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光波
【摘 要】把小学生学习语文分为课前预习、课堂的交流与展示、确定研究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和谋求反馈五个阶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作用,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基础很重要。很多学生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各种补习班,甚至在上学期间也请家教,普遍认为,语文学习老师是关键,认为有了好的老师学生就能学好。其实不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師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所教的知识主要是策略性知识,虽然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如果学生的技能训练只停留在机械模仿层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扩展,他们的视野半径永远就只停留在周围,这样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学语文是为了什么?是让学生学会读懂书、然后再把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作用,就要多在“用”上下功夫。词语要在造句中学会它的用法,各种句子要在文章中发挥它的作用,多造句练习,写一些日记、作文,虽然刚开始会写不好,但一定要坚持写一段时间,把自己学到的词、句放进去。没有什么学不会。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课前预习
(一)初读课文,标划出生字词,解决字词障碍。
对于生字,要注意从音、形、义三个入手学习。首先是音,对于生字,教材上一般都有注音,老师或者家长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音序查字法去查一下字典,且找出三个左右的同音字或近音字,进行比较性的组词。所组的词语可在读懂字典或词典上的例词之后直接抄写下来;其次是字形,要写出该字的部首、剩余笔画,要知道该字的笔顺。这时,可借助于字典写出学生自己认为易混淆的形近字,并参照工具书进行组词;再次是字义, 要将该字在课文词语中的义项抄录下来,并能够进行口头解释。并运用文章中包含该字的词语或课文上抄写一个例句或仿造一句或结合造出一个句子。这里常用的工具应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典故词典》。
(二)再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经历、文学体裁常识,读懂课文,读取相关的大量信息。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的思想内容;其次查找作者,了解作者一生经历,尤其是写作该文章时的思想状况及其文章中表达或包含思想感情的关系;再次可以根据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历史社会状况,并思考社会环境与作者的思想及与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最后再读课文,以熟悉历史作者文章之间的关系。可参照相关文学评论分析文章,学习该文章的表达方法。以积累相关修养。
例如:我们在教学生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可采取如下步骤: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可了解到:课文写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凭借其博学多识,神机妙算战胜了周瑜想以造箭之难来谋害诸葛亮的阴谋的经过,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与敬,对周瑜的嘲笑;其次查找作者。经查,此文据《三国演义》原著的改编文,原著罗贯中,是历史学者。著此书是他的愿望。此书表达了他自己的历史观点;再次结合历史背景。元末明初,社会纷争未平。《三国演义》所描述的也是诸国征战中的斗志斗勇之事;再次再读课文,与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本外的信息融入并与课文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吸收;最后让学生参读有关论文文章,学习写法。学生可以查到这段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在结构上是按时间顺序层次推进,结尾又用了画龙点睛的手法。
二、第二阶段,课堂的交流与展示
这是学生将预习到的信息表达出来的阶段,是都在释放而寄希望于碰撞出火花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分两步完成:
(一)以小组为单位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将占去第二阶段学习的多半时间。组建小组的原则以自愿结合为主,应为四人一组,有分工,分别为组织、汇总、记疑、发言四人。
(二)教师组织的全班信息交流活动。
教师作为组织者,对该项学习内容的交流组织起到的是提纲携领与引疑、解疑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首先要有问题。第二阶段的过程中,有大量的信息被释放出来,其间必然会产生碰撞,这就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起码的客观条件。再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以及思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异。而有了“问题”,学生们就可以自主确定自己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从而制度研究的可行性计划,继而进行落实。
四、第四阶段,深入研究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去研究,也可以自愿结组合作研究。但无论哪种,教师都应给予其研究方案上的指导。决定独立研究的同学。要注意切实根据所研究的题目去查阅资料,确保实施步骤是清晰见效的。合作研究的同学,除了实施步骤的合理,还要注意分工的严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请求家长的协助。研究的途径除了前面提供的工具书、参考书,他们还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资源,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
五、第五阶段,谋求反馈
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研究报告乃至研究过程中所用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或者上交给老师,以求得研究的评价。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的评价可能是积极肯定的,也可能有着重大分歧,但无论如何,学生都应记录下评价的结果,并获得评价方的评价依据,然后进行理智的核实,用自己的头脑,再次对信息进行理智的判断,这才是科学的做法。教师,除了要认真批阅学生的研究“成果”外,更重要的则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无论是在研究的结论性报告上,还是搭建的课堂展台上,一定要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放在第一位,把教给学生严肃认真的研究精神放在第一位。
只有如此,把学生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学生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诱导,还有家长要充分配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最终提高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