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摘 要】随着互联网+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自由化、大众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来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纵深合理发展的要务。教学团队在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应从组织变革、制度创新、资源支持、文化构建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校教师团队;学科专业;政策;民主
通常情况下,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发展这三方面构成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驱力,自高等教育制度产生以来,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为教师自身和大学管理者、学习者关注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多数情形下忽略了教育教学本身的发展与文化构建,认为教师教育教学本身已没有太大的研究性,焦点都聚在了高校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上,以至于存在教学专业不对口、教学内容与现实相脱节等弊病。学者并不等于良师,学术专家也未必就是教学名师。失去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其教学质量自然不会有大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是真正推动教学创新改革、学校优化管理的根本性举措。
一、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的紧迫性
(一)新任教师在“试错”实践中出现角色转换脱节
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数量开始实现本质性的突破,尤其是受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教学环境政策的推动,我国高等教学教育大众化、普遍化特征愈加明显,这就给高校教师数量的激增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推动力。按照我国教育政策与现行规定而言,“教师岗前入职培训教育—试岗实习教师—初任教师—管理层有经验教师—高职称的教育家、教授”这一层次发展体系才是之前乃至当下各个专业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正确路径,才与大众化教育教学方针、发展逻辑相吻合,然而,现存的高校教育弊病之一是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易出现角色转换脱节、教学与科研“亲近繁殖”,导致教师、学生的“双重”专业技能发展缓慢。硕士毕业后直接上岗,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型教学方法非但不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升华、进步,还会在此试错“摸索”过程中对本专业学生潜力的挖掘产生不利影响。
(二)教学内容、方法与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大学教师不得不重整旗鼓,积极接受高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支撑与技术支持。在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转型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与任务分配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课本知识解读者传播者,在教导学生的同时还应更多的融入必备的管理组织理念与信息资源查詢方法,使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更便捷,接收不同知识领域的渠道更为广阔;而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接受者,盲目的被“灌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思想更加多元化,获取知识的方法更加个性化。因此,教师在新时代环境下,主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第一,需不断开阔视野积极重整学生的知识构建模式。第二,教师要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第三,主动探索课程外新内容。
二、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组织变革
具有特定的学术研讨价值属性与特殊的社会组织架构性是高校一大显著特征,其中的知识建构、学术权力与各种层次的行政权力都在此科层化组织中得以实现,因此,高校组织中的科层制束缚性、专制性、狭隘性特点便无形中限制了学术性深入化、专业性多元化融合化发展。总之,教师教学水平在特有规范体系管理下变得更加同质化,学生管理培养机制过于统一,课程内容实践活动过于死板,评价体系过于专制化,这就挫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侵蚀了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师自主发展手段,排斥了教师的自我重塑与提升内在追求的行为。因此,应从学校管理组织层面开始进行变革与优化,突出教师的自主性与学生的创新性。首先,权力分解,重心下移。努力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改革科层制组织模式,突出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价值。学校还要合理分配有效的教育资源,优化晋升考核机制,注重团队协作的功效性。其次,决策民主,责权统一。以民主、开放、自由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化创作教师团队,注重团体文化的构建与思想的传播,让教师拥有更多话语权。
(二)制度创新
教学团队的建立并不仅仅是一种规模组织的实施与运行,它是对高校教学教育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是一种使教学方法更高效、教育理念更先进、教学方法更科学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对于高校的各项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发展能够起到良性推动作用。首先,构建学术领头人管理体制。一个团队组织的稳健运转与长远发展离不开合适的领导者,群龙无首,必然不能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学校团队带头人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与实际可操作性的专业管理技能,不仅具备高深的学术造诣,还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情操与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通过有效管理团队保证各个教师间的高度合作,创建和谐的工作、科研氛围。其次,完善建立日常工作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对团队内各成员资质、结构以及规模程度进行合理匹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更加有效的沟通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4(03).
[2]滕祥东,任伟宁,杨冰.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与管理策略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
[3]刘勇兵.高校教学团队特征及建设目标分析[J].职教论坛.2013(S1).
[4]刘昌安,温勤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