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庆
大画家小故事
——记山水画家王寅
周月庆
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入室弟子段无染和当代著名画家孙其峰是对王寅绘画生涯影响较大的两位先生,段先生主张画家要提升文化修养,孙先生侧重学生要勤奋,虽然先生们的“授业重点”各不相同,但都让王寅受益终身。
王寅1962年拜入段无染先生门下,尽管段先生只教了他几年时间,但是却给他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段先生学识高博,画风高古,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老师。尽管身体一直不好,但是经常在病床上给我伏案授课,讲解作画技法,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先生都亲自示范,悉心教授。他告诉我们,画国画必须临摹中国古代名家的画作和技法才能进步,所以我们在他的指导下都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在王寅的记忆中,由于长年卧病在床,段先生创作大尺寸画作比较困难,所以经常画一些小品画给学生讲解,有时也会送给学生。段先生在作画时特别注重笔墨、画面的空间意识,这也是王寅从段先生处得到的最大收获。王寅的作品一般通过山形的变化去营造空间,《苍岩览胜》《飞落流云中》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山水的空间感。
让王寅觉得遗憾的是,自己在段先生最强调的画外功方面,距离要求还有差距。“中国画是以精神性创作为主的作品,要求以高于生活的心性作画。学习中国画不仅要学好传统技法,更要广泛涉猎,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养。”王寅说到画外功时,面容略带愧色,“画家年龄越大,笔墨越精,学识越高,作品越雅,这是由阅历积淀所致,也是画外功与画内功的综合体现。我觉得自己现在读书不到位,有时遇到创作瓶颈不能快速地突破,也影响了自我提升的前进步伐。”
1970年,王寅在友人的介绍下来到孙其峰先生家学画,孙先生的严格让他至今不忘。“那时我们每星期去一次,每次去必须带着自己画好的画,因为孙先生要对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孙先生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我每次去得早的时候都能看见他在埋首作画,因此他很在意学生是否勤奋好学。到目前为止,我还每天都安排时间练习绘画技法,大概与当年养成的勤奋作画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吧。”王寅说。
后来,王寅和孙老师的长子孙长康先生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自然成了好友,也经常合作。“我们画风不同,正好互相学习借鉴。孙长康老师主要用散锋,我经过慢慢学习后,现在作品里也出现了这种笔法。在孙老师父子身上,我都学习到了很多品德和知识。”
潜心翰墨、痴迷丹青的王寅曾多次前往名山秀水写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营养,创作自己理想中的美的境界,《云起群峰翠》《千里江陵图》《梦回太行》《白云深处有人家》《玉龙雪山》《山谷鸣泉》等代表画作均带给观者一种美的享受。黄山是王寅常去的写生地之一,那里也有不少故事让他记忆犹新。
空谷传声
20世纪80年代,王寅和十几位画家结伴坐火车第一次去黄山写生。那时火车的条件远比现在艰苦,绿色的铁皮车里挤满了全国各地的乘客,车厢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尽管买到了硬座票,但王寅丝毫体会不到舒适感,闷热的车厢让他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由于行动不便,王寅决定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尽量少喝水,以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饭则是能免就免。
火车行驶了十几个小时后,上车后只喝了一点点水的王寅感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还伴有肌肉颤抖,面色苍白的他出了一头冷汗,突然袭来的心悸感让他眼前一黑晕了过去。同行的画家们一下子慌了,七手八脚地让他平躺在座椅上,恰好旁边的乘客略通医术,初步判断出这是低血糖的症状,建议吃块糖或者喝杯糖水或许能有好转。邻座的一对新婚夫妇身上刚好带有喜糖,在吃下两块水果糖后,王寅的脸色有了明显好转,他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嘴唇也恢复了血色。同行画家们这才把心放进了肚子里,继续这场有惊无险的黄山之旅。
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一年中有云雾的时候达到二百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际,黄山的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会被淹没在其中。王寅某年去黄山写生时就遇到了云雾,当时云山雾罩的景色很是美好,让人顿时产生了作画的灵感。
尽管风景被浓雾遮挡得严严实实,但在场的画家谁也不愿意下山,大家创作热情高涨,一致决定在山中多留几天,打算趁雾小景美之际绘出最美的作品。王寅自然也不愿错过这次难得一遇的机会,经常写生的他深知画山水必须看实景,有些自然景象的美若不亲眼所见,平素里是绝对想象不到的。
于是,十几名画家又添置了雨衣、雨伞以及保暖衣裤,终于盼得云开见青山,纷纷绘出了自己满意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