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亮
势走象动境空灵
——读李录成的中国画
王云亮
近期读李录成的山水画,觉得墨气淋漓、生气盎然,清新灵动之境扑面而来,如沐清爽之风,令人神怡。仔细品味其画并读其创作体会,至少可总结出如下几点:
写生是画家创作的起点,而且在写生中孕育着创新的可能性。李录成山水画最可贵处首先就是均来自写生中的真情实感,这是最原本的创作动力,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李录成山水画的写生地主要是陕西西南部和四川北部,特别是以四川的都江堰、广元等地为多。他近期展出的山水画以画都江堰地区的青城山为主。“青城天下幽”,青城山的“幽”是闻名天下的。山中植被丰茂、烟雨朦胧、峰岫恍惚、涧壑清幽、云林森渺,极富幽、秀、清、润之韵;石径通幽,道观隐现,又有人文之风。李录成置身此种造化之景中,内心被深深打动,胸中涌现无限诗意,盎然欲吐,于是发而为画。这是李录成充实的“外师造化”。
李录成在创作体会中明确地说他是在意境导引下去画的。面对繁茂的树木遮盖着山石结构的青城山,用笔墨表现是非常有难度的,没有结构容易画得无骨,无骨气的画作是立不起来的。李录成想到张大千、黄宾虹、关山月等大师都曾来青城山写生,期望从前贤们的经验中寻找方法,最终还是从黄宾虹先生的青城山写生中找到启示。李录成把能体现青城山地方(画其他地方同理)特点的速写素材,如房屋、桥梁、树木、溪流等,进行主观组合,创造一幅幅能表现心中之意境的境象,颇能传达青城山之幽韵,似的是幽,不似的是形。这是李录成的“中得心源”。
李录成的山水画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是墨气淋漓,这是他的笔墨风格。从宗法渊源上说,他所承接的是南宗山水画一路。其笔法松动灵活,颤动自然,追求屋漏痕的境界。其墨法以泼墨、破墨、积墨为主,以淋漓的墨色表现青城山幽、润、湿的特点,这也是意境为先导的结果。青城山幽、润、湿的特点,决定了李录成的青城山系列作品多采取泼墨、破墨、积墨的方法,画面突出了湿润墨气的特点。如他的《青城山色无定姿》《落叶无声秋影空》等作品用泼墨表现山影、丛林、云气等,使得画面墨色淋漓,水气氤氲。侧锋泼墨与建筑、树木的中锋线条结合,形成有笔有墨的青城山水系列。他表现陕南地域的北方山水画,相对突出的则是点线用笔,这与表现的对象特征直接相关。他先后五次到青城山写生,近年的山水画重心是青城山系列,所以说青城山系列是他近期的代表性作品,总体特点是墨气淋漓。
李录成的硬笔速写、水墨速写及山水画创作都很注意取势,特别是他水墨山水的构图取势更是生气盎然。势的形成靠各种生动的山水物象组成,其画中物象也是经过了主观裁剪的意象,来自于自然,又经过了笔墨符号化的处理,如其画中摇曳的竹树、潺潺的流水、隐现的峦峰都处于动荡中,甚至房屋建筑都是用一波三折的线勾出,表现出全幅物象都在律动的画面。这种对自然造化生生之气的表现正是中国画里所追求的。在李录成山水画动的画幅里往往又能体现出一种静的境界和空灵的境界。动中的极静,近乎禅境,所以古人有“画也而几乎禅矣”的说法。
李录成画中之境正是他胸中诗境的表达,如他在《青城山色无定姿》中自题诗云:“青城山色无定姿,云深如烟复如黛。后山孤峰夕阳照,幽居翠吟秋天外。”画是诗的视觉化呈现,诗是画的意蕴的明确化和有效补充。李录成坚守着诗画一律的创作传统,使得他的画画中有诗,这样的画就有着内在的精神含量了。他不仅表达着自己身临造化的深刻体验,而且注重人文历史内涵的了解与积淀,如《秦风汉韵》《望贤迎驾图》等作品,把历史人物及故事融入山水画中,增加了山水画的人文内涵,加强了精神含量,使人品读起来更有余味。
李录成不仅作画勤奋,而且很注重研读画论画史,是勤于思考的画家,并常撰诗、文。这也许与他在高校教授中国画有关,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勤于思考的画家其艺术是没有止境的。
家在云竹雾海中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