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与民歌
——从几首民歌说开去

2016-10-21 06:41:28谢学文湘潭市群众艺术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花垣中国民歌装饰音

◆谢学文(湘潭市群众艺术馆)

地方音与民歌
——从几首民歌说开去

◆谢学文(湘潭市群众艺术馆)

我国约有2800多个县(市),因方言土语之异而出现的地方口音不计其数。故全国口语音乐,因地方音之千差万别而派生的歌腔亦多姿多彩。在汪洋大海般的口语音乐基础上,通过地方音、乡土语相互错落而改调所派生出来的号子、山歌、巫歌、神曲、说唱、戏曲、乐曲等口语音乐文化亦丰富多彩,并广泛而长久地传承。

地方音 乡土语 民歌 改调

(明)王骥德《曲律·论腔调》: “……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楚调,有蜀音……”吴、楚蜀属南方,秦、赵、燕属北方。如果把视野扩展至四面八方,地方音、乡土语产生的民歌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民歌的发生、发展上,这在中国民歌史上是罕见的,也是辉煌的。譬如在我国长期传唱的 《小白菜》,以及由其派生的江南《孟姜女》、东北《催眠曲》、陕北《骑白马》、青海《尕老汉》、湖南《浏阳河》等等。以下列几首为例,便可窥视中国民歌自然生态的端倪,足以见证中国口语音乐中的“‘地态、心态、语态、乐态、情态、美态’的递为反映”特征。

汉语,由于其声、韵、调、字、词、句、情、美的丰富多彩而使其极具音乐性。从笔者老家湘西花垣流行的《童谣》开始,逐一取证即可看出地方音如何从两个乐音(声)发端,然后逐渐出派生出三、四、五、六、七个乐音(声)的汉族徵调式民歌。

半个多上世纪以来,一直铭刻在笔者故乡花垣老人心中的《童谣》,如《你是哪里人》:湘西花垣汉族人,祖籍多在江西吉安等地,二者的地方音声调相同:一声34调;二声21调;三声53调;四声213调。念唱以上童谣可证,中国属汉藏语系各族、支的地方音,其本身多具有极强的音乐性。童谣及大同小异的日常生活叫喊,这多是出于人的本能,是无需也不会谁学谁或谁影响谁的。诸如此类的实例多之又多,这便是民歌的“原生态”。

汉语地方音因均存在声调——“平、上、去、入”,故而是带有曲腔(准乐音)的(拉丁语音只有高、低、长、短,故多带直腔)。以上音程为纯四度关系的两乐音(声)民歌,与前面引用的湘西花垣《童谣》如出一辙(江西填湖广)。按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的尺度来衡量,因其发育尚不完全,故调式的属性是模糊的(一种童稚的纯洁、质朴),故其记谱为“1”“2”“2 5”“3 6”均可。当它们在向三乐音(正声)民歌衍化时,其主要形态为:“() 1”[即2 (3) 5]、“(1)2”[即3 (5) 6]、“1(2)”,[即2 5 (6)]、“2 (3)”。这样便由一种纯四度“—1”的两乐音(声)民歌,一变而为一种三乐音(声)民歌,如:“1”、“1 2”、“1 2”。贵州安龙(汉语方言北方大区、西南小区,贵州大片、黔西北小片、安龙县大点、新安镇小点)小调《土司狠》即“5 6”型:

此例可视为封闭(内向)型的南腔,其音域狭窄,仅在纯四度音域间流动,且级进、小跳相间,故听来流畅、亲切、优美、清新,充满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味。在 《中国民歌》一书里,与上例《沿河腔·七姐你要来就快快来》类似者尚收有:湖北的《得得调》《喇叭调》,江西的《巩固苏区万万年》等。

《得得调》《巩固苏区万万年》两首民歌,亦为仅用四个乐音(纯五度音域)者,应被视为徵、商综合调式(2 1即6 5 3 2);上乐句中结于“2”或“1”,下乐句终结于“”的(收)腔格(式);齐言(七、十字)偶句(上、下两腔句);歌腔以级进为主。

中原经江西迁往闽、粤的客家音所唱山歌,亦不乏此种纯五度四乐音(声)者,见于《中国民歌》一书,诸如如江西民歌《唔晓细妹在哪条坑》:

上例《唔晓细妹在哪条坑》中的诸多装饰音,便又是地方音产生民歌的极佳例证。曲文中的“唔晓”即“勿晓”,“咁久”即“很久”;其中的“角”音,乃属装饰音或经过音而非调式(音级)音。其曲文第二句尾的“青”字上的下滑行腔,亦非“角”音,而属随地方音在民歌乐音中的游移的现象。即由“轴音”徵,经过装饰音羽音滑向徵音,作准小三度下滑的特征性小腔。这是中国民歌中在演唱去声(51)调时,极其常见的自然生态现象。再看下例粤东民歌《山上无树变荒山》:

当民歌类似上例花垣灯调《十二月点兵》时,五声(乐音)徵调式方才最后定型。在五声徵调式的基础上,逐渐化生出南方诸多花灯戏唱腔。如黄梅戏、越剧(主腔《春调·孟姜女……》);带变宫(乐音)的六声徵宫综合调式——即成为汉戏中的《南路》腔系,进北京次生为京戏《二簧》腔系——后风靡中国和影响世界。此外,带清角(乐音)的六声徵商综合调式,也成为南方各省的大筒腔系诸戏种的主腔:因地方音演化的民歌之口语音乐多姿多彩。故其调式形态亦之多姿多彩,总括起来似如下图:

纵观以上谱例不难看出,地方音产生民歌,实乃“‘地态、心态、语态、乐态、情态、美态’间递为反映”的精彩结果。在其漫长的衍化而非进化的过程中,尤其以“不改”与“改”最具深意和典型性。“不改”者是根(魂),“改”者是根上的枝叶。所谓根(魂),诸如:徵调式(属牛)、词格(七字句二、二、三,十字句三、三、四)、结构(大屋顶似的四句头)、中节、终结音特征腔句、腔节等等,均被“不改”而牢牢地固守着。因“不改”与“改”,在单一方言土语区里,致使诸多民歌来者不拒、落地生根,系统性地展现为徵调式之上的不计其数的各式民歌的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花垣中国民歌装饰音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艺术评鉴(2022年18期)2022-11-05 18:14:20
追往以自鉴——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
中国音乐学(2022年2期)2022-08-10 09:21:28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北方音乐(2018年19期)2018-01-23 15:42:58
花垣苗族服饰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牡丹(2017年30期)2017-10-29 15:08:01
湘西花垣河花垣镇地段水体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板鼓与大鼓音乐中的装饰音演奏探讨
齐鲁艺苑(2016年3期)2016-04-08 18:17:31
冯玲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