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雨亭 郭亚茹(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长株潭一体化下湘潭市融合发展研究
□文/李雨亭郭亚茹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提要]通过分析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背景和湘潭市现状及发展条件,确定湘潭市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关键时期应加强与长沙、株洲的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针对融合发展具体提出“两型社会”建设、交通路网对接、产业对接、空间对接、旅游对接、一体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长株潭一体化;湘潭市;融合发展
原标题:长株潭一体化视角下湘潭市融合发展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4日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省辖市,浏阳、醴陵、湘乡、韶山4个县级市、宁乡、长沙、湘潭、株洲、攸县、茶陵、炎陵7个县、12个市辖区、187个建制镇和79个乡,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长株潭地处湘中偏东,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十字路口”。长株潭现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
长株潭城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长株潭核心区,包括三市市区和一部分周边组团;第二层次是区域次中心城市,包括韶山、浏阳、宁乡、醴陵、湘乡、攸县、茶陵、炎陵8个市县;第三层次是48个重点乡镇;第四层次是218个一般乡镇。从空间结构来看,长株潭区域共有3个主中心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个小城镇组团,三市结合部为城市群生态绿心。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现已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轻纺、食品、化工、制药、印刷为主体的综合工业体系。教育科技实力雄厚,拥有60多所高等院校和为数众多的科研机构,是我国重要的智力资源密集区。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表1 2015年湖南部分城市经济统计表
湘潭市位于湘中偏东,地处湘江中游,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锰、石灰石等。现辖岳塘区、雨湖区、湘潭县、湘乡市和韶山市。湘潭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和旅游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城(主城区)三片(韶山、九华、易俗河)。中心城区形成“一江两岸,五片一中心”的组团式格局。
(一)比较优势。一是示范区和园区优势。湘潭市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级园区有3个,省级园区有5个。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潭市作为该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湘潭市地处湖南省中枢位置,湘江穿城而过。市境内有京广线、湘黔线、沪昆高铁、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等干线经过,还拥有长潭西、韶山、长湘、长韶娄等高速公路,区位交通优势凸显。湘潭九华现已成为长株潭乃至湖南省新兴的综合交通枢纽,长株潭城铁和沪昆高铁湘潭站在此交汇;三是产业优势。湘潭是老工业基地,拥有以冶金、机电、化纤纺织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湘潭机电产业历史悠久,还带动了汽车、风电的发展。湘潭的电机制造、风力发电、新材料和一部分军工产品,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四是旅游资源丰富。湘潭是历史文化名城,湘湖文化主要的发源地。全市有110多处重点旅游资源,现已形成以韶山、彭德怀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板块,以水府庙、农博园、昭山为代表的绿色山水游板块,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五是科技创新优势。湘潭是湖南知识密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全市有280多家科技研发机构,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湘潭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还有1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城市经济总量偏小。从2015年GDP来看,长沙市达8,510亿元,岳阳市为2,886亿元,株洲市为2,335亿元,湘潭市仅1,703亿元。在全省14个市州中,湘潭市经济总量排第七位,只相当于长沙市的20%。就第二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来看,湘潭市皆明显地落后于岳阳、衡阳、株洲、常德等城市;(表1)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5年,湘潭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3∶54.8∶36.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50.3%、46.9%。总体来看,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工业以钢铁、机电、汽车、化工等传统部门为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型部门处于起步阶段。一部分工业企业亏损严重。第三产业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物流、房地产、金融、信息等发展不够充分。湘潭工业缺乏著名品牌,代表性的产品知名度也不高;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湘潭属于老工业基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普遍。湘潭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的五成以上,其中产值比重占规模工业五分之一的冶金产业耗电占全部工业用电的70%以上,单位能耗居长株潭首位;四是面临着转型提升的挑战。湘潭的大部分产业属于传统型,一部分为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部门,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对这些部门实行更为严峻的调控政策。湘潭的钢铁、化工、水泥等产业部门皆属于调控对象。湘潭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造提升的任务繁重艰巨,只有实施大规模的转方式、调结构和产能置换,湘潭才能进入以“两型”为特色的健康发展时期。湘潭应加强与长沙、株洲的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作为“一带一部”战略的核心与枢纽,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搞活,狠抓转方式和调结构,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自身发展层次的整体提升。
(一)与长沙、株洲共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应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集聚互补、生态共享、产业和市场一体化的城市群。坚持“两型”引领,从粗放型、城乡分离型向紧凑型、精明增长型转变,从高消耗、重污染向生态型、可持续转变。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高效集约统筹发展。建立完善长株潭政府合作交流机制和区域经济合作协商制度,深化长株潭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结合湖南“一带一部”定位,三市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形成有利于“两型”发展的新体制。对传统产业进行“两型”化改造,加速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发展。建立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旅游休闲为支撑的“两型”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重点改造老工业基地,构建新型产业园区。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建设,形成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为基底,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的网络化景观生态格局。建设好湘江风光带,以湘江为纽带,以江中洲岛、两岸景观为培育重点,形成链状生态空间结构。
(二)加强与长沙、株洲的交通路网对接。在长株潭构建现代化、高效率、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按照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突破行政界线,加快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城际轨道等交通运输网络和城市内部公交的建设,构建开放优化、高效便捷的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强湘江航道和港口建设,强化长株潭三市的水运联系,构建集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湘江城际水运航线。坚持公交优先,科学配置公共交通资源,加快轨道交通与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
(三)加强与长沙、株洲的产业对接。三市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全面升级。三市各有侧重,加强功能互补,区域错位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率先发展高科技、先进制造和高附加值加工,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在湘潭市建设承接高品质产业转移示范区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湘潭市的主导产业可确定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加强与长沙高科技的融合发展,加强与株洲轨道、航空的融合发展。对湘潭的冶金、机电、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推进汽车产业的全面升级。对接长沙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部门,湘潭发展零部件和机电配套。对接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湘潭发展电子电气和优质钢材配套,与株洲联合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设高品质产业转移示范区。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材料、文化创意等领域,加强选择招商力度,注重培育产业集群。
湘潭市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一是健全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产学研融合创新、中介服务支撑等方面,加快构建完善创新体系;二是加大政府扶持支持力度,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基地,依托湘潭的大学和开发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生产的直接对接。
(四)加强与长沙、株洲的空间对接。湘潭市的城市布局,强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摊大饼”的扩张方式,将产业布局与城市提升结合起来。优化功能分区,调整产业布局,企业尽量进入园区发展。可构建九华-岳麓高新技术产业带。考虑到九华的特殊位置,应加强与长沙岳麓区的对接,构建九华-岳麓高新技术产业带,营造湖南的“智谷”。构建天易先进制造带,加强湘潭易俗河片区与株洲天元区的发展联系。
(五)加强与长沙、株洲的旅游对接。近年来,湘潭旅游业成绩斐然,红色旅游蓬勃兴起。立足于湘潭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长沙、株洲的旅游产业对接,提升湘潭旅游的内在品质,增强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韶山是全国红色旅游的龙头。以韶山为核心,加强与乌石彭德怀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开慧故居、湘乡东山学校的对接,形成以伟人名人故里游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湘潭市为核心,串联韶山(毛泽东故居、滴水洞、韶峰、东山书院)——湘潭(东方红文化公园)——长沙(岳麓山、橘子洲、第一师范、清水塘)——雷锋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等景区,开展红色旅游。
(六)推进长株潭三市一体化建设。湘潭应与长沙、株洲共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消弭三市间的信息鸿沟。发挥湘潭的产学研优势,重点发展应用软件、互联网经济、移动电子商务。建设好网联大厦,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办好社情民意、公共服务、人文湘潭和国际交流等专业门户。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宽带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加强湘潭与长沙、株洲两市基础设施的对接,现阶段侧重于电力、天然气、防洪、信息等方面。湘潭滨江向北发展,与长沙加强功能配套和组团衔接。湘潭滨江向东发展,与株洲构建功能特色突出的天易产业带。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文伟.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用地价格机制构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13.
[2]欧阳芳辉.基于交通导向的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14.
[3]朱翔.在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J].城市,2007.10.
[4]李夏苗,曾明华,黄桂章.基于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互馈机制的城际轨道交通走廊客流预测[J].中国铁道科学,2009.4.
[5]董懿.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湘潭市红色文化遗产利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20.
[6]丘连峰.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实践——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市总规划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08.12.
F2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