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需求重构下的人类空间关系

2016-10-21 21:43靳聪毅沈中伟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重构

靳聪毅 沈中伟

【摘 要】人是空间内部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空间存在交互式的感知体验,受制并影响空间。从人的需求出发,重构现有的空间关系,使其在物质、精神的双重层面适应人类的发展需要。既包含空间内部构成的改变,又涉及空间之间关系的协同,以人的发展需求为依托,对空间关系进行新的调整,通过对自然、社会、建筑、生活、空间等构成要素的剖析,以分层的方式进行重构,发展新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空间关系;分层需求;重构

空间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是人,人们对空间的感知是对环境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关系就是一种交互关系,依托双方共同的平衡支点:人的本能需求以及空间的实际承载负荷。空间关系的重构是围绕“人”作为参与主体来进行,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需要适应人的需求。其既有空间内部的自我调整,又有空间外部的环境协同,以人的需求为依托,对空间内部体系进行调整,通过分层与重构,从而诞生出新的空间关系,这里包含有自然、社会、建筑、生活、空间本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

一、自然环境空间

自然环境空间是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环境中的产物,而人自身的活动也会影响到自然环境。通过自然空间的自我调整与改变,使整体达到最佳的平衡比例,以维持空间形态的稳定与平和。当物种发生变化,会使存在的空间内部发生一系列的连带影响,推动内部结构变化,引发与空间之间的波动,最终影响到整体环境空间的改变。同时,由于空间内部存在体积范围的限制,这种影响波动的力度存在一定的范畴和广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范围将逐渐扩大。由于物种生活在有限的空间中,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可以看做是大空间范围内小的构成空间发生的自我调整和变化。

二、社会环境空间

社会环境空间,是人类所处的社会大空间背景下,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社会空间产生深刻的影响。与空间发展的“DNA”结构相一致,社会环境空间呈现变化、发展、再变化的基本态势,受制于人的主观思维意识作用,社会环境空间内部的结构趋于复杂化,在于不同思维形态下的人类持异样的理念和观点,诞生不同色彩的地区文化。社会空间的构成要素存在相对独立性,又处于绝对的联系中,将其分层构筑,既是对单体空间的维护,例如国家地区内的民俗、信仰、文化等,又是对组合空间之间连接的维持,例如国家地区间的交流互动。通过维持共性与个性的平衡达到稳定,这种回旋上升状态仍将在未来社会环境发展中延续。

三、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为满足人们生存需求而构筑的,其功能包涵物质,精神双重功能。要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要求的建筑室内外空间,与经济条件、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人们的审美要求等因素密不可分。建筑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同时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尤其在社会秩序日益完善的前提下,建筑空间的精神品质建设成为构筑建筑的主要参考依据。建筑空间既要满足空间内物质、精神所需求的丰富功能,同时又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而前文中提到的“DNA”螺旋上升发展态势,在建筑空间的构筑中也能体现到,建筑空间脱胎于自然环境,通过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再度提出回到自然环境之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生态自然元素已成为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展现出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

四、生活空间

从“利弊”角度来衡量与人相关的一切空间事物,符合人类需求,满足人类所向,有助于人类这个生物族群生存发展的相关事物,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活动、交流、感知、传达、接收等感性与理性的思辨活动,而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交流受到时间地缘等物理阻隔,限制在一定的生活空间范畴之中。考虑到人与环境空间存在有交互性关系,人创造了相对适宜生存的环境空间,而后者也影响了人的成长与自我思考能力,人与生活空间的交互无时不刻地进行着,所以,空间环境设计要通过分层交互,体现以人为本,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那么它的交互性设计就更不容忽视了。

五、空间本体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性客观存在形式,两者有着紧密的关联,空间使事物具有了变化潜能和发展力度,而空间自身是没有能量的事物,变化产生的能量和阻碍的能量相互抵消,使双方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以维系空间本体的稳定。以人类活动轨迹为标准进行衡量,所能触及到的范围皆属其中的一部分。受环境限制,空间之间的交流较少,但同属一个大陆板块,空间之间依然存在联系的可能,通过人类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建设拓展,是可以突破相对封闭的区域空间限制。在没有环境阻隔的前提下,大陆空间终将连接在一起,成为完整空间体系,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普及与建设,人类正在步入新的空间时代。

六、结语

由于人类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环境空间的限制逐步被科技文化突破,空间的阻隔已经变得模糊,空间与空间的跳跃连接日渐成熟。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多维度空间跳跃和变换的时耗将逐步降低,乃至真正实现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真正融合,从全球一体化日趋紧密的现实来看,其自身也正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实体,在未来的时代中,我们要面对的是庞大空间格局内组合部分的协同问题与构建方式,人们將获得更为便捷、舒适、安逸的环境空间,一个全新的空间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 史蒂文C·布拉萨.彭锋译.景观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徐怡涛.中国建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小约瑟夫·奈,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靳聪毅(1989- ),男,河南郑州人,博士,专业:工程环境与景观。

猜你喜欢
重构
变革思维模式重构教育新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