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芳 袁文进 黄恩齐
摘要 着重阐述富顺县当前粮食生产现状,因地制宜提出未来5年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对策;四川富顺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23-02
富順县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中稻—再生稻”和“高粱—再生高粱”产业是该县优势特色产业。当前,富顺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品质,确保全省粮食大县的重要地位。
1 富顺县粮食生产现状
1.1 基本情况
富顺县位于沱江下游,四川盆地的南部,全县面积13.33万hm2,总人口109.02万人,农业人口82.79万人,占总人口的75.94%;耕地面积5.07万hm2,其中水田3.28万hm2、旱地1.58万hm2,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富顺再生稻”获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201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栽面积7.06万hm2,粮食总产量达50万t,创行政区划后历史新高。
富顺再生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得到长足发展,常年再生稻蓄留面积3万hm2以上,2015年再生稻实现有收面积2.91万hm2,平均产量2 587.5 kg/hm2,总产量7.52万t。目前该县再生稻面积已占四川全省10%左右,产量占全省的12.5%,是全国年总量最早超过5万t的再生稻生产大县。
富顺县再生高粱从2002年开始进行引种试验示范,已摸索形成了较完善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到2009年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面积逐年扩大,2015年全县高粱+再生高粱推广面积已达3万hm2,两季高粱总产达5万t。目前,“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已成为富顺农业的两大特色粮食产业,享誉省内外。
1.2 主要问题
1.2.1 基层政府和部门对发展粮食生产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镇乡主要领导、村社干部存在“重特色产业、轻粮食生产”的现象,在组织领导、宣传动员、思想发动、项目规划、政策落实等方面有观念偏差、力度不够、措施不强。
1.2.2 农业生产成本急剧升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尽管中央、地方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托底,加大补贴力度,但粮食生产的费用多年高企,导致粮食价格的上升幅度远低于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幅,散户种粮效益极其低下,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资金投入力度。在投入的结构上,农民注重短期利益,对农药、化肥、种子、化肥等农资硬性投入增加,但对长期养地投入如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等往往投入欠缺,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降低,粮食生产环节粗放,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1.2.3 粮食主栽品种不突出、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效应。目前,粮食作物种子市场充分放开,种子经营者不断推出新品种,市场上种子品牌过多、过乱,富顺县农资市场上水稻品种170余个,玉米品种160余个,导致粮食作物主栽品种不显著、市场监管难度大。同时,基层农技部门对本区域内的品种缺乏规划和指导,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多个品种同时种植,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标准化欠缺,又影响订单收购。
1.2.4 粮食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严重滞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龙头带动能力弱。稻、玉、麦、薯类生产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适当的利润。而富顺县地处川南丘陵区,人多地少、丘区面积大,在粮食生产方式上以传统单独分散种植为主。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建设,但传统耕作和分散种植的现状没有根本转变,难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加工业发展。富顺县有15家粮食加工企业,由于产业链条不足,产品以初次产品为主,综合经济效益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未能充分发挥。
1.2.5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足,生产条件、农耕设施亟待改造提升。富顺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春早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降雨集中,多连晴高温,常有春、夏旱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多雨。洪灾主要以秋季为多,暴雨、连日暴雨或连绵秋雨形成雨洪灾害。同时,富顺县全境均属沱江水系,沱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河流纵横,有大小溪河327条。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在26个乡镇,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工程已运行几十年,年久失修,完好程度仅43%,渠道多为土渠,渗漏严重,农业用水浪费现象较严重,亟待整治维修和改扩建。且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分布不均、已有渠道风化严重、护坡普遍老损,渠段垮塌、淤积现象突出;山坪塘、蓄水池等塘堰设施淤积、垮塌、渗漏严重,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蓄引提水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全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壮大。灌溉方式落后,目前基本采用大水漫灌形式,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较少,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坡耕地由于成块面积小,无灌溉设施,目前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冬干、春旱连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各级干部群众急盼政府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1-2]。
1.2.6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不能适时到位。当前,富顺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许多技术人员兼职较多,加之基层政府行政人员严重缺编、事业人员被挤占现象突出,真正服务于粮食生产的技术人员大大减少;村两委没有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无法直接与种植户见面,基层农技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农技推广服务弱化。
2 保障和提高富顺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立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以提高耕地质量,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在稳定面积基础上努力增加粮食产量。5年内富顺县粮食单产水平力争每年提高75 kg/hm2,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50万t以上。
2.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完善
下决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增加投入,尽快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主体多元、合理布局、综合配套、集中连片、保护生态、建管并重的建设思路,坚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联动,工程、技术和政策措施结合,以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配套建设为重点,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3-4]。
2.2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以小型水利建设重点县、规模化设施灌溉、灌区改造等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节水灌溉能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科学编制治理规划,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发行、国开行等金融资金投入,实行全域覆盖、分步实施、区域治理、规模开发,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坚持用地养地结合,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占补管理,强化地力监测和培育,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探索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肥种植和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2.3 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一是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为契机,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激活土地要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户转场、场建社、社升企、企成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农业经营主体梯度提升发展机制,构建多元并存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六有型”家庭农场,积极发展土地股份等新型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强做优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4 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选拔聘任村级“四员合一”(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农药协管员、农业信息员)队伍,落实补贴、奖励经费。全面推行“包村联户”工作机制,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同时要在村班子成员中明确一名兼职的村级农技员,并落实一定的工资报酬,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具体问题。
2.5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坚持“绿色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导向,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重点,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着力点,按照粮食种类、结构、路径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大力提高种粮效益。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体,以部、省、市三级粮食绿色增产攻关示范片,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台,围绕“三推三节五化”,综合实施粮食生产新型主体培育、绿色增产关键技术创新、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量高效利用、农作物耕作制度创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专用品牌建设等推进措施,加快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新型创业农民,积极组织开展高产攻关、高产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推广活动,在农民身边树典型、建样板,辐射带动全县大面积平衡增产增收。
2.6 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是积极推动专用品牌粮食发展,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绿色增产增效。鼓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提高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区域内“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示范带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品质提升。二是以开甑香、巧媳妇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扶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重点,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品牌运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
2.7 健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和完善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符合富顺县实际的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调查统计体系,建立部门信息协作机制,探索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加强粮情监测预警和统计分析,努力实现预警先兆,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权威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
2.8 强化农资市场监管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制度的落实,坚持日常巡查制度,完善监管档案,做到监管有痕迹。全面落實高毒农药定点(专柜)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实施农业投入品监测抽查制度。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严查蔬菜、瓜果生产集中区禁限用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情况,坚决打击违规违法销售和使用高毒、禁用农药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对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相关要求,及时进行公开,强化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参考文献
[1] 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59-71.
[2] 熊伟,林而达,蒋金荷.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4):397-406.
[3] 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
[4] 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