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少全
摘 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数学研究而言,问题既是方向也是动力,它可以让我们在探究问题中不断开动脑筋,创新方法,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更注重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提出,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本文就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出发,分析问题意识的意义,并利用实际案例探究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意义;途径
引言: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思维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表现与主观认知存在差异的情形,进而在这一差异的引导下产生的种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分析问题意识与学习研究之间的关系时,我国南宋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就曾说过:“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问题”在推动“进步”时所产生的动力和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知识的内在逻辑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利用问题引导其不断探索数学的本质,无论是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而言,还是对于创新教学模式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有利于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了确定,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打破教师“垄断”课堂的教学的模式;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个体发展,甚至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从已经固化的知识体系中发现新的解题思路,进行在探索中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三、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落实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标准;四、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活跃课堂,让学生敢问
问题意识的前提就是敢问,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牢牢把握着教学的主導权,以至于学生在教师的“专制”下,不敢提出问题,只能本动地做一个知识接收器,而为改变这种局面,增加学生提问的勇气,教师一方面要从师生关系入手,利用情感交流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平等的桥梁,对于那些问得好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表扬,而对于那些经常出错的学生要给予帮助,引导他们在错误中寻找方法,并增加其继续提问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和氛围的影响下,放下胆怯,勇敢提问。
2.积极引导,让学生善问
所谓善于提问就是指教师在问题分析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优化问题背景等方式,让学生有问题可提,例如在综合复习时,教师并没有向之前一样从头到尾进行知识梳理,而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水果店里新进了4箱苹果,每箱20斤(请在这一情境后面自行填上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并自主作答。)”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质疑的主动性,因此,根据题意,学生从整数乘除、小数的运算、百分数的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并给出相应的答案,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的进一步的提升。
3.教授技巧,让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善问,还要让学生会问,即增强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高问题在引导创新方面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在公式推导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怎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呢?而一些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利用转化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进行计算,这一比较的过程,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了点拨,而学生顺着教师的指导自行分析,进而掌握了利用类比分析提出问题的方法。
三、结论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的进步与提升;问题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没有问题的引导我们就不能从新的角度去研究旧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问题意识对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想问、敢问、会问、善问,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亚权.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81.
[2]张丽春.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09:277.
[3]罗水琼.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