邹彦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养殖行业已逐渐成为促进我国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产业,其中,桑蚕养殖在我国养殖行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桑蚕养殖技术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已经嚴重影响到了桑蚕产业的良好发展。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桑蚕产业分布情况,其次对桑蚕高产养殖技术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桑蚕产业;养殖技术;高产
一、引言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蚕茧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此环境下,大力推广桑蚕高产养殖技术至关重要。桑蚕产业利益空间较大,各地区养蚕规模日益扩大,且多数地区也已经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桑蚕的养殖,促进了桑蚕养殖产业的良好发展。
二、桑蚕产业分布以及在我区的发展情况
桑蚕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处于20°~30°范围内,但不可在高温、湿度较大、闷热的环境中养殖。同时,小蚕极喜爱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吃食与休眠,我国桑蚕养殖范围较广,太湖流域与广西柳州等均是较适合桑蚕养殖的区域,我国是位居全世界第一位的桑蚕养殖国家,桑蚕生产主要分布在26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总体生产面积达80.00多万hm2,年产蚕茧1240多万担,大约有将近2000万户农户养殖桑蚕,蚕农收入达120多亿元。而在我区历来就有种桑养蚕的传统,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几乎形成了家家养蚕的局面。但到了90年代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丝绸价格一路走低,群众养蚕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甚至出现了砍桑毁桑的情况。在新世纪初随着丝绸价格的逐步回暖,我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将优质蚕桑发展作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群众种桑养蚕,掀起了蚕桑业在我区的新一轮发展高潮。目前,虽受到异军突起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的冲击,但种桑养蚕在我区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桑蚕高产养殖技术
1.品种选择。在桑蚕养殖过程中,选择良好的品种至关重要,其是实现桑蚕高产与良好发展目的前提。在进行桑蚕品种的选择时,可依据当地气候庆康进行选择。通过对某地区气候条件进行详细的监测与一定的试验之后发现,该地区春蕾×镇珠宝、皓月×著松、827鲁×8214鲁等品种具有良好的养殖效果,并具备抗病、无毒、高产、抗逆性特征。
2.满足蚕的生理需求
(1)积极采用稚蚕共育技术。要想确保蚕茧高产与稳产,必须要做好稚蚕的养殖工作,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稚蚕主要是指处于1~3龄内的蚕茧,人们通常称其为小蚕期,是蚕茧充实自身体质的期间。由相关研究可知,稚蚕自身所具备的生理特性为:①生长发育快,从其体重情况来看,处于1龄期间的蚕茧的体重一般会增加12~16倍,处于2龄阶段的蚕茧的体重通常会增长8倍,对于3龄蚕茧体重,大约是原来的5~6倍。②稚蚕对温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一般需维持在25.5~28.5℃范围内。③抵抗力较弱,一般情况下,蚕茧的年龄越小,则其就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的抵抗力越弱小。同时,由于蚕体小并娇嫩,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针对此,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桑蚕的养殖。
由此可知,所谓稚蚕共育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为桑蚕养殖病害治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并且还可对稚蚕期疾病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蚕发育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饲育费用,获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当桑蚕处于稚蚕3龄状态时,需要将其分散至不同的饲养户进行相应的饲养,但在实际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应当按照蚕种的张数,分摊数量适宜的桑叶,并且还要缴纳充足的共育费用。
通常情况下,在蚕桑养殖过程中,如果采用稚蚕共育技术进行,则各共育室中大约需要80~300张饲养量,此过程中,需适当提升用叶标准,主要原因在于稚蚕用叶的好坏直接关联着其全龄状况。采桑应当在每日早晨与晚上进行,桑叶要一边采摘一边放在铺有湿布的采桑框中,以保持其既有水分。在采用稚蚕共育进行桑蚕养殖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在稚蚕眠前,需对其进行充分的处理,以改善眠中环境。②如果桑蚕的发育情况不理想,应当提前进行分批操作。③通常情况下,稚蚕抵抗病原体与其他病毒的能力较弱,因此,大批量共育过程中,需做好疾病的防治及综合处理工作。
(2)做好壮蚕饲育及上蔟管理操作。壮蚕通常为处于4~5龄阶段的蚕蛹,人们一般称其为大蚕。壮蚕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具有独特性,饲养环境、饲养上蔟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针对此情况,应时刻维持良桑饱食,以实现蚕茧高产、稳产目的,提升蚕桑养殖经济效益。大蚕自身体内所蓄积的水分不容易散发,但极容易导致其体温瞬间升高。当桑蚕处于5龄期时,给桑量较大,蚕沙也相对较多,并且还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水蒸气、氨气等,极容易污染大气环境,特别是当遇到高温、闷热、潮湿情况下,会对蚕体的新陈代谢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蚕抵抗力出现下降的情况,极容易发病。通过相关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在养殖大蚕时,应当确保养殖温度时刻处于23~25℃范围内,相对湿度也需要保持在70%~75%,气流尽量维持在0.05~0.10m/s,也就是所谓的“小蚕靠火,大蚕靠风”原则。由此可知,在养殖桑蚕时,必须对温度进行合理的调控,并且还要确保通风换气,为桑蚕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优良的、适宜的环境。在熟蚕养殖过程中,需保证养殖温度为24~26℃,主要原因在于该期间的桑蚕活动十分活泼,登蔟率高。熟蚕对通风的要求较高,应尽量在风速不低于1m/s的环境中养殖,在养殖过程中,可依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微风,并做好通风换气与排湿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优质蚕茧的获得。
3.做好精细管理工作。在桑蚕养殖过程中,还需做好精细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做好稀放精养事项,例如大蚕养殖期间需要将稀放蚕头,每张蚕2.2~2.4万头最适宜。在桑蚕养殖期间,还需给予足够的桑叶,保证良桑饱食,叶量大约为500kg/张,所以要提前计算好。对于实际饲养量,最多留置10%。当桑蚕处于睡眠状态时,应保持安静、避光,环境温度应稍微低于1~2℃,湿度应处于偏低状态。
4.桑蚕养殖的疾病控制。通过对近年来桑蚕养殖情况的详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桑蚕养殖过程中,一旦遭受疾病的损害,必将导致巨大的损失。由以往实践经验可知,疾病导致的蚕茧损失率为15%~20%,部分地区与年份的蚕病损失率高达40%~50%。因此,在桑蚕养殖过程中,必须对有可能发生的疾病或是已经出现的疾病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大限度减低疾病带来的损失,确保蚕茧养殖的优质、高产。在桑蚕养殖期间,还应不断增强综合防治力度,并且还要采取适宜的措施规避液型脓病等蚕病的初选,有效控制蚕病的进一步发展。通常情况下,在养蚕之前的3~7d,应将蚕具与蚕室全部刷洗一遍,并用浓度为5%~10%的的石灰水,或是灭菌灵等对其进行全面的消毒与熏蒸,彻底消灭病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确保桑蚕高产养殖目的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还要重视桑蚕养殖品种的选择与其基本生理要求的满足。此外,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并做好疾病预防作业,以提升桑蚕养殖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贤超.试论云南高原气候桑蚕养殖的优势和制约因素[J].中国农业信息月刊,2015,(15):68-69.
[2]窦东宏.浅谈桑蚕养殖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14):136-137.
[3]陆兴达.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35):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