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必须弄清“何为语文”和“语文为何”这两个问题。同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语文课要想高效,从内容层面讲,要着眼强化语言训练,催化情感体验,内化精神启迪。从方法层面讲,要对话教材唤醒作者文本,要科学预设确立教者文本,要关注学情放飞学者文本,训练内容到位,方法恰当,就一定会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一、着眼内容——强化语言训练,催化情感体验,内化精神
启迪
1.立足字词句篇——强化语言训练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一定是要有语言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无需思考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是要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高效。人们都说撇开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课是半身不遂的语文课,仅仅有训练的意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文本解读、合理选择、有效落实这几个层面扎扎实实地做,才能使孩子课课有所得。
2.着重品文悟情——催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一定要有情感体验。语文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其中有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有的文章情感色彩浓一些,有的文章情感色彩淡一些。但从来就没有不带感情色彩的文字。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老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寻找作者、老师、学生的心灵契合点,让作者、教者、学习者产生心灵共鸣,优化教学效果。
我们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语言层面之外的情感世界,去感知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的情感信息,体会作家的情感情绪,与之进行心灵、情感的交流对话,引起共鸣,使学生懂得爱,珍
惜爱。
3.引领由文入心——内化精神启迪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一定要有精神启迪。我以为,在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里,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意识形态而言,教育对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语言风格应该拥有自己更独立、更深刻、更明确的发言权。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从来就缺乏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一贯原则和终极目标。这种浮躁反映在课堂上,则表现为有文无“心”,有语无“魂”,价值取向晦暗不明,精神世界一片空白。过去我们常说教材是例子,绝不仅仅是指“文”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是指“道”的引领作用,尤其在现代价值观的提供上,缺失项较多,没有及时和社会生活同步,比如生态保护、个体权利、食品安全方面,孩子们过早地接受了太多负面的影响。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种种矛盾和冲突,实际上还是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帮助学生理清这种冲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由文入心的过程,也是一种精神启迪的过程。
二、聚焦方法——唤醒作者文本,确立教者文本,放飞学者
文本
1.对话教材——唤醒作者文本
实际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讀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与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我们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应该在“为什么”和“怎么做”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在解读文本上细琢磨,深钻研。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便是教材文本,教材文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之本。
2.科学预设——确立教者文本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一节课不仅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及文化底蕴,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所以教师要围绕文本,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如何精心构思,通过培训学习,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节课要能够高效,使学生学有所得,就得在精选切入、亮点重敲、巧妙设问上狠下工夫,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实现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精妙的问题设计,都会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
3.关注学情——放飞学者文本
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地位,读来往往有着不同的情感反应和思想碰撞。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者文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
语文教研员李祖贵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热闹的课不一定是有温度的课,但有温度的课一定是有深度的课。”我想只要我们明白了语文课做什么,怎么做,这两个问题,即使是再平庸的课文,我们都可以把它上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参考文献:
赵丽林.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A].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