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连芳
摘要 阐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特性及棉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从越冬病虫源防治、抓好春播阶段防治、搞好苗期防治、切实抓住蕾铃期防治、合理防治后期害虫、科学防治病害等方面提出了转基因抗虫棉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抗虫棉;无害化;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146-03
Abstract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genic insect-resistant cotton and the dynamics of main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in cotton field were elaborated,the ec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ie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verwintering insect source,to control in spring sowing stage,preventing in seedling stage,to seize the control in boll period,to control reasonably at the late stage of pests,preventing diseases scientifically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insect-resistant cotton;harmless;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濱城区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耕地面积3.33万hm2,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等,常年棉花播种在面积6 666.67 hm2以上,主要分布在滨北、秦皇台、三河湖、杨柳雪和梁才等5个乡镇办。抗虫棉的成功推广应用,有效地扼制了棉铃虫的危害,但同时害虫发生特点、为害程度、棉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研究,探索滨城区种植抗虫棉的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其优势种,查清转基因抗虫棉区农田结构中主要天敌的转移规律,通过开展试验观测调查,验证农业、生物、化学等单项调控措施对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病虫害控制效果,筛选出取代高毒化学农药的有效药剂品种,组建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规程,结合滨城实际,组装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技术推广模式,以这一新型推广方式作为载体,有效地开展转基因抗虫棉田无害化和生态控制技术的示范推广,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近几年,通过针对以棉铃虫为主的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转基因抗虫棉病虫无害化和生态防控技术规范,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抗虫棉的抗虫特性及棉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
1.1 抗虫棉的抗虫性特点
一是棉花的抗性水平受环境影响。集中强降水造成棉田积水,或天气持续干旱造成棉田严重缺水,使棉株抗虫能力降低。二是棉铃虫代次及龄期影响其抗虫性。试验表明,抗虫棉对2代棉铃虫的抗性强于对3、4代棉铃虫的抗性;对3龄以下幼虫的抗性明显强于3龄以上的大龄幼虫。三是选择性。抗虫棉对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类害虫具有抗性,但不抗棉盲蝽、烟粉虱、棉蓟马、红蜘蛛、棉蚜等害虫。
1.2 棉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
滨城区作物种植结构主要由小麦、玉米、蔬菜、棉花、大豆、花生这6种作物构成,其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0%以上,小麦、玉米、蔬菜、棉花、大豆、花生6种作物类型生态系组成了滨城区棉田农作物生态系统。因此,这6种作物是影响棉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因子,上半年以小麦为主,下半年以玉米、大豆、花生为主,麦田主要的害虫种类包括麦蚜、麦蜘蛛、1代棉铃虫、粘虫等,玉米田主要害虫包括玉米螟、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粘虫,大豆、花生田主要害虫包括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甜菜夜蛾等,棉田主要害虫包括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烟粉虱、棉铃虫等。蚜类、害螨、鳞翅目害虫、粉虱等在棉区各作物生育季节均有发生,为棉区生态系的多种有益生物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形成了多种作物生态系中害虫共有的天敌,在棉田生态系统中,这些共有天敌对棉田害虫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的减少、首次用药时间推迟,棉盲蝽、红蜘蛛、棉蚜等非耙标害虫的危害程度和发生量有加重趋势。同时由于近几年蔬菜面积的扩大,提高了棉田烟粉虱的虫源基数,其为害连年加重。而害虫天敌瓢虫、草蛉和蜘蛛类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增加,对棉蚜的控害作用增强,天敌控制作用较弱的棉盲蝽和红蜘蛛,在气候适宜时又往往加重为害[1-2]。
2 生态防控技术
在防治策略上:要以棉蚜、红蜘蛛为防治重点,兼治棉铃虫、棉盲蝽等其他害虫。一般年份,2代棉铃虫不进行农药防治,3、4代棉铃虫结合防治伏蚜和红蜘蛛进行兼治;棉铃虫大暴发年份,以保护顶心为重点适当进行药防,3、4代棉铃虫注重药防,重点保护蕾铃。
2.1 防治越冬病虫源可以压低翌年病虫发生基数
一是消灭越冬蚜源。搞好棉蚜的预测预报,棉蚜的越冬场所主要是花椒、石榴、木槿,冬季剥查花椒树,以17 cm长枝条为单位,查越冬卵、蚜量,春季进行越冬后基数调查,比较越冬死亡率。二是轮作倒茬。对棉花黄萎病、枯萎病、棉叶螨及杂草发生重的田块进行轮作倒茬,可显著降低棉铃虫的发生程度。三是冬耕冬灌。实施冬耕冬灌的棉田,病害发生较未实施冬耕冬灌的棉田相对减轻,翌年棉叶螨发生也轻。
2.2 抓好春播阶段的技术措施是综合防治的基础
一是种子处理。播前晒种3~4 d,提高种子的成熟度,增强发芽势;温汤浸种:用55 ℃清水(三开一凉)浸种30 min,并不断搅拌,然后在20~25 ℃清水中浸泡12~24 h即可播种;硫酸脱绒消毒;使用种子包衣剂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如使用1%武夷菌素水剂300 mL/hm2。二是抢墒播种。平整土地,疏松土壤,在4月中旬末至下旬初,适时早播,下种要均匀,播种深度2~3 cm,然后压膜封土,以提高地温,确保一播全苗。
2.3 搞好苗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关键
抗虫棉苗蕾期害虫的防治,首先应采取农业、生物防治措施,保护利用天敌,达不到药防指标不进行药防。一是农业防治。苗期可进行中耕2次,春季中后期,雨水天气较频繁,雨后及时中耕,及时排涝。在棉花生育期特别是棉铃虫羽化高峰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可以降低虫量,喷施后的棉花叶片肥厚,叶色浓绿,也可有效减轻棉蚜的危害。棉田要因苗、因时、因地治理,早定苗、早化控、及时打顶、打杈、抹耳子,合理实施各项棉田管理技术,增强抗病虫能力。结合无埂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诱集棉铃虫成虫产卵。棉铃虫有趋向高杆作物产卵的习性,可在种植棉花时,株行间穿插种植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待2代棉铃虫产卵时,将卵产在高杆作物上,然后集中抹卵。结合病虫预测预报搞好两查三定,即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定防治时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定防治药剂,根据具体发生地片定防治措施。坚持铲埂除蛹,坚持生育期铲埂除蛹代代不断,在棉铃虫各世代幼虫入土化蛹高峰期前后2~3 d时间内集中进行铲埂除蛹工作。二是药剂拌种或隐性施药。可选用5%甲拌磷颗粒剂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kg拌100 kg细沙土,于傍晚顺棉垄撒施75~105 kg/hm2,选用既治虫又防病的脱绒包衣棉种效果更好。在有条件的棉区于傍晚放置泡桐树叶诱集地老虎。三是药物防治。开始施药应尽量采用对天敌伤害較轻的施药方法,可选用对天敌较安全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或10%蚜虱宁可湿性粉剂150 g/hm2 对水225~300 kg/hm2喷雾防治。棉苗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胶悬浮剂800倍液灌根,或菌百克800倍液+天丰素1 500倍液灌根[3-4]。
2.4 切实抓住蕾铃期病虫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适时防治
蕾铃期的主要害虫有2~4代棉铃虫、红蜘蛛、枯萎病、黄萎病、伏蚜、烟粉虱、盲蝽象、棉象甲等,且常混合发生。应在搞好虫情测报的基础上,根据害虫的实际发生情况和天敌的消长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农业措施。结合整枝修棉,摘除的顶心、边心、赘芽等带出田外处理。二是生物防治。在棉蚜防治上,滨城区棉田的天敌种类较多,捕食性天敌主要有①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属鞘翅目、瓢虫科,主要捕食棉蚜、棉铃虫卵和低龄幼虫等;②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属鞘翅目、瓢虫科,主要捕食棉蚜、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等;③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属鞘翅目、瓢虫科,是棉花害虫中、后期的重要天敌,主要捕食棉蚜、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等;④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属鞘翅目、瓢虫科,是棉花中、后期的重要天敌,主要捕食棉蚜、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⑤中华通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属脉翅目、草蛉科,在棉田成虫、幼虫捕食棉蚜、棉叶螨、棉铃虫卵和低龄幼虫等;⑥叶色草蛉[Chrysopa phyllochroma Wesmael],属脉翅目、草蛉科,在棉田成虫,幼虫主要捕食棉蚜、棉叶螨、棉铃虫及低龄幼等。从5月迁入棉田至9月在棉田取食棉田害虫害螨,只要保护好天敌,可以实现“以害养益,以益控害”的生物防治目标。在棉铃虫防治上,从防治越冬代成虫和1代成虫抓起,利用其成虫产卵时的习性,采用杨树枝把诱蛾及种植玉米、高粱诱集带进行诱杀。将打顶后摘下的心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掉,施用缩节胺、助壮素等使棉花长势稳健。棉田天敌种类多,捕食性天敌主要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多异瓢虫、异色瓢虫、中华通草蛉、叶色草蛉、大草蛉、丽草蛉等。对抗虫效果差的棉田,棉铃虫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利用释放松毛赤眼蜂防治3、4代棉铃虫:3代棉铃虫于卵初盛期开始释放赤眼蜂,放蜂量6万头/hm2,每隔4 d放1次;第2次放蜂,放蜂量9万头/hm2;第3次放蜂,放蜂量9万头/hm2,共放3次,共计放蜂24万头/hm2,对3龄前幼虫和卵的控制量可达80%以上。在棉叶螨的防治上,可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发现棉叶螨中心株应立即抹除叶背虫螨或拔除,将棉叶螨的发生危害控制在萌芽阶段。三是药剂防治。7月中旬至8月上旬应选用杀虫广谱、兼治性好的农药防治伏蚜、红蜘蛛和3代棉铃虫。施药要做到“两翻一扣、四面打透”,施药应在早(棉花花朵开放前)、晚(16:00—17:00后)进行。8月中下旬是4代棉铃虫发生期,棉田害虫天敌数量回升,控害作用增强,开始药防时,应选用对天敌伤害较轻的农药防治。在棉铃虫防治上,可用NPV、卡死克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注意不要使用Bt制剂,以免提高棉铃虫对Bt毒素的抗性。在棉铃虫大发生的年份,及时选用20%康宽150 mL/hm2对水450 kg/hm2或20%垄歌水分散粒剂225 g/hm2 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对天敌杀伤性小的农药要交替使用,以保护天敌[5]。在伏蚜防治上,注意观察蚜虫发生量与天敌数量,在蚜虫达到防治指标而天敌不能控制蚜虫发生时,可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防治,兼治烟粉虱。在红蜘蛛防治上,喷0.3%的尿素溶液可减轻棉红蜘蛛的危害;叶片黄白斑株达20%时,用0.9%阿维菌素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兼治盲蝽象和烟粉虱,防治1~2遍。在盲蝽象防治上,可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防治。
2.5 后期防治
一是生态防治。根据烟粉虱具有趋黄性的特点,可在棉田边插放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及时修棉整枝、摘除棉花底部无效老叶,并带出棉田处理。同时要注意及时清除棉田内外杂草和不在棉田附近种植西葫芦、冬瓜、南瓜等蔬菜,以消除其中间寄主。二是农药防治。当棉花上、中、下3叶平均单叶若虫16~20头时可用25%扑虱灵1 000~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2 000倍液进行防治,每10 d左右喷1次。大棚作物收获后,可及时进行薰棚。
2.6 科学防治病害
在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上,进行综合防治,可使用农业措施,如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促进壮苗,提高抗性;种植抗病品種,如鲁棉研28号、鑫秋4号、鲁棉研36号等;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棉株自身抗逆性,可减轻发病程度;可使用芸苔素2 000倍液进行生理性调节,促进生理抗性。药剂防治可用抗衰大枯杀450 g/hm2或枯黄一次灵750 mL/hm2对水600~750 kg/hm2防治,或用高锰酸钾500倍液灌根防治,防治1~2遍,或用菌百克1 000倍液+天丰素1 500倍液防治。
在红叶茎枯病防治上,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施肥时增施钾肥,棉花生长中后期可叶面补钾肥,具体可叶面喷施KH2PO4 1.5 kg/hm2与尿素1.5 kg/hm2的水溶液。在铃病防治上,以农业措施防治为主,雨后及时排水降湿;及时整枝,去除老叶,及早打顶心和边心,推株并垄,从而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以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同时摘除病铃,集中用克无踪、乙烯利处理。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
3 结语
通过研究,明确了种植抗虫棉的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其优势种,查清了转基因抗虫棉区农田结构中主要天敌的转移规律,研究了普遍种植抗虫棉的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和主要天敌的田间发生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证明,转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危害已大大降低,刺吸式害虫危害持续上升,棉花病害发生趋于严重。红叶茎枯病、枯黄萎病、盲蝽象、烟粉虱等次要病害虫上升为主要病害虫,已经成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通过试验及观测研究,明确了农业、生物、化学等单项调控措施对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病虫害控制效果,筛选出取代高毒化学农药的有效药剂品种,组建了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规程;结合滨城区实际,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技术推广模式,将这一新型推广方式作为载体,有效地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田生态控制技术的示范推广,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4 参考文献
[1] 俞广江.宁河县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2(15):24.
[2] 薛海燕.棉花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3(13):143-144.
[3] 朱淼.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农业灾害研究,2014,4(10):21-27.
[4] 龚国臣,熊莉,谌湘泽,等.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J].棉花科学,2015,37(6):47-49.
[5] 李学英.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