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福贵 白洁
摘要:数据新闻不是传统新闻的简单升级,而是一种全新的新闻范式。数据新闻是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把握数据新闻制作和传播的规律,能够帮助传统媒体找到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数据新闻的产生不是媒体融合的终点,数据新闻只是未来信息产品的雏形,媒体融合时代将会有更加丰富的新闻范式诞生。
关键词:数据新闻;媒体融合;新闻范式;传统媒体;信息产品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6)02-0107-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2.019
一、数据新闻概说:
数据新闻不是传统新闻的简单升级2010年7月份,《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以“维基解密”的数据库为基础,用9万余条数据在网上公开美军在阿富汗的重要军事行动,随后的8月份,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了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数据新闻的概念开始流行开来。新闻业界积极投身到数据新闻的实践之中,首届数据新闻奖于2012年由全球编辑网(Global Editors Network)发起设立,用以奖励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新闻作品。奖项设立之初,便收到了全球超过60多个国家的300余件数据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类型的媒体,可见数据新闻在全球新闻业界影响之广。我国数据新闻研究自2013年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2014年开始走入业界实践。从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的《“据”说春运》到2015年10月份央视推出的“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我国新闻业界推出了眾多有影响力的数据新闻作品。
业界实践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界对数据新闻的关注,在CNKI数据库中以“数据新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自2013年至今,共有学术论文260余篇。梳理学术界对于数据新闻发展历程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数据新闻源自精确新闻,中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数据库新闻和数据驱动新闻的发展阶段,正式诞生于数据可视化技术成熟的时代。数据新闻的这些发展阶段并非简单叠代,而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进而形成了今天较为成熟的数据新闻形式。
数据新闻是传统新闻的更新升级吗?按照学界目前的观点,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关于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数据新闻不只是传统新闻的更新升级,而是媒体融合时代的一种全新新闻信息范式。数据新闻名称中虽然包含新闻的称谓,但不是简单的数据加新闻,其生产流程、信息呈现模式、对受众的信息刺激点与传统新闻都有了根本性的差异,我们不能再用审视传统新闻的学术话语来研究数据新闻。正如黄仁宇先生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所说,“一走兽有别于一飞禽,其间关系着两方的组织与结构,不能仅以没有翅膀作一切之解释。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传统新闻与数据新闻的区别正在于此,数据新闻并非是传统新闻这只“走兽”插上翅膀而升级成的“飞禽”,而是传统新闻彻底脱胎换骨而形成的媒体融合时代特有的新闻范式。
二、数据新闻诞生:
传统新闻业衰落的重要标志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对新闻业的冲击。依靠新闻业起家的纸质媒体受到重创,美国纸质媒体广告收入已经回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国内纸质媒体关门停刊也屡见不鲜。数据新闻正是诞生在这样的媒体融合背景之下,它的出现是传统新闻业走向衰落的重要节点。
(一)数据新闻解构了媒介精英的话语主导权
信息匮乏的年代,新闻记者被视为“无冕之王”,他们掌握着用信息建构世界的话语权。受众对于世界的感知大部分要依赖媒介精英传递的新闻信息。新闻记者、媒体的把关人共同为受众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受众对现实世界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媒介精英的话语体系。媒介精英也沉浸在这种话语体系之中,他们依赖自己的判断决定何种信息应该进入受众的视野,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权非常有限,媒介精英也不会刻意迎合受众(低俗新闻除外)。因此,长期以来,新闻信息是一种“我说你听”的媒介精英叙事模式。
数据新闻的出现让受众眼前一亮,媒介精英仿佛在一夜之间集体放下身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为其呈现新闻信息,受众的选择权获得极大提升。以《卫报》2012年的数据新闻《阿拉伯之春》为例,这则数据新闻以一名突尼斯男子自焚为起点,描述了一年间在17个阿拉伯国家发生的政治运动。受众既可从整张图表了解运动的全貌,也可以通过鼠标选择想要详细了解的具体国家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自由移动时间轴,了解一年中事件的进展情况;此外,在新闻信息图中还用不同颜色标明了政治运动的性质,如绿色代表群众抗议活动,红色代表政权交替等。这则数据新闻将一年中的政治事件浓缩于一张互动图表之中,其价值不在于可视化的信息代替了枯燥的文字,而在于媒介精英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思维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我们需要将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受众,我们要方便受众的阅读,我们要为受众提供简单高效的信息产品。媒介精英建立起了受众思维,也就意味着其话语权主导地位开始解构。
(二)数据新闻瓦解了传统新闻信息呈现体系
经典新闻理论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视为新闻的六要素。在阅读一篇传统新闻的时候,很容易找到上述要素。新闻写作过程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新闻的基本解结构,具体内容的呈现也会有不同的手法。传统新闻信息呈现的手法与文字这种线性传播模式密不可分,在新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数据新闻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展现模式,其可视化和互动性能够为受众营造多维信息空间。当受众在阅读数据新闻之时,已经无法准确找到新闻的六要素,而新闻信息文本的标题-导语-主体的呈现模式也不复存在。同时,数据新闻还能够将更大的信息量集合于一条新闻之中,这是传统新闻信息所不能实现的。以反映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的一则数据新闻为例,在一张中国地图中,集成了86万条经济普查数据,受众可以分不同的层次点击查看相应的普查结果。这则数据新闻已经不再具备新闻的传统要素,但受众却能够通过它获取到比一则传统新闻更海量的信息。
数据新闻的交互性使得受众能够与信息之间进行交互,这种交互性改变了受众对新闻信息中所包含内容的期待,受众不再关心何时、何地等传统新闻中的要素,他们需要的是深度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内容,传统新闻文本结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使得传统新闻信息的整体呈现体系受到了瓦解。
(三)数据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教育理念
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业和新闻媒体都在发生变化,这使得新闻教育领域也在反思,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新闻教育课程的设置。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文科背景,课程设置中不包括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语言等学科的知识。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新生由于学校要求文科生学习数学,还专门向校长写信,陈述文科生不学数学的理由。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作为培养机构的学校还是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认为新闻学专业教育不需要理工科的知识体系。
数据新闻诞生后,国外很多高校开始反思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并开始变更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设置,如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院为学生开设了3D动画和互动游戏等课程,而华盛顿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更是为学生开设了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科背景很强的课程[1]。由此可见,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已经开始转向数据驱动,已经把新闻传播学视为新闻学、传播学、数理统计、计算机软件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在谈到新闻传播学学生应掌握的语言时,特别强调了SPSS(统计分析)语言和HTML(网页编程)语言,甚至是更加强大的可视化R语言、适用于文本挖掘的Python语言和更加专业的Java语言。哥伦比亚大学Tow Center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出了后工业化时代记者应该具备的九项技能,其中就包括“熟悉数据统计知识”“了解用户分析工具,更好地理解受众”和“熟悉编码知识”等多项理工科知识技能。国内的新闻教育实践也在进行转型,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国内首家数据新闻专业,在学生课程设置中加入数学、统计学、数据可视化等传统新闻学教育中不曾开设的课程,力争培养具备综合技能的新型新闻人才。在之前开办的数据新闻实验班中,来自不同专业的十余名学子通过多学科课程的学习,已经能够制作出非常精美的数据新闻作品。
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新闻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业界实践需求,新闻教育界要摒弃传统单一型新闻人才培养理念,从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角度出发加快新闻教育的改革。
三、数据新闻的发展: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凤凰涅槃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传统媒体在融合时代逐渐走向衰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衰落并不意味著死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只要传统媒体能够禁得住融合所带来的阵痛,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受媒体融合时代的洗礼,定能脱胎换骨走出低谷,而数据新闻正是传统媒体把握融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有力抓手。
(一)数据新闻是传统媒体主导融合的切入点
数据新闻走入我国受众的视野,源于央视与百度合作推出的春节特别节目《“据”说春运》,此后,央视又推出了《“据”说春节》《“据”说“两会”》等一系列数据新闻报道,成为国内最早连续播出数据新闻的传统媒体。此外,新华社新华网推出了《数据新闻》频道,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推出了《图解新闻》频道,都是采取可视化和交互技术来报道各类新闻(时政新闻为主)。此外,财新网和百度都成立了数据新闻实验室,定期推出数据新闻作品。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该怎样融合,是每一个传统媒体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有很多人甚至担心传统媒体被新兴媒体所取代。数据新闻是典型的媒体融合信息产品,从数据新闻在我国媒体业界的发展途径来看,传统媒体走在了前列,同时与网络媒体展开了良好互动与合作。从数据新闻作品本身来看,传统媒体主导推出数据新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丝毫不亚于网络媒体。当前,传统媒体在新闻资源领域拥有的优势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应该充分抓住这个资源“红利期”,深入研究和分析数据新闻推出背后的合作机制与政策机制,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如何主导未来的媒体融合。
(二)数据新闻制作是传统媒体走向融合的练兵
数据新闻的制作过程比传统新闻要复杂得多,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撑。在数据新闻制作团队中,一般要包括记者、程序员、美工、设计师等几类成员,这样的团队构成是传统媒体中所不曾出现的。虽然传统媒体大多设立了新媒体部或网络部,但以往技术人员与编辑记者分属不同的部门,工作中交集甚少,数据新闻制作让他们开始融为一体。例如,在《华盛顿邮报》就拥有嵌入编辑部的开发者团队,这支由 12~13 位程序员和开发者组成的团队远离传统的 IT 服务部,“嵌入”在新闻编辑部里。程序开发员根据新闻报道过程中实时变化的需求,为记者挖掘报道所需的原始数据,编写针对政府网站进行数据抓取的工具,解析和转换大量 PDF 格式文档,将非数据类型的信息转化成可供分析的形式以及为记者最终的新闻报道提供不同的可视化方案。
媒体融合时代,类似的编辑团队可能会有很多,这是传统媒体在管理运作过程中所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人力资源研究显示,全世界各种职业中最难管理的有两种,一是技术人员,喜欢用专业名词忽悠领导;二是艺术家,上班迟到、找不到人、开会穿另类服装,没有时限(deadline)概念,但又会在你完全失望的时候,冒出一个好东西,让你哭笑不得。同时,这两类人员之间也无法互相沟通[1]。数据新闻制作团队正是这样一个团队,传统媒体在制作数据新闻的过程中,要探索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的有效工作方式、高效率的工作流程和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这将使传统媒体的管理能力得到有效历练。
(三)数据新闻平台是传统媒体在融合时代的阵地
数据新闻的信息呈现模式不同于传统新闻,对传播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载体形式来看,主要依赖网络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信息获取渠道正在向移动互联网转移,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已有54.9%的受众主要通过移动新闻客户端来获取新闻资讯,这就使得布局移动互联网成为传统媒体平台搭建的重要指向。
目前,移动互联网平台主要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主,传统媒体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大都建立了两微一端,但在运营上还存在较大问题。这些移动平台大多疏于管理,内容陈旧或流于俗套,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此外,缺乏服务意识,不能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随着数据新闻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媒体移动平台的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大量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投放到平台中,能够提升“两微一端”的内容质量,获得用户的青睐。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数据新闻提升移动平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将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宝贵阵地。
四、数据新闻的未来: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产品形式将更加丰富数据新闻虽然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形式,但这不意味着它就是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产品的代表,这只是未来信息产品的雏形。伴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和传媒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信息产品形式将更加丰富。
(一)“人工智能写手”将生产出更多“机器新闻”
近日,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程序Google AlphaGo与韩国著名围棋选手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落下帷幕,李世石以1比4不敌AlphaGo而告负,这是人类围棋选手首次被人工智能程序战胜,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热烈讨论。在新闻领域,人工智能程序其实早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由机器人充当“写手”的“机器新闻”可能是下一个全新的新闻产品范式。
智能新闻程序通过深度学习和事先设定,能够实现自动化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炼相关观点,同时根据预先设置的格式和结构对内容进行编排,从而自动生成一篇新闻报道。2014年7月,美联社便开始通过软件Wordsmith(语言大师)使用自动化技术撰写公司财报。它能够抽取关键数据和词语,并与其他背景信息进行匹配,只需花上几毫秒时间,软件就能编写一篇美联社风格的完整报道。《纽约时报》Blossom(机器人)的日常工作就是基于Facebook等社交平台推送的海量文章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根据数据预测哪些内容更具有社交推广效应。随后,再把这些靠谱的“爆款”文章告诉编辑,并提供建议。未来,通过机器学习,Blossom甚至可以独立制定标题、摘要文案、配图等[2]。当机器新闻写手大行其道的时候,编辑记者将从枯燥的程序化新闻写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深度报道,而受众也将很难分辨出哪些新闻是出自机器之手。
(二)无人机将为受众提供视角更为丰富的信息产品
2015年10月6日《法制晚报》官方微博一则题为“京港澳高速进京方向拥堵,滞留车辆排队近百米”的新闻报道迅速被广泛转载,其原因是新闻中配发了多张京港澳冀京收费站现场实景图片。这些图片让受众从高空视角俯视整个收费站,车辆排起的长龙一览无余,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震撼。这组新闻图片就是在无人机的帮助下拍摄的。
未來的新闻采访中,无人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人机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将为受众提供视角更为丰富的信息产品。无人机不但能“上天”,还能穿越障碍,克服恶劣的环境影响,第一时间抵达突发事件现场,这是传统记者所不能及的优势。2015年初,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重要新闻机构就已经开始测试通过无人机收集新闻素材,报道新闻;6月份,新华社门户网站新华网宣布成立国内首家无人机新闻报道编队;8月份天津港爆炸事件中,无人机实现了对现场的全程记录,实时为受众提供爆炸现场视频和图片信息。2016年初,河北石家庄交通广播在早晚高峰时刻引入无人机现场报道拥堵路况情况,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现场照片,并与交警指挥中心实时连线疏导交通,为听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新闻直播报道模式。伴随着无人机成为新闻报道中的必备工具,新闻产品也将插上“翅膀”,受众能够以“上帝的视角”来审视信息。
(三)虚拟现实技术将把受众带入新闻现场
所谓虚拟现实,是指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手段所营造的一种虚拟环境,借助特殊的设备如头盔,眼镜等为受众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模拟,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虚拟现实技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VR”。
虚拟现实术应用到新闻领域,受众接触新闻信息将不再是一种抽象的信息感知,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经历。美国知名科技媒体人希格恩·布鲁斯特(Signe Brewster)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时曾这样描述,“我戴着三星Gear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看着马丁在7-11便利店购买食物饮料,那是监控摄像头拍摄的颗粒感很强的视频。然后我的视角转换到了马丁和齐默曼的最初遭遇的动画重建场景上。当两人奔跑到视野之外后,真实的911报警音频开始播放,我被切换到目击者的角度。枪响了,我打了个哆嗦”[3]。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人沉浸到虚拟的空间之中,获得与真实世界相同或相似的感知,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实现与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所生产出的新闻产品,将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将受众带入新闻现场,让受众亲身感受事件的过程,把“新闻信息”变为“新闻场景”。国内外各大科技公司都在加紧研发虚拟现实智能设备,很多设备在游戏等领域已经实现量产和商用,游戏玩家已经开始体验“真实的游戏场景”。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生产的结合并不遥远,这种前所未有的新闻体验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机器新闻”、无人机、虚拟现实技术等虽然还没有在新闻生产领域广泛运用,有的还处于概念测试的阶段,但可以预见,未来的信息产品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媒体融合基础之上的。数据新闻是媒体融合时代最先出现的新闻范式,但它不只是传统新闻的简单升级。数据新闻关乎新闻业、软件开发业、高科技产品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同时又涉及到政府诸多部门对数据的开放问题。数据新闻发展的过程将是不同角色的主体进行角力的过程,也是我们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一个有益视角。
[参考文献]
[1]祝建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专业设置、学生技能、师资来源[J].新闻大学,2013(4):129-132.
[2]5分钟科普“机器新闻”前世今生![EB/OL] [2015-09-11]http://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jiqixinwen.html.
[3]虚拟现实或彻底改变新闻业:让读者亲临新闻现场[EB/OL] [2015-03-29]http://tech.qq.com/a/20150329/006632.htm?_14_%E7%A7%91%E6%8A%80.
【责任编辑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