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茗
[摘要]:刘晏是唐中期著名的理财实践家,他重视商品货币经济,力主发展商业的宏观控制。主要探析刘晏的重商思想中的扶植私营商业这一改革策略,研究其对我国当代政府宏观调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晏 官商结合 宏观调控
一、扶植私营商业
刘晏(公元前715-前780)曾掌管唐朝中央财政近二十年,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商品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晏从整治经济入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表现了其卓越的经济思想和管理才能。唐朝历经安史之乱后,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唐王朝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刘晏认为要开辟国家财源,必须首先恢复和发展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顺利开展,可以扩大商品销售,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经济繁荣。因此,刘晏对于商品流通刺激生产的作用已有深刻认识。刘晏的重商思想开拓了中国古代富国之学的新领域,也折射出唐代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古代官商和私商两种体制并行发展,在封建地主所有制的传统社会,官营经济是商品的主要经营形式,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业由官府垄断,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始终处于专制政权的掌控之下。官商体制已弊端百出,机构林立,开支庞大,贪污舞弊屡禁不止。为提高商业经营效率,刘晏大力主张发展私营商业,将私商作为官商的有益补充,利用私商来消除官商的弊端。刘晏盐政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在榷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将食盐由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资质通鉴唐纪》卷226)。其具体方式是:食盐由亭户生产,国家统一收购,再高价转卖给商人。商人购得食盐后,享有充分的销售权力,实际上成为盐政的积极推行者。政府只要把握住生产和食盐批发两个环节,寓税于价,就可以使盐商在高额利润的诱导之下趋之若鹜,进而扩大官盐的销售范围,节省食盐的运输和销售成本。刘晏的榷盐改革,变直接专卖制为官产商销的间接专卖制,使商人的经营与官府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人认为这和现在财政部正力推的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又成公私合作模式)的核心思想很相近。
刘晏推行的商卖官盐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榷盐之外,刘晏在漕运改革和铁、茶叶等经营上同样注意利用私商代替官商。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官府“尽笼天下利”的经济专制,给当时僵滞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商业宏观调控
刘晏虽然主张发展私营商业,但并不认为官商无存在的必要。为了防范与控制私商独擅取予之势,使“食货轻重之权尽在朝廷”,刘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商业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适度保留官营商业。刘晏认为国家应掌握轻重之势,为此,他在缩减国家直接经营范围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官商阵地,例如刘晏借鉴常平仓制度,在边远地区设立常平盐,由官府委派官吏营销。“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粜民”(《新唐书·刘晏传》)。这样就可以稳定盐价,防止私商垄断市场谋取暴利。
1、严格查禁不法私商。为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商品流通的正常发展,刘晏严厉禁止商人进行非法经营活动。他在各地交通要道设立巡院,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
2、建立市场信息监管机构。为及时而有效地促进宏观调控,刘晏将各地“巡院”作为市场管理机构,责令巡院的知院官,按旬按月把农业生产,粮价和其他商品行情及时上报。利用这套严密高效地商情网,就能够及时掌握各地商情动态,迅速做出决策。
3、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刘晏重视选拔造就财政管理人才。由于管理队伍干练、高效,所以各地信息能准确上报,政府命令也能及时下达,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管理效果。
三、對当代政府宏观调控的借鉴意义
刘晏的重商思想中的官营工商业改革及其配套的一系列宏观管制措施是古代国家干涉主义理论的典型代表。所以回顾其理论和对策研究对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古代宏观调控都是在对经济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尽量以经济手段为主,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由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本性,因此中国古代宏观调控主要采取财政手段。刘晏的调控手段更是如此。
建国后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国实行了单一的公有制,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企业全部表现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的计划经济脱胎于自然经济之中,并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生产力并不发达的现状决定了我国企业完全采取公有制的形势是缺乏效率,因此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是投入产出较低,缺乏经济效益,增长方式主要为粗放式和外延式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虽然达到了公平的目的,但是人民生活得不到总体提高。中国后来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和苏联、东欧的市场化改革不同,前者是渐进式改革,后者是激进式改革,实践己经表明中国所进行的改革由于苏联、东欧等国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中国所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从另一方面却意味着我国将会更长时间处于体制变轨之中,两种体制的摩察将会日益表现出来,成为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障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质决定了改革最初是在体制外进行的,既不尚不触动国有企业,由于改革之处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私人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非国有成分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不能掩盖国有企业低效率这一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空间的逐渐变小,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的出现,非国有企业原先所进入的制造业等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因此非国有企业试图进入国有企业所垄断的领域争夺经济资源,同时市场化改革也使国有企业面向市场,二者的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的改革越来越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赵云旗.试论唐代刘晏振兴国家财政的思路与对策[J].天津社会科学,2009(6).
[3]石世奇.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