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琳 李玉斌 宋琳琳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近十年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析
◆姜琳琳李玉斌宋琳琳
使用Bicomb和SPSS软件,对CNKI网站上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关键词的共852篇硕博论文进行共词分析并绘制出热点知识图谱,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同时结合英国课程改革来明确未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信息技术课程;共词分析;知识图谱;Bicomb;SPSS
G652
B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6.017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逐步被人们所重视。十几年过去后,发现中小学生确实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同时不难看到,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变化。基于这种状况,英国教育部在2012年首先提出改革,他们提出将原有的ICT课程改名为计算(Computing)课程。一个新的概念——“计算思维”走进人们的视野。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里具有权威性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作为分析材料,同时结合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阐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计算思维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源自中国知网(CNKI)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关键词,检索年限限定为10年内,共检索到852篇文章进行关键词统计,获取3276个关键词。
研究方法为了便于了解某一领域的核心内容,需要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大致推测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1]。本文所用研究工具为Bicomb和SPSS 19。
首先,通过Bicomb软件提取高频关键词,导出至Excel表中,生成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出至txt;
其次,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合聚类结果,采用多维度尺度分析,获取Euclidean距离模型散点图。
表1 相关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频次≥10)
高频关键词分析对表1中的高频关键词的词频作统计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热点和趋势。除检索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以外,排在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包括教学方法(91次)、信息素养(87次)、教学模式(85次)、教学设计(77次)、教学策略(54次)、评价(50次)、合作学习(38次)、网络课程(35次)、课程整合(27次)、信息技术教师(23次)。排在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反映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教学方法、信息素养、教学设计等方面作为指导,从而推动教育改革。
高频关键词的Ochiai系数相异矩阵及分析通过SPSS软件生成相异矩阵(见表2)。在相异矩阵中以相异系数大小代表两个关键词的距离远近,其数值越接近1,表示数据之间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2]。
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关键词距离信息技术课程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评价(0.840)、教学方法(0.843)、教学模式(0.846)、教学策略(0.885)、教学设计(0.895)。它表明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中将评价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几率,大于其与另类几种关键词的结合。表2中,教学方法分别与评价和教学模式间的距离较为接近。从该结果可看出,在已发表的学位论文中,经常会将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运用结合在一起。
表2 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异矩阵(部分)
图1 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为了便于直观地了解关键词间的亲疏关系,得到聚类树状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具体分别为:
种类一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从树状图上看,该类包含的关键词最多,说明影响力最大;
种类二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素养等7个关键词,从树状图上看,该类包含的关键词虽少,但仍处于研究的中心地位。
种类三包括行动研究和教学实践等5个关键词,从树状图上看,该类研究的关键词影响力最小,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
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几个关键词之间隐藏的内涵,将相异系数矩阵导入SPSS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如图2所示),该方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降维处理的同时,保留其原有数据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由图2可知,位于第一象限的课程整合、信息素养等主题发展最为成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下方象限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等主题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位于第三象限的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实践等主题研究还不稳定;网络课程、课程资源等主题位于第四象限,属于边缘研究方向。
图2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数由各省份自行编写,其教学目标及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需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一开始是怀着好奇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大量的机械式重复的训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下降。再者,信息技术逐步走入学生的生活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触到基础性操作,这就让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英国的教育部最先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改革,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现有的中小学ICT课程已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学生毕业后并没有在技术前沿做好准备。因此,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此次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也在启动,课程标准研制也开始涉及计算思维的能力培养。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计算思维培养,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取向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正摆在面前:为什么要学信息技术课程?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在。从多维尺度图可以看出,近1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等。其中信息素养是21世纪研究最热的话题之一。从浅层角度来讲,信息素养可以当作信息文化,即一种使人们更快捷有效地选择资源的技巧。然而当前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存在误区。
针对这一现状,英国Naace近期提出以数字智慧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大胆假设将“数字智慧”来替代信息素养。这一思想是继IBM提出“智慧的地球”[3]理念之后,首次将数字智慧理念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中。这种思想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执行性。当然这一概念只是假设,仍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1]张豪峰,李海龙.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探讨:基于核心期刊关键词的供词网络与聚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26-29.
[2]郭文斌,陈秋珠.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9-54.
[3]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 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DB/OL].[2013-09-20]. http://wenku.baidu.com/view/802b80ea998fcc22bcd10d0c. html.
1671-489X(2016)16-0017-03
作者:姜琳琳、宋琳琳,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李玉斌,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