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莹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概况、对就业条件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的自我期待等情况,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思想;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今年继去年后又被媒体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已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季奔波的无奈感叹。
本次调研首次采用网络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2016届应届毕业生(3673人)开展,共收到网络有效问卷2470份,有效答题率67.25%,采用资料统计、数据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与去年针对2015届毕业生所做的基本一致,因此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两届毕业生相同问题回答的异常数据将作为本次分析的重点。
(一)就业思想概况
分析:以上这组数据与15届毕业生相近
不满意自己专业的学生仅占5.62%,较15届下降10.44%。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行动方面,仍有18.41%的学生从未想过。“关注和考虑就业问题”的时间上,33.11%的学生从大三才开始关注,(比14届高出5.31%);关于何时求职最合适的问题,选择在毕业前2个月及答辩后的有37.32%(比14届高出17.16%)。以上数据显示,对于职业的关注度以及求职的准备度,16届较15届有所下降。
(二)对就业条件的自我评估
(1)选择就业优势占比最高的前三项与劣势占比最高的前三项中,有两项是重合的:实践技能、社会能力。相对来说,毕业生比較看重这两项指标。在我们历年开展的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能力评分最低的是“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以技能见长,必须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
(2)结合学生在求职方式和途径的选择结果,分析认为:16届学生中37.15%的学生认为求职帮助最大的途径是校园招聘,其次是就业指导。这一比例大大高于2015届毕业生的选择。选择最有效的求职方式仍然是用人单位来校招聘(66.33%)。同时选择依靠人际关系的学生比例为45.34%。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28.90%的学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社会关系,30.70%选择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社会关系通常认为依托于家庭背景,其实它同样可以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培养的社交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积累自己的人脉,也是现代社会对职业人能力的要求。
(3)在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的了解程度上,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不了解。尽管毕业前学校就业部门会发放《毕业生就业指南》手册,开展就业讲座,但调查现实学生掌握的并不多。表现出毕业生心理上觉得就业知识了解甚少和自身不积极主动关注的矛盾。
(三)对职业的自我期待
分析:超过68%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南京或苏南地区工作,这一数据高于14届毕业生。57.07%的16届毕业生希望毕业后薪资在2000-3000元左右,20.43%的选在3000-4000元左右;根据麦可思14届毕业生半年后薪资现实,薪资平均为3009元(这是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且是14届毕业半年后较为稳定的薪水)。我们认为,在就业区域和薪资的期待上,16届薪资期望与现实较符合。
(四)对用人单位的有用信息
分析: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单位时首选发展机会或薪酬,毕业生在就业时最希望了解单位的信息包括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薪酬福利水平,两项选择基本吻合。虽然社会上对大学生持“好高骛远但眼高手低”的评价,但是更多的学生并不是介意开始在基层工作,而是介意一直处在基层看不到未来的工作状态。这就要求用人单位招聘时多关注对新人的职业发展通道的建立,给新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另外,薪酬也是就业中最敏感但最现实的因素,职业本身也是货币的表现,没有薪酬做支撑,职业理想的坚持也很苍白无力。
二、启示与建议
针对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着手面做好工作:
(一)采取更多灵活有效的宣传手段,及时有效地将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就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例如学校就业网,毕业班级QQ群等多种网络渠道),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搜集、整理、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供毕业生随时查阅。
(二)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组织“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对参会单位的资质进行甄别把关,考虑到毕业生对薪水和生活成本提高的因素,与用人单位沟通最低薪资的期望值。尽力做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作用。
(三)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其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
(1)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毕业生应把择业看作自己的事情,积极主动联系单位推销自己。要把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盲目、不攀比,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2)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先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是比较明智理性的,通过积累工作经验,获得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
(3)针对个别院系学生就业心理尚不健全的问题,联合院心理健康咨询室专家和辅导,突出个性化服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调试不好的学生便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这不仅危害学生求职,更危害其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关注,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导教育和服务。
(4)针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学校应积极宣传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鼓励学生基于专业进行创业尝试,依托学校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最终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三、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心态总体较好,比较能把自身的位置摆正,但也存在问题。比如社会经验不足,需要有平稳的就业心态,同时缺乏求职设想和技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将加强针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服务,改革就业指导课内容,多为学生开辟就业渠道,多召开就业座谈会,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为后续的求职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