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文化非攻思想探析

2016-10-19 05:09马良
文化产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探析

马良

摘 要:墨子一生活动于春秋战国之际,目睹诸侯争霸,战火连绵,百姓朝不保夕。本着自身獨有的济世情怀,寻找战乱的根源。从整顿社会秩序入手,提出非攻,将兼爱作为理论基础。他所认为的“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攻伐战争,同时又主张防御,从战争层面阐述自己的价值观,从道德层面影响人们。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已不仅仅用于止战方面,它还包含着国与国之间平等交往的准则、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人道主义等多元智慧。全面探索“非攻”思想散发出来的多元智慧,对于指导我国走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家文化;非攻思想;探析

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乱”。那时“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再加上物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封建地主经济代替了原来的封建领主经济,这一切都激发了大国的野心,他们不惜发动战争去掠夺他国版图、财富、人口。面对这种局面,他反思现状,提出非攻。

一、多元思想探析

(一)政治上国家之间平等交往的准则

从政治层面来看,“非攻”折射出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准则。生活于乱世中的墨子,亲眼目睹了各国诸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不断发动战争,相互残杀,这一切后果承担者却是人民。为此,他认为这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是不相爱引起的,从兼爱立场出发,提出“非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互惠互利。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仍然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仍需发扬国家之间的平等准则,平等对待,从而共同去寻求双方更好地发展,做到共赢。

(二)军事上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

从军事层面看,“非攻”蕴含着积极的军事防御思想。即“有备无患”和“全方位防御”。“非攻”本身是一种反战思想,但他也主张积极备战。在当时那个大国进攻小国、强国凌侮弱国的情况下,他指出“备者,国之重也”。如此可见,面对强国的威胁,做好军事防备是需要从各方面着手的,也就是全方位的防御。不得不说,墨子的“非攻”智慧在当时的先进之处。时至今日,世界总体局势趋于稳定,但局部冲突不断,特别是一些小国、弱国,常会遭到来自大国的侵略,这个时候,做好本国的国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三)思想上以“兼爱”为理论基础

从思想层面来看,“非攻”将“兼爱”作为理论基础。做到非攻的前提是兼爱,如果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做到兼爱,又怎么会出现猜疑、战争。对于小国弱国充满同情,他希望通过“兼爱”,使人与人之间能相互关爱,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即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唯一希望。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社会因其儒家的周礼而存在着“不平等”的爱,墨子从兼爱立场出发,呼吁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普遍的爱。二者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小国,对于减轻人民痛苦、制止战争都有着重大作用。

二、“非攻”思想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在思想层面,墨子高举“非攻”这面和平旗帜,反对攻伐战争,提倡国与国之间平等共处,为其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坏境,以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是他“非攻”思想的闪光点;在政治层面,他敢于从平等观入手,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平等交往的准则,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在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与墨子“非攻”并称为非暴力论的“兼爱”思想也逐步运用到国家问题上来,指导国家间的各项事宜。

(二)局限性

“非攻”思想是墨子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和历史条件而提出来的,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一,作为一个小生产者,未从实践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只是简单地将当时天下大乱、诸侯混战归结于人们的不相爱,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二,是由其所处的阶级立场的限制。他所提出的“非攻”只是站在小生产者和人民立场来说,没有考虑到统治者的利益,也就是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三、结语

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提出了“非攻”,主张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互惠互利,反对大攻小 、强执弱等一系列有助于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技术等层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主载国际新秩序的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在早在二十世纪末就提出了第三个全球化—“民主与主权”全球化,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却经常打着其旗号去干涉别国内政,从而为其称霸全球做准备。这正应了那句“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与墨子所说的以“义”之名去讨伐他国是同等的道理。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也就是“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希望能找到给临近各国带来好处的崛起方式”。中国也会与其他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影响国际新秩序的行为,并且锲而不舍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寻求人类的共同发展,努力创建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水渭松.国学大讲堂墨子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7.

[2]张月娥.墨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问题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2:10.

[3]陈广忠,陈青远,付芮.淮南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03.

[4]里功.老子庄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3.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8:239.

[6]王裕安.墨学研究论丛(第五期)[M].山东:齐鲁书社,2001:2.

[7]邓英树,向宝云.墨子与社会问题透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8.

[8]方勇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

[9]孙中原.墨者智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55.

[10]方勇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2.

[11]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3.

[12]徐希燕.墨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71.

[13]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245.

[14]方勇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4.

猜你喜欢
探析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体现读者意识的高中读写教学实践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数学常见“几何最值问题”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体现读者意识的高中读写教学实践探析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