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先秦时期河东地区民族构成

2016-10-21 16:45卫亭绒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

【摘要】河东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拥有中条山、黄河等天然屏障,气候稳定,较少灾荒,人员流动程度低,故而常被认作是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地区之一。然而通过对史前传说和先秦史实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河东地区早在氏族部落时期就充满了复杂而又多元的部落融合,而在有史料记载的文明时期,也从未停止过民族的兼并、融合。可见河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地认识河东地区的民族构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河东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河东文化。

【关键词】 先秦时期;河东地区;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河东这一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民族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与部落、氏族等密切相关,现有的各大民族也都是多个部落、氏族经过漫长的兼并、交流而形成的。这里,我们以河东为地域范围探究河东地区在神话传说时代直到秦朝统一之前的民族构成情况,其中包括在神话传说中的前民族时代即氏族部落时代和有历史记录的民族形成、发展时期。

一、前民族时期的河东

在盘庚迁殷以前,中华民族没有文明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只有经过各个时期口口相传的神话资料。著名考古学家徐旭升先生认为:“我国从现在的历史发展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前约一千余年文献中还保存一些传说,年代不很可考,我们只能把他叫做传说时代。”神话是先民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认识的反应,在神话传说的背后隐藏着真实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对神话传说的梳理和分析,来了解史前文明的大致状况。

在传说时代,距今大约四千年前,黄河流域生活着三大部落,分别为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以及下游的夷族部落,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逐渐提高,氏族内部婚姻禁例的日益严格,氏族部落人口迅速增多。想要寻求发展,就需要有新的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各大氏族部落争相抢夺资源阜盛、地域广阔的中原腹地。炎帝、黄帝部落自西向东,东夷自东向西,这样的迁徙必然会引发争斗。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2阪泉之战遗址究竟在何处,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史学问题。至今有河北涿鹿说、北京延庆说、河北省怀来说、河南扶沟说,以及山西运城说等。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解州盐泽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另一个地点说法是指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据传炎帝的都城为蒲阪,也就是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在今郑州市轩辕丘,运城位于黄河金三角地区,地理上处于两者之间,对于这场战役,有个说法是黄帝突袭炎帝,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阪泉之战位于运城解州的说法就比较可信。

阪泉之战后,黄帝、炎帝带领各自的部落组成了新的部落联盟,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炎帝称臣。随后,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与当时势力同样强大的蚩尤部落爆发了争夺资源的战争。先是炎帝部落与蚩尤为首的部落战于“冀州之野”。炎帝部落战败,求援于黄帝部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尔雅·释地》记载:“两河间曰冀”。据考证,两河为古黄河与古辽河。古冀州为帝都之地。《谷梁传·杨士勋疏》指出“冀州者,天下之中州也。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 相传尧的主要活动区域陶唐国,舜之都城蒲坂,禹之都城安邑,都在古冀州境内。而最近的重大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虽然陶寺城邑经历了变迁和废弃破坏,但仍可以看出陶寺城的宏大景况,尤其是城邑中对宫殿、祭祀、仓储及墓葬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更加能够证明它不仅是一座典型的城邑,很有可能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都城,而按照时间和地域来看,与“尧都平阳”十分吻合。舜的活动区域虞国主要在山西南部地区,至今运城市永济县下设依然有虞乡镇,虞乡自古就有“虞舜之乡” 之称;“舜耕历山”中的历山,为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中条山主峰。禹都安邑,其遗址称“禹王城”,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北7.5公里处。至今尚有城垣残迹。而涿鹿之战的战场在何处,至今仍未有定论,《逸周书》所谓“中冀”,或为冀州中部,也是在古河东的区域范围之内。据《解县志》记载: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解州鎮春秋晋国时称解梁,汉代置解县。目前为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

黄帝大败蚩尤之后,命少皋清为东夷族的新首领,结成了更为强大的部落联盟。黄帝作为这一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入居中原。黄帝的部落联盟日渐强大,到尧、舜、禹时期,南方的三苗部落也曾加入部落联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奴役现象逐渐出现。因此,部落之间战争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就要最大限度掠夺财物、劳动力。战败的部落成员大多成为胜利部落的奴隶,这样地俘虏战俘,也加剧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例如之前提到的南方的三苗部落,在与黄帝的战争失败后,许多氏族成为北方部落联盟的奴隶。

传说时代的部落迁徙、部落战争以及战后结成的地区性部落联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一联盟基本占据着黄河中游一代,古河东地区承载着这些最初的战斗,也孕育着最初的民族。这些各氏族部落之间的分工与交换,加速了阶级的分化过程,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逐渐发展为新型的地域性的部落联盟,这时的部落当然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但是它是更高一级的新的人类共同体,开始了向民族形成的过渡。

二、夏商周时期的河东地区

民族是伴随着国家而产生的,国家是民族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华夏民族的形成,也是和夏朝的形成相一致。随后又经历了商、周两朝。传说时代的氏族部落,只能称之为华夏民族的祖先,真正的“华夏”这个名称,在周朝初期才出现,春秋时期才被广为使用。一般认为先秦的夏、商、周三朝主要活动在黄河中游和中下游之间。古河东自古膏壤沃土,约六千年前,就出现了农业经济。华夏族久居于此,是河东地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在这片沃土上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在夏商周1200多年中,华夏民族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迅速发展,由黄河流域向四面八方扩散。

与华夏族同时生息繁衍的众多的氏族部落,也就是我们经常指称的“戎”“狄”“蛮“夷”,其实它们并非各个部落的名称,而是“华夏”族在自我中心的观念下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鄙称。这样的称呼从战国末年开始出现。如《大戴礼·明堂》中就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记载。很明显是以中为尊的民族观念导致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奴隶主阶级不仅仅依靠暴力征服了中原地区的诸戎狄蛮夷等部落,还不断发动对四周部落的征伐战争。由于华夏族所保有的先进生产力和军事力量,在这些征伐中常常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中所俘获的奴隶大部分沦为奴隶,逐渐融入华夏民族。春秋初期,周王室衰微。华夏诸侯国纷纷拥兵自重,占地为王,周边的狄蛮夷也都趁虚而入。特别是西方诸戎,不断地向中原大量迁移。如《史记·匈奴传》中记载,诸戎进入中原后,分散到各处居住,与华夏族混居。到了战国时期,大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战国七雄的形成是数以百计的华夏国家和戎狄蛮夷部落及方国合并而成。以建立在河东大地上的晋国来说,唐叔虞刚刚获封时,晋国只是一个“方百里”的小国,周围戎狄部落环伺。到晋献公时,开始向外扩张,征服赤狄的一支,统一了汾水流域。到最为强盛的晋文公时代,晋国虽为中原霸主。但一直与楚国势均力敌,在周定王十年晋楚邲之战中,晋军大败,于是晋国为避楚国锋芒而转向戎狄。从晋景公开始,先是灭掉晋东南的赤狄,晋平公时又大举进攻白狄。经过这两次大的战争,晋国并吞了北狄的领地,北狄诸部统一于晋国。其实晋国自建国始,数百年与戎狄相杂处,互相之间经济、文化深入交流,晋国也一向实行“和戎”政策,华夏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相互通婚,双方在经济、文化、血统上已趋于一致。晋国也由此成为北方各族融合的中心。

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同时也给各民族提供了互相融合的机会,开辟了经济文化交流的道路,人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周的戎狄蠻夷一旦进入黄河流域这个华夏文化的摇篮,就像走入“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逐渐融合于具有较高经济、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华夏族之中。到战国后期,各国的统一已经成为不能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原地区已不见戎狄蛮夷的踪迹。华夏文化己成为黄河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内人们的共同文化,一个新的人类共同体正在孕育成熟之中。“秦的统一,尤其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使华夏族得到稳定和发展,汉王朝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也使华夏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至此,汉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正式建立。

一直以来,河东地区都被认为是中原腹地,汉族的聚集地,少受其他民族侵扰,民族成分比较单一,但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河东地区就不曾间断过民族融合和重组。它为华夏族以至于汉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史册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1.

[3]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1.

[4]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5]谷梁赤.春秋谷梁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林超民.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民族意识浅析[J].1987.

作者简介:卫亭绒(1987-),汉族,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助教,硕士,运城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
满族服饰初探
浅析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元代科举中实行民族倾斜政策的原因分析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积极作用
试论金代法律情理观念
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