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企业并购的趋势不可阻挡。并购是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各种资源,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形式,它是企业主动和有选择的一种有偿合并。本文主要就企业并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企业并购;理论;实践;风险探析;并购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世界上各个国家已经经历了多次企业并购的浪潮,并且这一趋势在未来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企业并购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企业扩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企业并购具有以上的重要性,使得每一次发生在资本市场上的并购都会引起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注目。
一、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行为不规范
在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中,存在着一种西方国家的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极其少见的并购方式,即政府部门仅仅利用行政力量来完成企业并购。具体表现是通过国有资产托管、行政划拨等手段促使企业间完成并购。
政府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运用一些合理、适度的手段对并购活动进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国企业并购行为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当下,要求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引导并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激励优势企业积极投入资本扩张,促进资本向优势企业方向流动并从宏观上对并购活动给予指导来促成并购的圆满完成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政府在实际执行对企业并购的干预时,往往采取了过分直接的方式对企业并购的行为进行了行政性垄断,混淆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消弱了优势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参与竞争的信心。
(二)企业并购动机不明确
在并购的决策方面,我国企业大多偏向于财务性并购,且盲目追求多样化的经营模式,而真正进行战略性并购的企业少之又少。并且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企业进行并购时过渡注重眼前的短期财务利益,同时在生产要素的获取方面也基本上以短期效益为并购导向。如果不及时走出误区,制定并购的正确战略,必将对企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我国的企业决策者还有一种盲目的思想,即不考虑实际情况,不从自身条件出发,无条件做“大”。所谓做“大”,一是规模做大,二是范围做大。企业在构建企业集团的过程中,如果企业不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战略,只是跟随潮流追求迅速的规模扩大、争夺更多的市场容量,盲目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并购,久而久之给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不能准确地评估自身价值和目标企业价值,以小“吃”大,以次“吃”好,不仅不能将目标企业的长处引为己用,反而用自己的劣势将目标企业一同拖垮。而盲目追求范围做大的决策者,往往追求的是多元化战略。在适当地降低企业并购风险方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无疑是一种选择,但是片面追求多元化经营,忽略自身的经营状况,不仅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反而会加剧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甚至产生更多的不利影响。
(三)并购后的整合过程被忽略
我国企业在并购完成后大多都忽略了系统的整合过程,例如一些企业并购过分追求速度,盲目创建多余子公司,过度拓宽企业的股权管理,降低了母公司的控制力度,严重影响了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力度和整体的经营效果,浪费了大量企业资源。一些企业被动留用目标企业的所有任职人员,使得企业的组织管理没有根本性变化,造成机构的重叠和管理流程的冗长,导致后期投入的改造资金在低效组织中浪费掉。并购企业忽视目标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使得不合格的产品损害了并购方的品牌资源,阻碍并购方利益的取得。然而有些时候并购方企业对于自身技术水平的规模扩张感到满足,所以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探索的诚意不足,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些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后貌合神离,对于资源的并购整合始终没有效率,从而在急剧变化的市场中丧失了盈利机会。很多企业过度重视物质设备的调整与整合,而忽略了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和企业认同感的培养,加剧了长久积累的潜在矛盾最终爆发的可能性,甚至导致企业并购的最终失败。
二、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一)改善相关管理部门职能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政府对于企业并购的规范和引导需要加强,并将相关规定提升到战略高度。政府部门不应该因为自身不是并购交易的主体而忽视对于企业并购相关利益的思考,应在充分考虑如何在并购活动中真正提升企业市场价值的基础上下达相应的指示,而不是机械的向企业传达行政命令。由此可见对于并购的指引并不是通过管理部门的直接行政干预来进行,而是需要政府和实施并购的公共政策来共同发挥作用。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政府制定和实行的公共政策可主要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同时还包括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等,该政策体系横向上协调平衡、纵向上相互一致,能够为企业并购起到较好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同时也对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类公共政策即与并购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包括民商法、经济法、社会和行政法在内的全面法律体系,并以此来监督企业并购,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并购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法律行为。而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略显滞后,整体的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并购策略
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容易盲目跟随潮流,并且易陷入企业规模只有做大才能使企业实力更强的误区当中,这样不仅使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管理方式、资金储备等资源得不到高效的利用,而且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许多企业错误的将多元化经营战略当作自身发展的主要经营战略,盲目拓宽规模、进入新行业,忽视了自身企业情况,也容易错过最佳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机。有的企业在运作机制上缺乏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且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反而增加了企业运作的不确定性,加大经营风险,影响整体的经营效益。
并购企业在进行其并购模式选择时,总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思路:要在一开始明确自身的内在并购动因,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应其自身发展战略与市场目标相称的并购活动;其次是并购主体要有并购的内在实力,主要指管理能力和经济能力这两方面能力。并购方要冷静、客观地作出对于自身的企业评估,以此来降低由于盲目并购自身无法驾驭的目标企业而最终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并购模式选择的路径,横向并购对于那些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且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其竞争对手处于上升期的企业是首选。横向并购可以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得以发挥,为并购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有利于并购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弥补自身核心能力的不足,进而帮助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管理优势,推动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
(三)重视并购整合
企业的并购整合是企业并购进程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也是让企业并购内容更加具体化的途径。很多公司在并购初期取得了一些积极效应,但是却没能维持长久,在后期逐渐走下坡路,最终与其预期的并购目标渐行渐远。导致企业并购的积极效应难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并购方企业没能妥善处理与被并购企业之间在文化、技术、组织、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没能使它们进行较好的融合,进而使后期的更多矛盾冲突无法调解。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并购对于企业双方来讲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地将两个企业的资源混合在一起使用。
并购整合并不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一项阶段性任务,它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依据,从开始制定企业的并购目标到最终完成并购任务,再到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飙升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它的支持。就这个层面的意义来说,并购整合以各种要素对象全方位展开并渗透在并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重企业的并购整合,要着眼于全局并坚持系统性的思考方式,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促使企业并购价值的充分实现。
三、结论
我国企业并购起步较晚,建立健全规范的企业并购框架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不仅应对企业正确引导、规范市场,更要对自身水平进行不断提高,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更加周全地改良。企业方面则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范围内,合法、合理地进行并购活动,发挥优势补充不足,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强化竞争意识,完善企业实力,推动市场的活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康晓剑,刘思峰.略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整合[J].管理现代化,2007(9):75-76.
[2]唐绍祥.我国总体并购活动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关联性研究[M].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23-24
[3]兰柏超,陈晓慧.上市公司并购中换股比率与持股比例的优化选择[J].财会通讯,2010(6):125-127.
[4]张景伟,耿建新.我国海外并购中国企与民企的比较[J].会计之友,2010(12):79-82.
[5]陈搏,王苏生.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知识并购动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0):2.
[6]刘艳琨.不同方式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及其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2010(4):47-48.
[7]李开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作者简介:王立立(1980-),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本科,中级职称。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