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昕昕 曾伟平(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长沙开发区产业集群优化策略
□文/李昕昕曾伟平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提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已经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产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开发区内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类型及政府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并以长沙开发区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开发区产业集群的优化策略。
产业集群;开发区;创新网络;长沙
原标题:开发区内产业集群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沙开发区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9月18日
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因其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而被大家密切关注。产业集群是某特定领域中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因其共同性和互补性而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开发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对二者的协调整合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对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研究,并以长沙开发区为例,阐述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区产业集群优化策略,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开发区一般是指尚未发挥资源和经济优势,需要人为开发的新区域,使社会有限资源通过合理配置产生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在中国,开发区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转型制度”形式。到201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达到171个,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区,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态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
许多学者注意到了开发区的繁荣发展一般都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产业集群对创新的突出贡献。在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关系研究上,徐飞(2004)探讨了上海开发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联动效应。王志华(2004)认为开发区是产业集群的生长点和重要动力来源地,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故工业园区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辜胜阻(2005)提出产业集群化是开发区需要开展的六大转变之一。王建平、陈元朝(2005)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工业园区发展对策包括建立产业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吴建立(2005)认为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是具有集聚效应的特色产业开发区,其未来发展应以原有产业集群为基础或发展新的有潜力的集群;钮亚敏(2007)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开发区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对策。陆大道、樊杰(2009)认为开发区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开发区的主要发展模式,也是开发区继续保持区域经济增长极地位的必经之路。王缉慈(2011)结合中国开发区的发展特点详细阐述了我国需要怎样的产业集聚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更要强调开发区的创业、创新和创造力。吕庆国、曾刚等(2014)以山东省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探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特征、演化轨迹,综合环境的变化引起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组织、技术、空间的新特征对新区域主义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提出挑战。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开发区产业集群进行了探讨,各有侧重。但仍有一些不足:首先,对开发区二次创业的研究还局限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缺乏全局思想和对开发区集群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和政策;其次,大部分研究都是对现有开发区的发展结果进行分析,没有对二者整合的具体模式、实现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理论的实践性不强;再次,研究方法和技术大多是定性描述和总结,数据获取、处理上不够先进,成果表达也比较单调。
(一)长沙开发区现状。长沙市现有开发区共为“四区十园”,分别是长沙市高新区、长沙市经开区、宁乡经开区、隆平高科技园区、天心经开区、金霞经开区、雨花经开区、望城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浏阳工业集中区、暮云经开区、金洲新区、岳麓工业集中区、星沙产业基地共14个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长沙工业已拥有工程机械、汽车、食品烟草、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详见表1。(表1)
2013年长沙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153.1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1∶55.1∶40.8。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352.3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53.28亿元,增长14.0%,占总工业增加值的79.15%,汽车、电子信息、材料和食品烟草产业等产业集群完成规模工业产值占80%以上。
从企业规模来看,全市园区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021家,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为32家、107家、882家。107家园区中型规模工业企业中,产值过10亿元的仅19家,占比17.8%;产值不足5亿元的66家,占比超过六成。从行业来看,长沙五家百亿级企业,分别为工程机械两家,烟草一家,材料一家,电子信息一家,而汽车、食品、生物产业尚没有百亿级企业。
由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柠檬果醋的感官评定得分呈上升趋势,且三月的柠檬果醋样品得分最高。随着发酵时间的加长,柠檬果醋的滋味逐渐变得柔和,由最初的难以接受到酸味调和;颜色更加鲜艳,且亮度有所提高;气味也变得醇厚起来,香味更加诱人;澄清度有所提升,果醋更加清澈。考虑到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柠檬中的芳香性物质逐渐萃出,且果醋进行着一系列缓慢的反应,萃出的物质被逐渐溶解于果醋中,从而使果醋更为清澈且香味风味浓郁。
(二)长沙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1 长沙市“四区十园”产业分布情况
1、一业一企独大,同质竞争明显。2013年,长沙市主导产业工程机械、食品烟草、新材料、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0.67%、17.47%、10.09%、4.11%、3.42%、2.52%,而工程机械产业中仅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占比就超过其他企业;食品烟草产业中仅中烟一个企业就占全市该产业比重的一半以上。从园区规模工业产值来看,2013年11个园区(4个国家级、7个省级)中,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例接近60%。其余9个园区的占比均未超过9%,其中宁乡经开区和浏阳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占比均为8.3%,7个省级开发区中望城经开区占比最大,为8.0%;长沙暮云开发区占比最小,为0.7%。
多年建设的同质化,使得产业集聚程度低,布局不明晰,园区之间部分产业发展雷同,“千园一面”问题突出。目前,长沙市至少有四家以上园区以工程机械为主导产业;工程机械产业在10个产业园区进行了布点,材料、食品产业则各在6个园区进行了布点,项目布局的分散严重制约了产业聚集效应的扩大和产业规模的做大。由于产业的同质化发展,无序的不良竞争伴之而来,各园区争夺项目资源、比拼地价、比拼优惠政策,使得一些园区陷入产业小而全、产业特色不明显的尴尬境地,影响园区工业的规模经济与持续发展,给长沙市工业良性发展带来了阻力。
2、产业集群低端,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2013年,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931.03亿元,增加值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77%,其占比偏低,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当前,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从高新领域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能源及技能技术、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与环境技术规模较小,其增加值分别只占规模工业全部高新领域的4.1%、6.5%和2.0%;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仍停留在化学制药的水平上,新型制剂技术、基因工程类生物药品少;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整机和终端消费类产品少,软件和信息安全技术比重低;新型机械领域企业辐射拉动效应不明显。
长沙开发区临近的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众多,智力资源雄厚,这些研究机构也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的成为开发区创新的重要来源。开发区内大部分有竞争力的项目都不是来自临近的大学或科研机构。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长沙市大多数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产性和生活性配套设施亟待加强,与生产企业运行相关的金融、物流、工业设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与职工生活相关的住房、餐饮、文化、学校、就医以及配套建设不完善,从而导致园区企业用工缺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技工和熟练工缺乏等矛盾较为突出,企业用工困难,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科技型企业,均存在人力资源缺口。例如,蓝思科技、比亚迪汽车等企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此外,长沙工业中大多数行业存在规模不大、竞争力有待提高的困境。
(三)长沙开发区内产业集群优化策略
1、多点支撑与错位发展相结合。贯彻全市园区产业布局一盘棋,错位发展、特色崛起的理念,根据各类资源优势,培育各个园区的品牌特色产业,逐步改善工业园区“千园一面”现象,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以工程机械为重点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型生物医药产业、先进电子信息网络产业等五大新兴两型产业,形成“重点带动、多点支撑”格局。同时,开发区需在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上调整思路,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协调机制,进一步对全市工业经济逐步形成有力的支撑。
2、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开发区与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机制,有效利用好本地的各种优秀智力资源,使其成为开发区创新的重要来源。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先导产业,既是开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是开发区与产业集群整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应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电动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力度,力争该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开发区总体发展速度的15%以上。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实现低端产业转型,造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仅是当前渡过难关的必然选择,也是长沙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
3、强化配套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性产业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所有产业的总称,是开发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实现零部件本地配套率40%以上,汽车产业集群零部件平均配套率达50%。此外,长沙开发区还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要加强物流基础建设及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中心、物流园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重点发展智能仓储、联运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地服务外包产业龙头企业,为开发区内集群整合发展提供顺畅的通道。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5.
[2]王志华.工业园区发展的终结——生态工业园[J].科学与管理,2004.1.
[3]吴建立.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及思路管窥[J].福建金融,2005.6.
[4]陆大道,樊杰.2050年:中国的区域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王缉慈.超越集群——关于中国产业集聚问题的看法[J].上海城市规划,2011.1.
[6]吕国庆,曾刚,马双,刘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分析——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9.
F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