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动态效度评价

2016-10-21 16:03冯怡康王雅洁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

冯怡康 王雅洁

摘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态效度,并分析导致三地协同度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效度并没有达到最优,但协同度总体效率越来越好;北京、天津的协同度大于河北;京津冀三地的投入要素使得产出最大化,但投入与产出比例没有达到最优。最后,依据京津冀协同效度和发展定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包络分析(DEA);动态效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6)02-0070-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2.013

一、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三地协同发展进入到实质阶段,困扰多年的京津冀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望得到实质性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厘清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可以更好地探究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像发展历程及制约因素[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时空演化阶段[2]等问题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然而,京津冀协同度的发展动态以及导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相对研究较少,特别是缺少这方面的定量研究。

协同是一个系统性概念,为此,学者们多从多个子系统或纬度测度区域协同度。Sarum应用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资源、经济、环境、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3]。叶民强、张世英研究了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问题[4]。洪开荣通过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度[5]。王柯敬利用系统论的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对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及协调状况进行实证研究[6]。在测度方法上,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7]、数据包络分析(DEA)[89]、灰色关联度[10]、因子分析法[11]等。

本文从经济、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测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方法上,则采用DEA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度量区域产出中的投入产出比,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有效监测区域的协同发展。

二、DEA评价模型与指标数据选择

(一)DEA模型

DEA方法由Charnes, Cooper, Rhode于1978年提出,旨在评价“多投入多产出”模式下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有效。根据规模报酬的变化情况,DEA模型都有基于投入(inputoriented)和产出(outputoriented))2种方向。DEA模型众多,其中CCR和BCC模型较为常用,BCC模型将CCR模型得出的综合技术效率(TE)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并且综合技术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12]。

(二)结果分析

1. 京津冀整体协同度动态评价。从京津冀协同度测度结果来看,京津冀综合效率小于1,说明其资源配置效率较差,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并没有达到有效性,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符合协同发展的规律。自2011年后,京津冀整体的综合效率超过0.9,且持续增长,综合效率增长的背后是国家政策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2011年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并且随着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雾霾现象屡屡发生,京津冀地区越来越重视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问题,三地政府加强合作,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控制和減少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投入环境治理资金,改善大气环境,使得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综合效率不断提高。从京津冀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分来看,京津冀经济发展得益于丰富的资源,但也消耗了过度资源,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

2. 京津冀各地区协同度动态评价。北京、天津、河北多数年份综合效率小于1,说明其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度未达到有效性,但有效性在逐年提高。2004—2013年,京津冀三地协同度北京、天津相差不多,而河北差距较大,说明京津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效度优于河北。这与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性有关,北京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足30%,并以高科技产业为主,资源消耗较少,对环境破坏性也较小;天津虽以第二产业为主,但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对资源依赖性较低;河北则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特别是钢铁、煤炭、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污染较严重。京津产业发展具有多样性,由于不完全依赖资源,其协同度发展效率要好于过分依赖于资源消耗的河北,但三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消耗比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仍未达到最优。

2008年,北京、天津、河北综合效率显著增大,较之前的年份、下一年达到局部高点,随后下降。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恰逢北京奥运会,国家增加环境治理投资,大力控制和减少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不仅是空气质量得以改善,经济也稳步向前发展,由此使得2008年的京津冀综合效率达到局部最高。2011年,河北综合效率为0.885,为历史最高,这是因为河北2011年的环境治理投资从370亿元急增到623亿元,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从而达到了综合效率的历史最高水平。2013年,北京、天津综合效率等于1,说明其DEA有效,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反映了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效率达到了最佳状态。可见,环境、资源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如果经济发展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那么资源配置效率是较低的,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整体看,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效度并没有达到有效,即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效果并非最佳,但协同度总体效率越来越好,这得益于经济发展中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分地区来看,北京和天津的综合效率大于河北,说明京津协同发展程度要高于河北;京津冀三地协同度均呈上升趋势,2013年京津两地协同度达到最优。京津冀三地均是现有投入要素使得产出最大化,而投入与产出比例没有达到最优。

(二)对策建议

区域协同发展重在内涵式发展,即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不给当地环境带来过重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京津冀整体协同度未达到最佳,须改进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三地协同度不一,也应重视差异化发展。

1.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协同发展。京津两地的优势在于知识和技术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多,劣势在于发展空间小、自然资源少;而河北省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科技资源不足。因此,京津冀三地应加强区域协作,提升整体区域协同发展程度。京津可将资源消耗较大的制造企业转移到河北,但对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淘汰、改造、提升,不能走资源消耗的老路,更不能以牺牲河北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河北要加强与京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京津优势资源改进生产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

2.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信息交流平台和运行体制机制,共同建立有关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减少能源结构中传统能源比重,加大清洁能源的比重,增强太阳能、风能等现代能源的普及性。同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整治污染企业,建立严格的环境检测、监督制度,采用科学的方法治理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三地定位,三地产业结构调整有所差异。

北京作为首都,应为协同发展作出表率作用。按照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大力扶植和发展新型、高端产业,将不符合城市定位的产业转移到津冀地区,以缓解北京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的“大城市病”问题,注重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应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减少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增加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利用其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航天、机器人、绿色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等现代制造业。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中重要的一员,其资源、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亟须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改变传统依赖于煤石油等能源现状,加大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承接来自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必须加快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更新改造与技术提升,同时加大对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与此同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联手京津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参考文献]

[1]张可云,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J].河北学刊,2014(6):101-105.

[2]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5):1-11.

[3]SARUM G B. Global Modeling Project[J].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77(2): 230.

[4]叶民强,张世英.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衡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8):55-58.

[5]洪开荣.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3(12):16-23.

[6]王柯敬.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統发展及协调状况研究:2000—2012[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6):74-82.

[7]江永红.安徽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2(7):94-102.

[8]穆东,杜志平.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06-113.

[9]柯健,李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144-148.

[10]李海东,王帅,刘阳.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的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及实证[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7):1749-1755.

[11]冯旭芳,刘敏.区域发展差异测度及协调对策——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07(3):124-126.

[12]尹怡诚.基于DEA的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效率[J].环境工程学报,2015(6):3063-3068.

[13]徐婕.我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相对有效性评价[J].生产力研究,2008(7):92-94.

【责任编辑郭玲】

猜你喜欢
数据包络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
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效率研究
中国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基于DEA模型的沈阳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