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黎
【摘 要】 让学,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隐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学是为了会学,会主动地学。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隐身,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新知的形成、掌握、理解显得水到渠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构建魅力四射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让学——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以情启思、以情促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抛弃以往“全盘托出”、“倾囊相授”的做法,把握时机,适时导演“连老师都不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热情,催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情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灵动。
如在教学周长时,教师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纠错情感,使他们融入到教学中。乌龟和兔子赛跑后,兔子很不服气,准备再比一次。它们来到了红蓝相间的场地(如图),于是乌龟和兔子准备各选一块场地,沿着它的边线跑,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可是在选场地的时候,兔子和乌龟却争执了起来,它们都要选蓝色的场地,谁都不愿意选红色的场地,认为红色场地要比蓝色场地跑到路程多。同学们,你们能否帮帮兔子和乌龟呢?老师也故意作出为难的样子,学生们十分乐意,学习的情感立即被调到起来。有学生指出“老师,红色场地和蓝色场地跑到路程一样多”,这时老师故意问到“怎么会一样多呢?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学生接着说:“红色场地虽然比蓝色场地大,但它们的周长是一样的。”这个学生说完,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通过趣味故事,并故意表现出迷惑的样子,将学生推向前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也显得轻松,活泼。
二、让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内燃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但不是数学知识的“灌输者”,因为那样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学会隐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在教学加法运算律时,教师首先出示了对比性练习:男生:①125+75 ②187+92+13 ③92+46+54;女生:①165+87 ②184+92+79 ③85+46+85。老师让男女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计算PK,看到底是哪组快?比赛的结果当然是男生快,女生慢,教师故意表扬了学生,并把结果呈现在大屏幕上,不难发现,两组计算题存在着难度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生运算速度的快慢。这时,立即有女生站起来喊“不公平。”老师故意装糊涂问道:“同样做的是3道题目,为什么会不公平呢?”女生们接着说:“男生的3道题目都能够凑整,所以容易算, 如187+92+13可以先算187+13=200,再算200+92=292,比较省时,而下面的3道题无规律可循,所以比较难,而且费时多。”此时教师避开矛盾,趁势提出问题:187+92+13和92+46+54,大家都觉得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怎样简便呢?显然,教师通过比赛的问题情境,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激起了学生翘首以待的欲望,强烈的求知欲被充分调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竞赛性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让学——激发学生有效思维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结论的传授,更应该关注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说到底,也就是要把学生获得知识的细节完整地展示出来。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在知识的疑难处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激活学生的深层思考。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形状各异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分组实验:在空的圆柱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里,看可以倒几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选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的。不一会儿,便有学生站起来说:“我将圆柱容器里面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中,发现可以正好倒3次,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其他学生也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教师说道:我选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发现圆锥装满沙子倒两次,可以将圆柱容器装满,是不是可以说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两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追根溯源,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故意选了高和底都不相等的圆柱和圆锥,才出现了上述结论,所以要强调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3倍。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完善了知识体系。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学会隐身,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数学有效教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敏.小学数学“让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
[2]潘秋林.将“让学”进行到底——实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