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光
摘要 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彰武县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引领并推动了彰武县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为深入了解彰武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准确查找彰武县农业示范带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示范带;引领;农业发展;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322-01
1 发展现状
一是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过2年的示范带建设,彰武县土地流转进程明显加快。二是资金整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示范带建设中,彰武县积极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逾2亿元,招商引资10亿元,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兴隆山镇花家、双庙镇二台子、大冷镇绿维等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园区。特别是平安镇黑果蓝莓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了公司+农户+基地全产业模式。三是地域特色与发展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了一乡一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示范带建设,宣传发动、参观学习,各乡镇充分挖掘本地域特色和优势,转变思想,理清了发展思路,一乡一业或多乡一业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 存在的问题
主导产业不够明晰,现有产业不够规模;深加工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出口”不稳定;技术力量薄弱,创新意识不强;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资金支持不足。
3 发展建议
3.1 培育主导产业,树立品牌意识
一是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在全县一盘棋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规划,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势产业,明确“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发展思路[1-2]。三是培育地域品牌。四是树立“彰武”地理标志品牌,推进“一县一业”建设。在“彰武黑豆”“彰武花生”地理标志农产品基础上,尽快申报地瓜、香瓜、苹果、树莓、黑猪、宾王菇等地理标志农产品,让原清代皇家牧场——“彰武”,成为具有历史传承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3.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一是立足彰武县农产品生产现状,注重果品、花生、薯类、畜产品等精深加工,形成企业与基地紧密结合,凸显产地优势,发展后续产业,拉伸农畜产品产业链条。二是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建造大型冷储设施,引进冷链物流企业,提高农产品冷储与物流能力。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引入标准化生产、检测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因地制宜规划设计采摘果园、特色养殖、农家院旅游文化、旅游商品及游乐设施等项目,做大做强农业休闲旅游市场。五是做好农业相关产业的培育,让流转出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3.3 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出口”问题
一是加速县域内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哈尔套大集久负盛名,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于2010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农副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应加大对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招商引资提高入驻率,使其真正成为彰武县乃至辽西地区的果蔬杂粮销售集散地。二是重视培养经纪人队伍。通过扶持、培训等方式重视经纪人队伍建设,搞活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角落。同时要积极引进扶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及早融入“互联网+”的大潮中,全方位、深层次地解决农产品“出口”问题[3-4]。三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完善信息收集平台建设,经过综合采集分析,向农户发布真实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从而避免前些年樟子松苗木“一窝蜂”发展的现象,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的投资风险。
3.4 加强培训,让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一是发挥政府招贤纳士的作用,聘请高层次的专家队伍,在充分结合实际论证的前提下,规范技术体系,提供高端科技支撑。二是加大本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选派有知识、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到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和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区参观学习,学成真本领,做好“土专家”,组建专业的技术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强对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的培训。要领着农民看,帮着农民算,组织农民学,带着农民干,以这种直接的培训方式,引领农民围绕主导产业掌握实用技术,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民,全面提升一线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强农民的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业项目质量。
3.5 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不断扩大融资方式
一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二是要加大农业园区建设投入。三是创新信贷资金的投入方式。四是尽快使现代农事企业生产达效,让投资者真正看到现代农业的高效收益,吸引民间资本的注入。同时现代农事企业可探索与实力雄厚的企业進行合伙、合作经营,或以引进战略投资的方式扩大资金的融通,确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4 参考文献
[1] 李嵱.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的“生力军”[J].新西部,2009(10):61-63.
[2] 程治祥,周鹏.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效增收[J].现代园艺,2016(1):105-106.
[3] 唐华俊,罗其友.农产品产业带形成机制与建设战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1):2-7.
[4] 姜典昭.新时期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走势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