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倩倩
学习共同体理论在党校中的借鉴运用
○裴倩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姓党,党校的突出特点和工作职责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推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的分量,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党校加强理论教育,是由党校姓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时期所说过的那样,“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 因此,各级党校都要进一步明确党校教学的重点和学员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更加自觉地维护党的统一。” 党校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是其困境性更加不容忽视。如何破解党校理论教育中的现实困境及当前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1.理论教育中课程体系设计“泛化”
党校针对不同的参训学员会有不同的课程体系设计。但是,在现有的理论教学单元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最基础、最经典的课程则并不多,如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共党史等。即便有,也只是很少量的一些课程,而且这些课程的体系性和逻辑性并不强,很多时候会让学员有种生搬硬套、不明就里之感。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上的这种“泛化”现象,客观上无法构筑起一个完整严密的课程单元体系,主观上也无法让学员深刻体会到学习理论的巨大魅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在课程体系设计时,片面注重学员的需求,以“我想学什么”而非“要我学什么”作为课程单元编制的依据,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进课堂;二是因为教学师资队伍本身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基础课程,使得党校理论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因为理论教育课程在内容上不够深、形式上不够灵活、时代感不强、实际指导意义不显著,从而影响了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学员的需求。
2.理论教育中教学师资配置“弱化”
党校要做强做大理论教育这一主课主业,必然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师资队伍。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前党校教育体制内的人才师资逐渐偏离其“本源”专业和课程。党校教师尽管大多在专业学习和造诣方面“根正苗红”,但开发的课程却离讲授经典理论“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经典理论原著课的高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类的课程,需要教师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不断消化和理解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再提炼和升华为自己的话语解读,最后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学员分享,这必然是一个耗时又耗力的历练过程。这种高要求使得部分党校教师对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畏难情绪,使得他们不愿意再固守自己的本专业去从事相关的理论教学。二是因为党校教师“心力不足”“疲于应付”。这一现象在基层党校中表现更为突出。基层党校的教师,更多地陷入事务性工作或者“应景性”工作中,是“杂家”而非“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本源”专业和课程上扑下身子、攻坚克难。三是因为对理论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理论教育课程讲授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学员说了算。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艰苦付出未必能够赢得广大学员的认同,这也确实挫伤了党校教师想方设法完善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的积极性,甚至有人半途而废,自此远离理论教育的相关教学。
3.理论教育中参训学员思维“固化”
具体分析党校理论教育的现实窘境,必然绕不开参训学员这一重要因素。学员来党校干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主要任务是集中一段时间认真读书学习”,“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做好工作需要的其他知识。” 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学员对于进党校接受理论教育的认知态度并未摆正,仅仅把接受理论教育作为党校学习的一段经历,他们对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了有什么用”“学了怎么去用”等诸多理论教育的基本问题并没有真正深入思考,使得理论教育陷入“为学而学”的尴尬境地,使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经典理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参训学员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化”思维,一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理论教育对于解决现实问题补益无多,与其学习抽象甚而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如学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技巧;二是因为有些学员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太难,不愿下苦功夫去学,即使学一点也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三是由于当前对学员接受理论教育的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缺乏统一、权威、科学、规范的标准有关,对参训学员是否接受了理论教育、是否端正了“三观”、是否增强了“三个自信”,难以简单地通过一些指标来进行考量,学员能否对理论教育有深刻的认同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通过对党校理论教育中的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和参训学员三个维度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因此,要想突破党校理论教育中的困境,就必须立足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链,切实找到一条发挥三者合力的路径。
“学习”是推动人类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其涵盖面广、复杂度高、渗透力强。古往今来,不同的学科对“学习”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大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包括“人—物”之间即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也包括“人—人”之间即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和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交互关系,人类的学习活动本质上也是学习共同体性质的活动。
1.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内涵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理论,他指出:“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这一论述正是建构在“学校是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这个最朴素的观念之上,将学习的主体分解为学习者(学生)、助学者(教师),甚至还有看似不相关的第三方参与者,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学习共同体 (Learning Community),就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透过这一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共同体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由具有共同目标、处在一定的支撑环境的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学习有机体。第二,它与学习的情境密不可分,不仅是一种群体组织形式或社会关系,更是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和一种组织形式中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活动构成的学习环境的有机统一。第三,在这个有机体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只限定于课本上的文化知识,还应包括置身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知识和对自我反思再认识的知识。因此,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联系紧密,相互学习,逐渐形成了对这个学习有机体的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党校理论教育的启示
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变更,即由教育向学习的转移,它一改过去“以长者言传身教、幼者学习模仿,老师讲、学生听,以教育、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辅” 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界酝酿出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探究其里、挖掘本质,或许也可以给党校的理论教育带来一定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必须要把理论教育放在主业主课的位置。学员来党校接受理论教育,党校就成为了一个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这种共同学习,体现在学员之间、教师之间、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和课程体系之间、教师和课程体系之间等,其共同的目标都是围绕着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而展开。因此,单方面强调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学员的学习自主性或者教师的一味灌输,都会让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大打折扣。通过前述对当前党校在理论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党校理论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通过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共同体,切实利用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参训学员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精准找点,精确发力。
如前所述,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通过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结成了一种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对于党校而言,学员到党校接受理论教育,与党校教师以及党校为其设置的课程体系之间就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必然的联系。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党所肩负的繁重任务,各级党校必须利用好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注重研究型,在师资队伍配置方面注重专家型,在学习团队方面注重合作型,从而构建起一个牢不可破的学习共同体,切实提高参训学员的理论水平和素养,达到理论教育的初衷。
1.打造研究型课程设计,为党校理论教育事业启航
党校理论教育不仅强调学员学习马列主义经典理论,更强调学员通过学习掌握其中内含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各级党校在突出理论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时,必须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以研究型为主,注重开放性、完整性和交互性。
所谓开放性,指的是党校理论教育课程不能是“空中楼阁”,与现实社会脱节,而应该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课程。这就要求各级党校在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教学比重的同时,注重从实际出发开设和讲授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特别是经典理论在现当代的价值和启示,指导学员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员带着问题意识、求知欲望、本领恐慌来到党校,在理论学习中找答案、求解释。所谓完整性,指的是学员在理论教育课程学习中不仅要获得知识的累积,而且在情感认同、责任归属、政治意识等诸多方面都要得到协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地、牢固地树立起来,把崇高的理想同实事求是精神和脚踏实地工作统一起来,毫不动摇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这就要求各级党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注重将精神引领和价值认同一点一滴融入理论教学中,比如课堂讲授之外的答疑释惑环节、撰写论文之余的教师指导环节、小组讨论之中的专家点评环节,使学员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升华认识。所谓交互性,指的是要注重教师和学员两种角色在课程教学中的活动状态。党校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中,以教师单方灌输、学员被动接受为主,师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一种“广播式”的传授,即由教师担任“播音员”向学员传播现成的结论。但交互性课程设计强调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于此,各级党校在理论课课程设计时,既要将学员看作是一个个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者,又要将教师定位为学员平等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压制,而是协商、对话,共同攀登理论高峰。因此,要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比如,综合运用专题讲授、小组讨论、班级论坛等形式,将答疑释惑、现场讲解、综合点评等环节穿插其中,突出理论学习中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2.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为党校理论教育事业护航
党校理论教育要想取得实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党校系统“名师工程”,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这既是党中央对党校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党校教师自身追求的目标。因此,各级党校要致力于培育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所谓专家型教师,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通俗地讲,就是指那些教学经验丰富而又屡屡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学专家。在党校理论教学过程中,专家型教师更具有深刻、持久、积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更符合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精神。专家型教师的培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实践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单就教师自身而言,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政治意识强,突出引导作用。习总书记强调:“对党校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时刻牢记自己党校教师的身份,热爱党校,珍惜荣誉,在自身党性锻炼上更要严格,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员。”在党校理论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的党性强不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员学习、研究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党校教师的信仰水平首先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甚至要高于参训学员。二是理论水平高,突出指导作用。党校教师特别是基层党校教师要对自身的专业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以明晰的专业感和方向感致力于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须有一桶水。党校教师在准备理论教学课程时,要反复研读经典原著,不断消化和理解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再提炼和升华为自己的话语解读,将高深、晦涩的抽象理论转换为学员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知识,在教与学、答与问、评与说中与学员分享交流。三是教学经验足,突出向导作用。如前所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在课程设计时注重教师和学员两种角色在课程教学中的活动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党校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创设一种有利于学员学习和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对学员进行“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
3.打造合作型学习团队,为党校理论教育续航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基于一种合作的理念。党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作用的“双主”理念,在二者之间及各自之间加强合作、取长补短,避免个体的“单打独斗”,发挥集体的“同心协力”效应。
一是教师和学员之间“教学相长”。党校学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他们大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党校教师不能仅仅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还必须将人际互动、对话交流、协作反思等因素引入课堂,从而推进个体性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引导学员在理论学习中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党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在单元小组讨论、班级论坛、撰写学习体会等环节设定主题,使教师和学员在同一个主题范围内实现双边互动,有意识地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员的主体地位。二是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学相长”。有学者指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 学员来党校参训轮训,具有共同的学习愿景,除了要自主学习经典理论外,很大程度上要以集体学习的方式接受理论教育。学员之间在生活上互帮互助、思想上交流碰撞、行为习惯上互相影响、心态上互相渗透等,因此,对话、合作与交流成为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基于此,要通过分组讨论、班级论坛、论文撰写、班级简报等形式和平台,充分发挥每个学员在理论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三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教相长”。在党校中,并不只有学员才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把自己看作是学学习者。每个党校都有自己的梯级师资队伍,年轻教师缺乏经验,资深教师缺乏创新,教师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互通合作,有助于激发思考、碰撞火花、发现问题,同时还能切磋经验,达到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共同进步的效果。基于提升理论教学水平的共同追求,教师合作学习共同体本着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或为了一堂课的设计,或为了一个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教师之间的合作具有自愿性、同一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因此,党校可尝试在理论教学课堂上采取新老教师搭档讲授的形式,一个教师扮演“专家”来组织教学,而另一位教师作为“助手”,深入研究与改进课堂实践,加强互相“指导”,提升理论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