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研究从海洋生产生活实践角度研究和展现三亚疍家在生产生活、饮食居住、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文艺审美等方面的传统习俗的内容和产生的物质基础,认为三亚疍家民俗是不断调整适应其海洋生产生活实践需要的结果,同时又对维系疍家生产和生活秩序,增进民群的自我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疍家;民俗文化;社会功能;宗教信仰;饮食习俗;生活习俗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4-199-02
Maritime Folklor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Boatbased Fisherfolk in Sanya City
HE Huali1,2(1.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2.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Abstract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material basis of boatbased fisherfolk in Sanya City were researched from the aspect of marine production and life practice.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folk custom of boatbased fisherfolk in Sanya City was the results of adjustment to marine production and life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rder and enhancing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boatbased fisherfolk.
Key wordsBoatbased fisherfolk; Folk culture; Social function; Religion; Diet custom; Custom and Culture
三亚疍家是聚居在三亚南海社区、榆港社区、红沙港、港门村和海棠湾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水域上,过着“以海为生、以船为家”的生活。长期的海洋生产生活实践让三亚疍家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文艺审美方面自成一体,形成了迥异于陆上居民的、具有浓厚海上风情的民俗文化。学界对三亚疍家民俗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基于传统文化保护的视角来研究三亚疍家民俗的内容及特点,如《三亚疍家文化保存模式探讨》[1],提出通过构建三亚美丽渔村来保存疍家民俗并使其成为三亚文化旅游品牌;《从五龙王信仰看三亚疍家人的文化适应选择》[2]通过展现三亚疍家人五龙王信仰的基本现状,反映疍家民俗与地方主流文化的冲突和适应过程,提出疍家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笔者力图从疍家生产生活实践的角度归纳和呈现其民俗文化的概况及其在维系疍家生产和生活秩序,增进民群的自我认同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1“以海为生”的三亚疍家海上生产习俗
民俗根植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为适应海洋生产实践的需要,疍家人自觉地发展出了一整套用以反映和维系正常生产实践的习俗,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1.1捕捞方式三亚疍家的生产实践以海上捕捞为主。三亚疍家的习俗与其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前,三亚疍家的主要生产工具是小木船,三亚疍家人衣食居行都在船上,为了保障海上安全,他们在出海捕捞前结成船队集体出行。每只小木船在海上作业时各有分工,责任到位,共享成果。农闲时节,疍家女人们打理家务,做些手工,站在甲板上与邻居聊天或索性放个小竹筏来往于邻居的船上交往帮忙。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造船技术水平提高,灯光围网船取代小木船成为主要的捕捞生产工具。它马力强,适宜中、深海作业,抗风浪能力也很强,可利用灯光诱捕鱼群,无需人力拉网,只需辨别鱼群区域以及分拣鱼类的技术人员即可,因此对劳动力和集体互助的需求下降,原来船队集体出海的盛况也不再。昔日以船为载体而发展出来的“颠船”“花艇迎亲”“招亲求嫁”“集体祭海”之类的传统习俗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2民俗器物民俗器物是疍家海上生产实践的见证。为适应海上生产实践的需要,三亚疍家制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着浓郁海洋生活气息的工具,成为代表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器物。比如,用木头拼接成扁形水斗,用以铲去船中积留的海水;用木棍敲击中空的水钟发出巨响,使网口周围的鱼群受到惊吓退回网中;用贝壳做成闻风而响的铃铛架,夜晚在海上顺流放网捕鱼的时候,把铃铛架放在起网的地方,收网时,即使海面漆黑一片,也能顺着铃声顺利找到网头收网;还有用椰壳打磨成碗,以螺壳为勺、为瓢等。
2“以船为家”的三亚疍家居住生活习俗
2.1家船合一的疍家传统居住习俗 “船便是家,家便是船”,这是疍家给人的最直观的印象。船是疍家海上生活开展的地方,也是见证这个民群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所在。疍家船干净整洁,通风透亮,屋内少有桌椅板凳,访客多席地盘腿而坐。疍家船无明显的功能分区,客厅、餐厅、厨房、卧室多整合在一起。这些特点与船的面积、海上风浪等因素有关。正因如此,疍家人在船上不喜穿鞋,吃鱼时不喜翻鱼,寓意“不翻船”。疍家人不愿上岸,习惯海上生活,随流水风向移居,有些疍民一年住两三个地方。“以船为家”的生活也充满艰辛困苦,风浪侵袭,孩子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等因素促使他们上岸谋生。
2.2家船传统居住习俗的变迁“疍家棚”是疍家人最早的岸上居所,也是今日仍可寻见的疍家风情建筑。20世纪70年代,海上疍家开始做上岸的打算,在沙滩上搭起最原始的疍家棚。疍家人用几根木头作为桩柱,用篱笆或者旧船板作棚墙,用旧船板铺作楼板,用茅草、竹瓦、油毛毡盖成简易小棚,棚底距离海面约两三米,棚内分为饮食会客的正厅和休息卧室。厅、室很小,开有窗,以便通風透亮。“疍家棚”最怕遇上台风。为了加固“疍家棚”,疍家人把木头桩换成水泥桩,但生活富裕之后,疍家人在沿海街道上盖起了楼房,渐渐放弃了“疍家棚”。笔者在南海社区实地考察期间,仅找到一户仍住在“疍家棚”里的人家及几个废弃的“疍家棚”。在三亚,“疍家棚”已然成为一个地理名词,指代疍家人聚居的地方。
疍家的楼房狭窄而深长,犹如一条船,因此有人形象地称其为船屋。疍家船屋整齐排列,紧紧相连,仿若船队。屋分前厅后屋,前厅主要用于放置祖先灵位、祭祀案台,后厅的功能才是生活居住。屋有两层,楼上楼下用一条五六十厘米宽的木楼梯连接。除了出海作业,疍家人都会回到岸上的家里休息。可见,在短短的50年里,“船”已从疍家人的衣食住行之所演变为纯粹的生产工具,留存下来的是他们对“家船”传统的高度心理认同。有一些坚守传统的疍家人遇到如结婚生育等人生大事时,仍选择回到船上进行。
社会发展因素与民群发展需求的结合引起居住环境的变迁,联动产生了居住生活习俗及民群心理的变化。然而,习俗的稳定性使疍家人保留了诸多历史传统,其中最深刻的是对百年海上生活的记忆,由此孕育着疍家鲜明的民群特征:海洋性。
2.3 意味深长的海上婚嫁习俗疍家人是海上生活的艺术家,其凭借灵巧的思维和良好的艺术感创作出一幅幅海上生活的艺术品,妆点着单调乏味的海上生活景象。海上疍家常常在船尾放置一盘花或草:放花意喻家中有女未嫁,放草意喻家中有男未婚,以此招来媒人撮合婚事。婚礼选择在渔船上举行,他们将渔船连成一排妆点一新,张灯结彩。疍家还有“哭嫁”习俗:新娘先“以唱代哭”向亲朋好友回忆身世经历,表达感恩之情,动情之处便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最热闹的是“颠船”,即接亲时男方在船上将新娘抱着高高抛起。疍家还有“唱婚”习俗。古籍记载,疍家“婚时以蛮歌相迎”,指婚礼举行时,男女对唱“咸水歌”。
2.4简炼实用的疍家审美艺术“咸水歌”是疍家海上音乐艺术的典型,很有研究价值,只可惜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遗失了。疍家审美习俗也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简洁实用。其服装款式以蓝黑两色为基本色调,上衣短及髋部,稍掐腰,袖窄短至七分袖;裤子宽大,长不及脚踝;头戴筒式竹编斗笠,斗笠涂上金光油亮的海棠油,防晒又避雨,脚不着鞋。疍家人身无复杂的佩饰,爱美的疍家女子也仅以玉镯、玉耳环、玉簪修饰。头发以齐耳短发和挽发成髻为多,整体简单、干炼。这种装束主要是为方便劳作设计的。疍家人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女人和男人一样上船捕鱼劳作。如今,疍家生活场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疍家人也开始和岸上人一样追求时尚。在偌大的水居巷里,只有从老人们的穿戴上可见水上人家的特色,但“简炼实用”作为几百年的审美传统,在其他方面还可以体验得到。
3 “以鱼为食”的三亚疍家海上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三亚疍家海上饮食习俗是其长期海上生活的产物,内容丰富,包括节日饮食、婚丧嫁娶饮食、祭祀信仰饮食等。从食材及加工方法上看,疍家海上饮食习俗可以用“原汁原味”来概括。最常见的饮食习俗生活场景即是简单的灶台上热水滚烫,疍家女人将刚捞上岸的海鱼、虾处理干净放入水中,加些姜、盐焯熟出锅,再备些蒜、橘、酱油做成蘸料。这种海上饮食的独特味道是辨析疍家的重要标志。疍家人也在饮食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将民群的爽朗大度呈现在盛菜的大锅里,将自由体现在餐桌礼仪上,将诚信放在称给客人的海产品上。节日里,疍家女人们会相约在一起做些特色小吃:糯米团子、疍家粽子、海鲜烧烤等。疍家烧烤的原料都是选用新鲜的野生海产品,烧烤的方法更讲究原汁原味。烤海鲜时只用盐和花生油,有些螺类仅加点蒜蓉,烤好以后撒些葱花,既提味又好看。吃时也不用蘸汁,好味道完全是靠烤制的火候和手法,既有香气,又保持了野生海鲜的鲜味和口感。婚丧嫁娶之时也是疍家人饮食习俗荟萃之时,如有燕窝、鱼翅、鲈皮、鳘鱼肚、鲍鱼、海参等。三亚疍家人还有很强的食补观念。由于长期海上漂泊,在渔猎中战风斗浪,居住环境潮湿,疍家人易被寒气和潮气所侵,容易患风湿等疾病。然而,智慧的疍家人早就发现了酒的御寒功能,用海马、海参、海蛇、海虾等海味泡制出各色风味的海珍酒,这些海珍酒各具祛风、除湿、补肾、强身健体等功效。三亚南海社区的海干货贸易十分发达,人们把各式海鲜加工后按照药用功效分类,销往全国各地。
这些信息综合反映了这个海上民群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在饮食上的判断和选择,并成为其海洋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位民俗学者说“食俗常和社交、婚恋、欢聚、游乐、竞技、集市相结合,带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欢腾的年节文化食俗、喜庆的人生礼仪食俗和情趣盎然的少数民族食俗,多以社群的形式出现,表现了本民族人民对自己优秀文化的热情,洋溢出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調,人们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调适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3]。疍家饮食习俗在维系以捕捞生产互助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丰富单调的海上民群生活,增强感情,发展和传承民群海洋特色传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虔诚厚重的海洋宗教信仰习俗
疍家人崇拜海洋,对生死相依又复杂多变的海洋心怀虔诚厚重的敬畏,最典型的仪式就是“祭海”。每年七八月份休渔期结束后,疍家人会集体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疍家人带上烤猪、水果、糕点等祭品,划着渔船到龙王庙去祭拜龙王,祈求出海平安顺利、丰收而归。仪式上的核心人物“请公婆”是疍家人对“附灵人”的称呼,据说“请公婆”可以通灵,让神灵鬼附身,神灵鬼借“请公婆”的身体和口来传达意愿。不仅如此,“请公婆”还有些特异功能,如用铁棍穿过脸颊而不流血。因此,“请公婆”在疍家海洋宗教信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沟通人与海洋的媒介。祭海时,“请公婆”负责中,让神灵鬼饱餐一顿。仪式结束后,船队才可以扬帆出海。
端午节是疍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相信龙会在这一天出现。祭海方式分两种:一是往海里扔祭品,寓意孝敬海龙王,让海龙王分享他们的丰收;二是赛龙舟,疍家人在渔船上系喜庆彩旗,以此感谢大海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每年正月十五,疍家人会把他们信仰的关公、张飞、菩萨神像请出来游街。疍家还有祖先崇拜习俗,龙王庙里不仅供奉海龙王,还供奉疍家祖宗的灵位。疍家人认为祖先是在茫茫大海上保护自己的最亲近的神灵。普通疍家人并不频繁去庙里祭祀,一般是有大船的船老大或家里有人去世满7天时才会去。现在,每家每户大堂里都供着祖先的灵位,在春节、中秋、端午等节日里,疍家人都会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平安顺利。
疍家人的海洋宗教信仰是以疍家民群对海洋的敬畏为心理基础而构建的人与海洋的对话系统,是疍家海洋精神文化的灵魂内容。海洋宗教信仰习俗作为外在形式却内在地包含了疍家人以处理人与海为中心而扩散开来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崇尚和敬畏。它以一种民群心理、哲学的方式扎根在每位疍民的心里,代代相传,成为疍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在疍家民群社会中发挥着维持秩序、动员社会、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三亚疍家人在其几百年的海上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的海洋特色民俗,贯穿于其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伴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疍家传统民俗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快速改变,疍家民俗的形式和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性看待疍家传统民俗,抽象概括出疍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对疍家民俗进行利用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化利.三亚疍家文化保存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987-8988.
[2] 张玲.从五龙王信仰看三亚疍家人的文化适应选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6):153-156.
[3] 陈光新.中国饮食民俗初探[J].民俗研究,1995(2):8-16.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