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城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多途径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应以课文(教材)为载体,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端正学生的自学态度、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入手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教会学生预习
预习不仅仅是为教师的讲解“扫除文字障碍”提供方便,还在于让学生自己运用心力尝试去认真读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因此,预习指导得法,做得切实有效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预习的指导工作主要有:一是读书方法的训练。首先是遇到生字词能翻阅字典、词典自己去解决;其次是学会圈点、勾画和批注,以便领会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再次就是学会做读书笔记,领会文中的主要内容。要学会这些方法并不难,但作为教师必须从一开始就切切实实地抓好,一步步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训练,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二是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质疑问题)和学生通过思考而无法解决的目标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再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加以整理。最后,教师在了解学生之后再结合学生实际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备课。为最后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做好准备。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加强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采用圈点符号法:明确阅读重点,勾画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和生字、新词、重要句子,注意画的圈点符号要醒目、突出,便于鉴别。(2)采用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
2.学习预习提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预习提示,是课文内容的梗概,是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主要线索、思路的提示,有的也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明确目的、抓住主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方面,能回答提示中的问题也就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和线索了。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能力
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心境情态和文章的情调韵味及主要内容也尽在其中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如:教师范读,学生随读;学生个人轮流当众朗读,集体评议;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接读;分角色朗读或举行朗诵比赛等。使读和写,语和文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利用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能力
1.课堂小结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堂课必须进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理解和归纳,既对学生进行了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2.课堂练习和作业题目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
我们通过练习、填空、造句、释句以及仿写、改写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鞏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运用和扩展,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阅读教学指导,做好课堂点拨与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一个主持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做好课堂教学的点拨与指导工作,做好课堂教学的问、点、串、结工作。
问,即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符合课文本身的特点又突出教学的重点,既明白切实,又富有思考性,提高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在问这一过程中,情况时有变化,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够领悟。并作出符合教师意愿的反应。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重新改变问题的提法,逐步引导学生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所说的“导问”。在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师应顺藤摸瓜,朔水追源进行“追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与问答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点拨。学生预习如有错误就得纠正;如有缺漏就得补充;如有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就得提出来加以阐明。这些适时的诱导、点拨、纠正、补充、指示、阐明的话,都是学生感到需要的,有兴趣听的话,是学生一经点拨便觉豁然开朗的话。当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就把这些知识点及时加以整理,并串联起来,使学生对之有整体的认识,课堂结束时,教师应做必要的小结,把讨论的结果用精练的语言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端正学生的自学态度、教给学生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前预习,到课中练习,到课后巩固和运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骥.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J].当代教育,200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