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有效课堂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2016-10-21 04:07杨忠映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转变观念

杨忠映

摘 要:教育思想觀念是教育教学行为先导。教育的不适应,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抛弃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观念 转变 学生发展

当前提高课堂有效性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改进方法,而是重在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师要变革方法首先应该变革思想。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所以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无论作为教师个人还是一所学校都应该从转变观念做起。那么,教师应怎样转变观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从“单纯教知识”向“促进发展”转变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即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笔者在组织六年级语文教学时,遇到好词好句或是特殊句式时,会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出小练笔,让学生亲身体验写一写后所获得的成功。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中这句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时,引导学生分析出:这句话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句话明显的句式特点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仿照这句话试着也写一写。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强调过程性,即实践——体验——感悟。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智能的过程。

二、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今天的教学重教轻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课为中心,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做题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翟金华老师说:“我们经常让学生做主体,这句话真正做到实在不容易。让学生做主体,首先要使学生会做主体。一个不会思、不会学,习惯于让老师牵着走的学生,即使给他时间,给他机会,他也做不了学习的主人,成不了主体。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活跃的思维,没有独到的思路,做主体就是一句空话……”

衡量“重学生学”的标准是: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三、从“神圣化教材”向“创造性使用教材”转变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老师应该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在《卢沟桥事变》一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观看有关《卢沟桥事变》的影片,注意收集几个问题:故事按照什么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描写敌我双方的交战,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敌我双方各有什么表现?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开展讲述活动会。另外,近两年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练习上的作文已经走出了课本中的七个练习作文,命题老师注重体现“课外阅读”和作文一体化,用学业水平测试练习中的“课外阅读”来设计出相应的作文。无论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是学业水平测试练习的创新设计,都体现了一个理念: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学中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教材离学生越近,发挥作用越好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也是一个开发者、利用者。特别是新教材给教师留出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并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离生活越近,学生越容易理解。教师恰当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使课本里的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难变易,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更加生动有趣。这就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对《最后的姿势》一文进行了教学改革,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时的材料,在课堂上同学之间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场景。通过同学们的搜集、看和交流,他们体会到了一位位英雄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由衷发出这样的感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正是教材与学生的零距离,学生感到好玩,激活了教材,激活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可见教材离学生越近,其发挥的作用越好。

四、从“统一要求”向“差异对待”转变

1.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所有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备课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地显示优、良、中、差的层次剃度,使困难学生能接受,能消化,使优秀学生能“吃饱”,并能不断地超前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要建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只不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不宜太多太难,且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抽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一般的问题,可由中等生讨论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和辅导时要恰如其分地分配力量,对学困生,教师要多花工夫,细心引导,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是老师帮他解决了问题,而是靠自己努力解决的,从而激发其兴趣,赏识成功的快乐。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

2.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

目前在对待学生的差异上,教师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不敢承认学生的差异,怕承认了差异会使教师放弃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另一种是夸大学生的差异,把学习好的看作是天资聪明,认为将来会有所造就;把学习不好的看成天生的笨蛋,认为是朽木不可雕也。显然,这两种思想都有失偏颇,这样看待学生的差异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智力水平高低、优劣上的区别,更是各自所具有的特色和风格上的差异。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别性,每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而存在。也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才形成了个人心理生活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越来越大,导致学生学习的分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公认这种差异、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就要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转变观念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