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生命

2016-10-21 06:41东方园林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李建伟
中国生态文明 2016年3期
关键词:河流雨水污水

□ 东方园林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 李建伟

河流的生命

□ 东方园林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 李建伟

现今中国城市河流的主要功能基本上都被防洪绑架了。工程师们修堤坝、建水闸,尽可能地将河道裁弯取直;只有一件事常常被忽视,那就是河流的生命。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用地匮乏,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河道。用堤坝的方式缩减河道宽度,利用堤坝来解决雨洪期河流的行洪问题,成了城市河流的宿命。那些高高大大的堤坝虽然保障了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却使河流失去了生命,成为了一条条混凝土水渠。河流失去了原来属于她们的领地,没有了呼吸的空间,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我国大多数城市现在都面临着这样严峻的困局:名义上的“母亲河”,实则是一条条丑陋的、毫无生命力的泄洪渠。怎样让城市河流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保障防洪的同时,又能够使其回到真正健康、可呼吸的河流?这是我们现阶段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河流的生命首先来自于清洁的水源。河流无论大小都是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雨水及地下水溢流汇聚而成。除了那些空间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天上降落的雨水原本都是干净的;落到地面后,如果地面污浊,雨水就会带来污染物渗入地下,汇入河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面源污染。农业、工业、城市街道都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居民的生活污水、工厂和医院的废水是构成污水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过去因为环境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此外很多城市的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合流,也导致了原本干净的雨水受到了污染。这些都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

一、治理河流生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流域内污染源的控制范围。河流的水质状况依赖于我们对周围污染源的治理。从截污管网的设置、污水处理厂的提档升级,到生态湿地系统的建立等等,都应该有效地阻止污水直接汇入河流。

2、建立源头水源涵养林。大部分河流都发源于边远的山区。由于森林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急剧下降。失去涵养能力的河流就会出现雨季洪水泛滥、旱季干枯缺水的局面。因此,要有源头治本的意识,要从森林恢复入手治理洪涝干旱,这才是根本的源头,而不是无休止的加高加固河堤。

3、要使城市雨污分流。城市雨水和污水合流使得污水治理难上加难。对于一个年降水量1000mm的城市,按 100平方千米的市域面积计算,每年的降雨量就是1千万吨!不算城市外部汇入的水量,这一千万吨的水,如果弄脏了,要经过处理就要建100个10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这是一个很令人恐惧的数字!而实际上我们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还很低,通常是劣五类进去,劣五类或五类水出来。能达到三、四类水质排放标准的很少。我们无需再进一步赘述雨污分流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说,任何地方都要考虑雨污分流。

4、污水治理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每个地方的污染状况都不同,需要设计相应的解决办法。污水厂的设置是分散还是集中,要根据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污染物的种类、地方经济能力来确定。总的原则应该是简单实用,且经济高效。

通常我们的工程师不太擅长打破常规的创造性规划:从空间综合规划上入手去解决洪涝问题,而不局限以针对问题为导向,就事论事的工程思维。事实上,合理的空间规划,通过分洪、滞留、调蓄是更生态、更有效益的防洪抗旱方式。

二、河滩生态的保护在于减少人为干预

有了清洁的水源,不等于我们就有了河流的生命。一条河流少则几公里,多则上千公里,其生命的张力既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动态历程。河流经过的每一片土地都应该充满生命的期待和无尽的遐想;每一次潮涨潮落都孕育着生命;每一个激流险滩都是鱼儿和鸟儿们的欢乐家园,也是河流的生命乐章。河床是河流赖以生存的空间;其中河滩湿地得以保护、重建,符合生态规律是河流生态的第一要素。

那些把河滩城市公园化,伤害生态河滩湿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城市中最能实现“荒野”景观的地方就是河滩。每年的洪水涨落都会造就一些滩涂湿地景观。如果我们不去干预,便在无形中产生了不可多得的城市“自然”景色。虽然它没有彻底脱离人工干预,但也难能可贵。

三、河流的生态应与文化交融

人类逐水而居造就了无数的滨河城市、村庄。河流的生命与人们生活紧密交织,成为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创造生态宜居、繁荣美丽的滨水景观,也就成了河流新的生活方式。河流的生态当然不排斥人的活动。过去多少代人类的文明发展也没有践踏、破坏河流,只是近代才出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世界多地不乏城市与河流相交辉映的案例,很是值得我们用心借鉴。

做好河流生态景观的原则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1、河流治理不是单纯的水利,也不是单纯的景观。河流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必须要综合各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将水利、水生态、景观规划、旅游、经济、城市管理等协调到同一个平台上,有效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河流基本上都是跨区域、省份,有的甚至跨国界的。因此区域间或国家间的合作极其重要。流域的生态连续性是河流的基本特征。地区间协调好经济利益,共同维护河流的生态才可能保障河流的生态安全。

3、治理河流需要多方协调也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城市河流,更多的是与规划、景观空间结构相关,需要通过设计去解决水利、水生态问题,而不是依靠工程处理等老思路,对水进行围追堵截。例如通过分流、蓄洪解决洪水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的手段解决干旱、枯水期缺水的问题。

四、避免将城市“母亲河”演变成城市泄洪通道

我们急需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全面系统地从空间规划上找出路。

当城市中只有一条受到建筑挤压的河道时,雨季大量的洪水从城市中通过,势必要修建很高的堤坝。河越窄,坝越高,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过水断面是计算出来的,在河床不够大时,就要加高堤坝,这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可是我们的规划师们如果建立一些支流来分散主河道的承载能力,使洪水到来时可以进行分流,既可分担主河道的承载能力,又可为城市增添新的水系景观,同时为补充地下水源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雨水通过这些支流进行分散,洪峰期的水位就会下降,堤坝也就可以降低或完全去掉。河岸就可以建成生态的驳岸。水生植物和动物就可以在此栖息、生存,形成一个真正生态的水廊,成为与市民互动的河流。

河道流域范围内的雨水作为自然水系的主要来源,应该尽可能多的将它留存在城市当中。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城市并不是水太多,需要排放出去,而是许多城市面临着缺水。这样就更需要我们尽可能的将水留在城市中,以湖泊、池塘等方式,将雨水进行汇集、储存,使其服务于城市,而不是轻易地排走。我们应该在城市设立更多的储水系统,建立洪水的临时停留地,用来补充城市地下水源。

海口沙坡湿地 李建伟/摄

雨水落到地面有渗透,有地表径流,逐渐汇成溪流、湖泊,最后汇入河流、大海,这是正常的雨水循环过程。当我们的城市改变了地表结构以后,这个过程完全被打破了。自然场地对雨水的渗透率基本上达到98%,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地表径流。但是,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城市,50%以上的水都是从地表流走,很少的一部分能够渗到地下。过去我们对雨水缺少足够的重视,都用管道把它排走,认为那是洪水猛兽。其实我们每天都靠水生活。但人类为了解决城市洪水的问题仅靠管道排水,把水从大面积的城市空间里肆意地排到河流里去……我们对待雨水就像对待粪便一样简单。结果是什么?地下水位在逐年下降;降到我们都不知道这些珍贵的水资源去了哪儿。与此同时,洪水开始泛滥……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已经不能蓄水,洪水季节带来的大量雨水,落下后用管道直接排到了河流里。河流水位便开始上涨,造成了洪水泛滥。硬质地面,水是无法下渗的。我们看到国内大多数有河流的城市都在做景观,都在做河堤,都在把水控制在一个很小的管道里。而在其它国家,为什么很难看到大堤?因为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立法,来平衡建设场地因雨水引发的问题。他们不允许把雨水随便排入管道。

因为有法律的维护,开发商必须做蓄水池,保证雨水平衡。哪个项目做了硬化的地面,建了房子,铺了道路,你就得做蓄水池。雨水如果流到其他人的场地里,便是违法。如果我国也在这方面立法,所有的开发项目和每一个开发商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依靠法律就能把雨水问题处置得当。所以我们呼吁国家尽快立法,让开发项目也能够做到雨水平衡,能够让我们的城市真正拥有生态的基础。这样我们的河流就不会受到来自城市生产、生活的污水威胁。

城市的河流是多么的珍贵,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它,人所依赖的自然水资源就会慢慢地消失。如果我们把自然河流湖泊看成城市的一级水系,那么城市建设用地内部可以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就可以作为二级水系。有了这二级水系网络,城市里的雨水就能够通过绿地空间把水蓄存在城市中,形成蓄水的池子,让水找到它理应去的地方。社区里形成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可以作为雨水的三级网络。一条很小的绿化带或透水铺装,就能使社区内的滞洪池收集雨水。一方面可以渗透到地下,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漂亮的蓄水景观。蓄水系统增加了城市水景,也为城市生态带来好的效益。

建立城市生态雨洪调蓄系统是系统工程,通过城市绿地、河沟、池塘及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它可以有效地补充城市地下水,建立生态水环境,从而达到雨水平衡。

我们应该更多的站在河流的立场上,对河流生态进行深入研究。试想一下,洪水期的水有地方可去;枯水期的水有地方可来,城市河流就可以做到没有堤防,那么我们每个城市的“母亲河”就有可能成为一条生态的河流。我们的城市就会有一个亲水的公共空间带,一条生机盎然的城市生活走廊!这样我们的河流才算是真正恢复往昔的生机,为城市人创造一个生态而美丽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河流雨水污水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