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要点分析

2016-10-20 05:39王华清陈梅
艺术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公共空间公平性

王华清 陈梅

摘 要:本文将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就具体的无障碍设计要点进行详细分析。笔者着重强调了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热切关注,再给予充分的理解,鼓舞广大民众都积极参与到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去。

关键词: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环境心理;公平性;人性化

1 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概念

无障碍,顾名思义是指公共环境中的通畅性以及与无障碍设备运行的有效性,可被认为是人性化环境的基本属性。无障碍设计理念最初是由联合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并倡导的,旨在建议现代化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应将使用者不同的身心健康程度考虑在内,进而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现代人文环境。无障碍设计是20世纪人道主义发展的产品,狭义的“无障碍设计”一般从满足残疾人和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硬质铺装和设施的角度考虑。我们讨论的是广义上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的是老年人、儿童、病人、残疾人、孕妇,甚至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我们需考虑的“使用”,不仅是硬质铺装和设施,更重要的要在设施的设计方面给他们提供物理和心理的帮助。

2 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要点

2.1 路径系统

(1)城市道路。对城市道路来讲,所谓的无障碍设计旨在给弱势群体包括残疾者的日常通行提供更多的便利。人行道作为城市道路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旦人行道与车道之间出现冲突或路面高低设计得不合理就会给需要借助轮椅的行人造成出行阻碍。因此,设计路口时应考虑使用缘石坡道,这样有利于轮椅通行。视觉障碍者往往需要借助听觉和触觉来完成一些行为,为了有利于视觉障碍者能够在城市的各街道正常行走,应尽可能在各街道设立相应的盲人通道。

(2)缘石坡道。缘石坡道主要有三种坡面形式,即单坡面、扇形坡以及三坡面。缘石坡道通常设立在人行道上,其宽度与人行道保持一致。人行道的头尾部应该设立边缘石坡道,将整个线路建设成完整的无障碍状态。一般情况下,缘石坡道主要设置在道路交叉口处。城市道路交叉口位置的人行道首尾处应优先使用单坡缘石坡道,原因在于这样的坡道能使人行横道两边的角呈现石平边,因此被认为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坡道类型。

(3)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目前,大多数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皆为阶梯式,这种阶梯式比较适合健康并没有携带重物的青壮年,而残疾者、老年人、幼儿、孕妇等需要借助轮椅者以及携带重物者则会面临通行困难,与无障碍设计要求存在冲突。因此,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最好设计成平坡组合,兼具梯子与楼梯,这样便可达到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在设置坡道时,可设置缓坡升降设施以助行。

2.2 出入口空间

对公共空间的出入口设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置“1:20”的无障碍坡道助行,极端地形且不大于3米时可以采用“1:8”的无障碍坡道,并设置方便盲人通行的通道。对身体和视力有残疾的人群,设计时应该设置打开方便与安全的门,同时设置低位拉手以满足残疾人的使用高度。在不能满足设置助行坡道的地方应设置平台升降机来实现出入口的无障碍。不同性质的建筑采用了不同的建筑形式,但必须满足无障碍设计的最小尺度和规格,并使无障碍设施处于入口醒目的位置。

2.3 导向系统

无障碍导向体系应该是整体导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无障碍导向体系应做到图像化、符号化,尽量避免“老弱病残孕”等刺激性语言。在公共空间等大型综合性建筑中,清晰的无障碍导向体系与完備的设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的高度。导向体系的基本作用是使人容易理解环境中的空间布局。因此,导向图示的设计必须简单明了,方便各种人群辨别,为便于轮椅使用者准确并快速地捕捉到提示,应确保导向提示设置的位置与高度很合理。

3 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要求

3.1 整体性

整体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基础的规律,其主要涵盖了两层含义:广义地讲,城市公共空间不能含有系统紊乱的要素,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复杂系统,必须与其他元素相互作用;狭义地说,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系统实际上属于城市文明的有机组成。因此在实践并设计公共空间时要求保留空间本身具有的统一性与完整性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建设必须确保城市拥有相应的秩序性以及整体性,并保持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关系。城市的无障碍通行整体上是系统工程,它涵盖在所有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它是城市肌体健康文明和谐的表征。

3.2 多维度多层次构建立体的无障碍

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归纳起来由室内与室外公共空间组成。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包含室内、室外以及这两者间过渡空间的无障碍。它涵盖了城市的整个肌体,因此它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是整体而系统性的需要,是在统一的无障碍规则下形成的。公共空间中内部与外部连接的专属坡道,不但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流动状态,而且能跟道路上的各种交通设施以及城市景观要素等和谐地结合起来。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的立体构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生活的混乱局面,使无障碍设施达到规范化的设置的目标,带给人们和谐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的运作情况,并提升管理城市的效率。

3.3 空间形态与功能

随着全球的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文明已步入瞬息变化的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等也都逐渐变得多样化。当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人们对城市生活功能与环境的需求也逐渐在提高。作为城市名片的公共空间,集合了散步、玩耍、休憩、锻炼、交流等多项功能。若在设计时将这些区划独立出来而不考虑通行的无障碍连接将会使公园的使用效率大幅度减低。城市无障碍环境的构建基础是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只有科学利用这些基础要素才能给人们创造更多有利于活动的优质环境。

3.4 动态多样性

(1)公共空间功能的不定性。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注重的是经济性与实用性,要求适应各项功能的需求。例如,城市广场并非只是休息的地方,同时也是用于集体活动的场所。公共空间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可被细分为多种类型,而由于多样性的要求,往往都表现出混合的功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公共生活便利,并创造出多样性的活动内容,从而大幅度提升空间的吸引力。

(2)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区域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弱病残孕”。他们是使用无障碍设施的主体,由于年龄、性别、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无障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对这些设施在无障碍化的同时尽量做到通用化。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应考虑其行为的不同需求以及行为的过程,从而保证合理布置设施密度。同时要对残疾人住房或老年公寓住宅入口的斜坡、无障碍电梯、厕所、扶手以及过渡区域进行标准化设计,以方便他们使用这些设施。

4 结语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城市设计的任何一部分都应无障碍,无障碍通用设计的理论应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完善的程度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包容程度。

参考文献:

[1] 毛文实.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有障碍与无障碍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

[2] 黄喆.公共空间的无障碍通行设计研究[D].上海大学,2014.

[3] 谭蓓.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华清(1977—),男,重庆丰都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环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教育。

陈梅(1977—),女,四川泸州人,硕士,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民族民间美术系系主任,研究方向:民间美术,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无障碍设计公共空间公平性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浅谈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无障碍专用座椅设计研究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面向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拥塞控制及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