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勤芳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如何让阅读变得更加有效,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运用更多的技巧,既要让课堂充满精彩,又要使学生在阅读中读出发现,读出新解以致读出新意。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当前初中語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四个方面的明显不足。
1.学生阅读容量明显不足。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能够自主运用的学习时间非常少,加上没有能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导致语文学习阅读量明显低于规定要求。
2.学生阅读技巧相对匮乏。许多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没有能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影响了阅读的实际效果。
3.学生阅读迁移停滞不前。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单纯就阅读来阅读,一看了之、一读而过,没有对其中的经验技巧方式方法进行充分的提炼,影响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成果转化,导致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未能有效联动。
4.学生阅读积累不够深厚。许多学生阅读范围不宽,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无法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教师的启发变成了启而不发,学生无法通过深厚的文学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体现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对提高主题阅读有效性的作用
主题阅读可以有效地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将阅读的知识调整、补充和重选进行符合情境的教学。这就必须紧扣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对象,教师的“教”应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启发引领作用,而学生的“学”应还学生整体系统地探究一类文本的研读权。
1.教师的“教”要体现画龙点睛。教师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对教的行为进行准确定位,科学预设,使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封闭性和开放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精教”,力求使阅读产生增值效应,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思维,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一定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点。一是要在课堂阅读中指点迷津。课堂教学是整个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让学生提高主题阅读有效性,必须紧扣课堂这一重要阵地。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一类文本融会新旧、融合古今、让学生的自主思维成为推动教学目标任务达成的主要动力。教师在其中重点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启发引导的着力点在于能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篇与篇的联系点和契合点,从而使教学充满灵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举一反三的活学能力。例如在教授初三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适时引入他的人生四个阶段及其相应的代表作:第一个是读书壮游期,豪情壮志,作品是《望岳》;第二个是困守长安时,他壮志难酬,代表作《月夜》;第三个是陷贼和为官时,对百姓的同情和对亲人的思念,如《春望》;最后就是漂泊西南时,顺理成章地归结为他的忧国忧民,代表作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孤雁》。这样引领学生整合性地个性化的主题阅读,系统完整而有效。二是要在专题训练中掌握技巧。阅读教学既要抓住师生互动这一主要环节,同时也要通过专题训练来逐一突破重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怎样抓住其中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把握,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把握,对蕴含的情感、运用的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设定专题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感悟,教师可以选取重点段落指导学生逐字逐句进行分析,从运用的手法类型、手法运用的奥秘、对表现人物与主题产生的作用等,分角度、分层次进行分析研究,由此让学生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更好的把握住重点,把握住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的专题训练对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要在课外指导中升华巩固。对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指定书目、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并提出阅读的方式方法要求、阅读积累的标准、阅读运用的转化方式等,通过明确的方向指导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分门别类,使其读得高效深入。
2.学生的“学”要做到融会贯通。主题阅读教学中要提高有效性必须要建立在大容量阅读、高效率阅读和注重成果积累这三个重要基础之上。让学生勇于实现阅读量的突破、阅读空间的突破、阅读积累方式的突破,让学生融会贯通提高阅读学习成效。一是要拓展阅读视野容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积累,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各种类型的作品,让学生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中充分汲取营养。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阅读范围的规定,涵盖了中外名著青少年优秀刊物,将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刊物拒绝在学生视野之外。同时,对阅读的容量也进行了充分的要求,从初一到初三不同年级段阅读量多少都具有明确的规定,要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文学阅读,要通过有效的阅读、大容量的阅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二是要坚持课内联系课外。课堂阅读教学是技巧性的指导是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引导,而课外的自主阅读则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阅读方式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在更为广泛的空间阅读理解,这对构建立体化阅读教学体系是重要的支撑,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学习把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和经验技巧,例如根据文学作品的不同确定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浏览、略读还是精读、研读都要严格区分开来,根据时间的限制、文学作品的类型以及根据阅读的目的需要,正确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其次,在课堂阅读中学习到的阅读分析技巧,也可以在课外发挥更加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例如抓住重点句,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把握文章的描述重点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广泛而有效的运用。凡是能够在课外进行自主高效阅读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技巧大多来自于课内阅读的指导。由此可见,将课内阅读的技巧指导方法指导,与课外自主阅读的有效深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在有效的训练中提高了综合能力。三是要做好阅读成果积淀。阅读的成果如何积淀大有学问,好脑筋不如烂笔头,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阅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后,要能够将其中优秀的语段摘录下来,相关的语段整理归纳,同时对文章中好的写作方法、好的框架结构也可以进行提炼总结,从而实现他山之石为己所用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经常进行阅读,同时做好记录提炼积累,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够有效转化为推动语文能力发展、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比如讲解散文《枣核》,学生质疑“为何要栽垂柳、植睡莲?”笔者顺机提问学生:“在你的整理本中,有没有学过关于柳和莲的诗文?”学生基于平时的积累,举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明白了原来“柳”、“莲”这一俗物承载的是不俗之情。这样以古通今的点拨一类主题的诗文,让学生博通古今又深谙写作之道。
3.学习的“用”要坚持联动发展。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教要教得精,学生学要学得活,要和语文学习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将阅读成果运用到提高语文素养之中。长期的主题阅读活动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读“宽”文本、读“深”文本、读“新”文本。比如选择一类主题的诗词——爱国忧民类,请学生考虑这类诗歌常写什么内容,有哪些代表作(学过的有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天祥《过零丁洋》),常用的意象,读完这类诗词有什么感悟,课后学生搜集、整理,发老师邮箱汇报研究进度。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开展主题阅读并进行积累和内化,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发挥了非常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二是要将阅读成果运用到分析理解学习之中。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分析理解是学生语文知识能力考查的必备内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正确深入的分析,在课外要求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提高分析理解水平,无论是课堂的启发引导还是课后的自主探究,都会转化为学生有效思维突破的能力。三是要将主题阅读成果运用到作文创作活动之中。作文创作需要汲取的指导,而写作技巧除了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之外,还要指导学生从广泛的主题阅读中感悟提炼、内化吸收。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调整、补充和整理进行符合情境的主题阅读教学,从而有效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成果,这对提高学生作文创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以“感悟某个季节”为专题进行写作活动,学生可以整理出初中三年感悟季节的经典之作,如《春》、《夏》、《晚秋的原野》、《济南的冬天》,课外的如《故都的秋》,从炼字炼句、情感抒发等角度比较感悟,得出写景的有效创作手法。
综上所述,在精教活学理念下,教师一定要跳出就阅读讲阅读的圈子,强化主题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做到预先铺垫、中途援引、集思广益、拓展衍生,提高学生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真正让阅读教学务本归真。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