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是岁月的脊梁
——专题片《大山深处的坚守》拍摄体会

2016-10-21 12:33张毅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党教定格村民

◎张毅

坚守是岁月的脊梁
——专题片《大山深处的坚守》拍摄体会

◎张毅

作者在拍摄现场

已经数不清拍摄过多少优秀党员的事迹了,每一次拍摄对于我来说,都犹如心灵的洗礼,更是对技能的锤炼,让我收获了党教制片领域新的感悟与成长。而这其中如果说哪一次拍摄让我体会最深,那无疑就是对卢玲的拍摄了——一位在山村小学从教三十八年的老师,用默默的奉献,为观众解读出了“坚守”的定义,更让我深深懂得了,党教片的真谛应该如何去体现。

老曲重唱出新韵

对采访卢玲的动议,最开始很多人都是有疑义的,他们的理由是:“卢玲是个老典型了,报纸、杂志都登过,电视台也采访过,再唱这老曲,能有人听吗?”的确,卢玲没少被各路媒体报道过,再拍摄党教片,是不是有些“炒冷饭”的意味呢?我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再多的思考也不如实践。既然一时难有头绪,不如去亲眼看看卢玲和她呆了三十八年的那所山村小学。于是,我们一行人踏上了前往杜家村的山路。正所谓山路漫漫,二十多里的山路崎岖泥泞,车轮在泥水中打转,艰难挪动。而每行一步,我对卢玲的敬佩就增加一分:在如此闭塞的山区里,是什么支撑着她坚守了三十八年呢?里面一定会有打动人心的故事……

到了杜家村,进入小学校,便看见了卢玲和她的学生们。听罢来意,卢玲反问道:“都宣传过好几回了,还有必要再拍吗?”但是孩子们却很兴奋:“卢老师对我们可好了!”“每天都接送我们上学,走好远!”“有一次差点被水冲跑呢!”……看着孩子们真诚而急迫的小脸,我忽然觉得:卢玲还是应该拍的,而且要好好拍。不为别的,孩子是不会作假的,他们的赞誉就是拍这部片子最美最真的通行证。

回到办公室,一行人已经达成了共识:卢玲一定要拍。虽说是老典型,但我们不一直讲“与时俱进”么,那就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典型事迹的意义和价值!最终我决定:把主题扣在“坚守”这两个字上,因为我觉得在卢玲身上折射出了现今时代正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在我看来,就是坚守自己的事业职责、坚守自己的人生标准。谁说老典型就不用拍?只要提升内涵理念、赋予时代意义,同样能拍出新意,也同样能让基层党员群众受教育。就这样,卢玲的拍摄计划通过了。

让笑永远定格

党教片拍多了,我个人的体会是人物片最难拍——毕竟,先进党员本质上都是兢兢业业默默奉献,讲起故事来很容易千篇一律,塑造人物更容易千人一面。那么具体到这部片子,怎么能把卢玲拍出“别样”的风采,这才是我在拍摄中最应该把握好的重点。

在我的镜头下,卢玲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上学、放学路上背着小一点的学生过河,中午为全校的孩子们做饭,山路走累了就折一根树棍拄着,长年教课导致嗓子愈加嘶哑……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动得眼睛湿润,都觉得这样的画面弥足珍贵;但总感觉还似乎“差点什么”,那种不同于其他典型的、只属于卢玲自己的个性特点,又在哪里呢?

我一边翻看素材,一边苦苦思索:所有的画面,都在表现卢玲的“坚守”,这是对的,但是不是有些表面化了呢?思来想去,我眼前突然一亮:卢玲无论再苦再累,都始终面带微笑。这说明,她的坚守虽然很苦,但她却把这当作一种快乐,因为她播种爱也收获爱。为什么不把她的微笑作为个性形象来充分展示呢。

于是在处理素材时,我特意将卢玲的微笑做了几个定格画面。我认为,她的坚守可贵,但坚守后的这份从容与自得更难得。这微笑,就是卢玲的形象亮点。只要把她的笑定格了,她的坚守精神也就同样在观众心中定格了。

“爱”的主旋律

拍摄越久,我就越敬佩卢玲。原本能在县城找到好工作的她,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们避免失学,在偏僻的山村里教了三十八年书。这是几乎半辈子啊,其中催人泪下的故事,真是数也数不清。而这对于一心想把片子拍出彩的我来说,无疑是个福音:柴米多了好度日,素材多了好制片。

但随着拍摄的不断深入,我却发现自己“失算”了:可供拍摄的素材太多了,让我难以取舍,看来素材多了也是种苦恼。而我知道,党教片绝对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必须按照一定原则进行选取,不能什么菜都往筐里摘。那么,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主线来选素材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跟拍卢玲。直到有一天,我正在采访她,忽然她接到一条手机信息:“变天了,老师,您要注意身体,嗓子不好要注意休息、多喝水。”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她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原来这是她多年前教过的学生发来的。看着她止不住的泪水,我知道这是她真实感情的爆发,又不禁想到我的纠结:为什么不用“爱”作为全片主线来组织素材呢?学生对她有爱,家长对她有爱,村民对她有爱;她对孩子有爱,她对事业有爱,她对家乡有爱……说实话,我们下来采访,有时是听不到真话实话的,所拍到的素材即使没有事先安排,也像“通了暗号”,往往是“一路赞歌”。而用充满真情实感的“爱”的素材,来打动人心,这才是这部片子应该做的。

就这样,我手中的摄像机开始聚焦在“爱”上,并记录下感人的一幕幕:孩子们为卢玲的慈爱所感动,有的搂着她的脖子叫“妈妈”;村民们提起她,无不敬佩地竖起大拇指,无言的手势比语言更有力;有的家长提起她,眼睛就泛红,说“她想的都是自己的学生”;她教过的不少学生每逢年节都会发来祝福,真挚的话语烫软了心窝……全片有了“爱”的统领,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我想,这就是找准主线的作用——牵一发而可以动全身,所有素材都在主线的指挥下,生动灵活地共舞出全片的主题。

多让生活自己“说话”

拍摄终于结束了,在这难忘的几天里,我所经历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这个偏僻的山村小学,仿佛与世隔绝,但却因为卢玲的存在,而让孩子们与同龄人一样沐浴着知识的雨露和温暖的爱流。看来,此次拍摄卢玲,无论是策划,还是拍摄,都称得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有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就是收尾——后期编排了。对着样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一遍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艰苦的环境下卢玲身上那种坚韧的守望,孩子们纯真无邪又充满期待的眼神,村民们感激而敬佩的言语,都让我的脸庞常常被泪水打湿。但感动之余,我也有些不满足:片中的解说词似乎比例多了些。固然,解说词写得都很大气,也很真诚,但为什么会带给我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呢?听着这些很“拔高”的讲述,再看看卢玲和孩子们那朴实的形象,我忽然发现问题出在哪了——解说词中的那些“吃苦奉献、无怨无悔、爱岗敬业”等等,固然是准确的,但在凸显了“高大上”之余未免太不接地气了。卢玲坚守了三十八年,再华丽的解说词又如何能言尽她的付出?既然如此,干脆舍弃这些“高大上”!

顺理成章地,解说词“退位”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具体、形象、生动的现场同期声。为了表现卢玲和村民亲如一家,用的是她从学校端着饭碗到村民家夹菜吃的现场同期声;为了展示她和学生们之间的爱,用的是她上课时那略显嘈杂却备感生动的现场同期声;为了体现她对故乡的不舍之情,用的是村民访谈的现场同期声……这也充分符合了“电视是做减法的艺术”这一理论,不用裁判的腔调说话,而是让生活自己去发音,去将最真实的一面完美演绎。就这样,“少解说、多同期”的思路一下子就使全片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在全片结尾,我也是特意用了一段同期声采访:“你这么多年来把自己的青春完全给了这个小学,后悔不后悔?”只见卢玲眼里忽然泛起了泪花,顿了一下才说:“我不后悔。想到全国各地都有我的学生时,常常很欣慰。只要他们比我过得好,我就不后悔。”希望这段同期声是个完美的收官,更能做到主题的升华。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党教定格村民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定格生死瞬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咔嚓”,定格的街景
幸福定格
党教微动漫的发展趋势
党教微电影须接地气
何为党教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