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贺林 贾建生
摘要:新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新城对于解决老城改造、消灭城中村、避免城市无序蔓延等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新老城之间关系为视角,阐释镶嵌型、边缘型、同城化、特色型等四种新老城关系,结合新民新城发展特点,确定新民新城为特色型。充分总结借鉴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本文确定新民新城应该从生态新城、科技新城、智慧新城等三个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城;发展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50%以上仅用了10余年时间,并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稳定发展,城镇人口急剧膨胀,城镇空间迅速扩张,社会结构面临历史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为中国城镇化指明了发展的新思路。[1]2010年3月,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规划建设新城新市镇的通知》。按照规划新民新城市沈阳经济区33个重大新城之一。 [2]新民新城坐落于沈阜城际连接带的中央区域--新民市,应以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统筹好人口、土地和产业的集聚,提高新城综合承载力,以节点带动全局,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同城化发展。为了迎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合新民新城未来发展的模式是本文研究重点。
一、新城建设的理论支撑与发展趋势
1.新城概念的界定
新城的概念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尤其是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的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的新城建设实践始于1950年代,主要是在大城市周围建工业卫星城。20时期末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各地的新城规划建设不断升温,内容和形式各异的各种“新城”纷纷涌现。
综合我国新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新城发展的实践经验,将新城的概念界定为:出于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位于大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中心城市相隔离;交通便捷、实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住功能及产业功能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3] [4]
2.国际上新城建设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西方国家全面进入城市化的城熟期和国际劳动分工带来的区域空间重构,全球大都市区域的空间发展均呈现从单核心转向多中心、由单一线性向有机网络演化的趋势。克鲁格曼认为,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及其所辐射影响的区域尽管各有所不同,但其城市化过程的空间上基本上依序呈现为“强核、外溢、织网、整合、耦合”等发展阶段,具体如下:发展阶段分为:强核、外溢、织网、整合、耦合;每个阶段的特征为:强核:大城市发展以单中心集聚为主,向外围扩张空间的趋势尚未表现出来;外溢:开始形成半独立的卫星城;织网:试图构建完全独立的新城;整合:形成多中心大都市空间中的综合性新城;耦合:将部分新城发展成为大都市区中心市的副中心。
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区域内的新城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限制大都市区域发展到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体现了世界新城发展的总体趋势,政府职能、交通发展、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共识。[5]
二、新城空间布局导引
1.新城空间地点落位
依据新城的性质、规模、所处地点,大致可以分成4中类型。
2.新民新城空间地点特点
新民新城以新民市老城区、新民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而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53平方公里,容纳人口45万人的新城区。新区定位为沈阳经济区西部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医药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新民新城将作为新民市域及其周边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承载区,以沈阳市主城区转移产业为基础,打造沈阳经济区范围内以新城建设为载体承接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综合实验区。结合新民新城与新民老城之间的区位关系,确定新民新城属于特色新城类型。
3.特色新城型建设指引
发展方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新城。
新城规划:运用先进的规划理念,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城。遵循近远期新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规模,高标准配建各项基础设施。通过高速、高铁等交通形式加强区际联系。
新城建设:通过挖掘自身区位优势、特色资源来塑造特色产业和城市品牌。按照城市标准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通过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产业扶持等方式发展,完善区域城镇体系结构。
三、新民新城发展模式选择
1.生态新城发展导引
发展理念:引用生态理念,尽量运用环保、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
产业选择: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建设低碳经济试验区,重点扶持生态工业,提供企业入驻门槛。
规划建设:借鉴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要坚持节地节能、环境友好原则,在交通、基础设施、社区、农村和建筑等方面体现低碳节能,所有进入的企业,包括供热、燃气、亮化等工程项目全部按照节地、节能、低碳、环保的标准实施。
2.科技新城发展导引
发展理念:以城带业、以业兴城、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数字化新城。
产业选择: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城融合,打造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规划建设:集中规划建设科技研发、企业总部基地、商务办公、五星级酒店、时尚商业等高端服务业,为新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支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创新型政府,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构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3.智慧新城发展导引
发展理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知識社会理念,打造城市社会的高级形态。
产业选择: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为重点,构建智慧产业体系,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培育智能产业基地。
新城建设:实现光网、3G、WIFI等多种技术的无线宽带,推动智能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三网融合,完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动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提高新城的软实力。重点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搭建智慧基础设施、培育创意环境、建设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何梅,汪云,夏巍.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特大城市近郊区规划管制研究—以武汉为例
[2]2010年3月,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规划建设新城新市镇的通知》
[3]张捷.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城市规划,2003
[4]张婕.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实际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向俊波,谢惠芳.新城建设:从伦敦、巴黎到北京—多中心下的同与异,城市问题
[6]新民新城总规项目组.《新民新城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征求意见稿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