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立,刘苑秋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性别平等视域下中国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影响分析
岳立,刘苑秋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女性预期寿命的延长,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政策即将进入实施阶段。然而延期退休的就业影响具有人群差异,在性别平等理论视域下,详细探究男女职工延迟退休影响效果的不同有利于全面认识我国退休制度问题。论文通过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老年人延迟退休会对青年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但并不是针对所有行业;在老年与青年形成竞争的行业有负面影响,部分行业反而会有促进作用;男性职工与女性职工就业影响效果具有明显行业差异。
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性别平等;人群差异;就业
自2010年起我国进入老年劳动力退休高峰期,二十多年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截至20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13 75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15%,总抚养比达到38.06%①。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男职工满60周岁,女职工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可以享受退休待遇。而多数OECD国家则将领取退休金的法定年龄定为65周岁及以上,并实行男女同龄退休,通过提高退休年龄进一步提高劳动参与率。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参与率下降、退休制度不合理等新问题和新挑战,延迟退休引发社会各界广泛探讨。鉴于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男女有别”的特点,从“社会性别理论”角度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退休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性别平等理论起源于女性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性别平等理论推动着社会各方面有关女性权益的改革。性别平等更强调“社会性别平等”,即贯穿于文化、政治、经济、资源分配、社会、家庭等所有领域中的两性平等关系[1][2]。自我国政府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宣布将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起,对于我国劳务领域性别平等问题的探讨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学术界在性别平等视域下的退休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男女同龄退休、弹性退休制度、延迟退休等几个方面。
我国最初制定男女有别的退休制度是对女性职工权益的保护,然而,随着女性职工教育程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以及社会收入、福利等变化,男女有别的退休制度对女性职工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加,男女同龄退休的探讨和主张也日渐高涨。从劳动社会保障、社会性别和公共政策、财政、法律人权、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和就业等角度而言,男女同龄退休具备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和建花等[3]);宏观方面,《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大数据调查分析,均显示出我国女性职工退休年龄显著低于男性、实际退休年龄明显偏低且低于政策退休年龄的现状,退休制度问题亟待解决(谭琳、杨慧[4]);男女同龄退休意愿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也得出:女性职工(尤其是高等学历女性职工)普遍具有同龄退休的意向,年龄、学历、收入、社会性别意识、家庭压力等是影响女性同龄退休意愿的主要因素(所静等[5]、张再生等[6])。学术界普遍认可实行男女同龄退休的现实必要性,并且倾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退休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中国情境下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灵活设计和执行退休方式、退休年龄、退休待遇、工作环境等,循序渐进地进行退休制度改革(郑春荣等[7]、顾国爱[8]、刘莉[9])。弹性退休制度改革的一大重点问题是延迟退休年龄,作为渐进延迟整体退休年龄的重要环节,女性职工延迟退休年龄兼具养老和平等双重意义(井文豪等[10]),一系列实证分析也进一步表明,延迟退休对就业、养老金支付、收入、经济增长等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刘妮娜等[11]、余桔云[12]、李亚凡[13]、李付俊[14])。
以上研究均在性别平等视域下对我国延迟退休制度改革提供较多指导,鉴于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进一步研究延迟退休影响具有较大的空间和现实意义。目前对于延迟退休的影响,大多学者是将性别作为其中一个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以性别平等作为研究背景,分不同人群构建延迟退休的就业影响模型,定量考察延迟退休的性别差异,为延迟退休政策的设计执行提供一定参考。
根据人社部提出的渐进式延退,通过每年延迟6个月退休的方式,将于2045年实现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男、女性职工和公务员65岁退休。在这段时间内,按照旧政策应该退休的老年人没有退休,老年就业比例上升。短时间内来看,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初次就业的青年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16~24岁青年就业者。2013年统计资料显示,大学专科学历,19~24岁就业者占16.9%,25~29岁就业者占21.4%,大学本科学历,16~24岁就业者占11%,25~29岁就业者占25.1%;研究生学历,16~24岁就业者仅占2.4%,25~29岁就业者占21.7%②。16~24岁青年就业者属于就业总体中的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低决定其就业选择中会与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高等教育比例普遍较低)产生部分冲突。基于上述简要分析,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假设一:老年人延迟退休会对青年人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但并不是完全排挤。
老年人延迟退休年龄以及逐步实现男女同龄退休,使得老年劳动力在劳动供给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老年劳动力继续占用所在的就业岗位,对青年人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兴产业行业以及大量的创新创业机会,也会源源不断地为青年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延迟退休的挤出效应极有可能被大力削弱。伴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劳动力的起始劳动时间延迟,实际工作时间大量减少,对人均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延迟退休扩大工作年限,促进人均收入的增加。
假设二:老年人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影响具有行业差异。
从图1城镇单位男、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就业人员数量差距大。此外,男女劳动力的就业分布存在行业差异,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领域,女性职工的比重均超过50%,而在采矿业、建筑业、交通业、公共管理等行业,女性职工的比例低于30%,就业的行业差异尤其显著。因而猜测,不同行业由于总就业人数不同、男女性职工就业比重的不同,对于青年就业者的挤出效应有所差别。
假设三:延迟退休对女性职工的就业影响远大于男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总体平均男女性别比为106∶100③,“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100,男女比例失衡现象较为严重④。女性职工尤其是高等学历女性职工就业意愿日益增加、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参与社会就业层级的提升等,使得女性职工更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增加获取高收入工作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女性职工存在一定的歧视,女性职工就业意愿的增强远远超过市场接纳程度,因此,本文假设女性延迟退休的收入增加效应大于男性。
(一)数据来源与概念界定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选取1998年—2013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延迟退休影响的就业影响展开测算、对比、分析。本研究以我国就业人员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研究对象的就业比例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的数据,将老年人就业比例作为研究的关键变量。结合上述分析,按照我国对就业者年龄分组的划分,将16~19、20~24两个分组就业者定义为青年组,将55~59、60~64、65+三个组定义为老年组。考虑到影响就业因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添加其他控制变量。总体就业模型以全国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将青年人就业比例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比例、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投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贸易(进出口差额、进出口总额),消费(工资增长率、消费价格指数、实际工资指数)。分行业就业模型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在总体就业模型基础上增加各行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增加值、行业平均工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等。对于统计年鉴缺失的部分数据,使用插值法计算补充。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操作,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探究对被解释变量影响显著的因素,以及影响程度。
图12013年城镇单位男、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二)模型构建
1.构建总体及行业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初步建立总体就业影响模型如下:
Youthit=β0+β1Oldit+β2Controljit+εit
(1)
Youth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青年人就业比例;Old作为主要解释变量,表示老年人就业比例;Control表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包括第三产业比例、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进出口差额、进出口总额、工资增长率、消费价格指数、实际工资指数。i表示类型,当i=0、1、2时,分别表示总体、男性、女性;t表示年份,从1998年—2013年共计16年;j表示其余控制变量类型。
从各年龄组就业人员比例来看,青年人优势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体力型和服务型行业。老年人优势行业包括农业、制造业、科研、水利、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需要具备一定经验、资历的行业。将总体就业模型加以修改应用于行业就业模型,增加行业控制变量Industryj:
Youthit=β0+β1Oldit+β2Controljit+β3Log(Industryjit)+εit
(2)
Industry作为行业解释变量,主要包括行业增加值、行业平均工资、行业固定资产等三个控制变量,并且在模型中以对数形式出现。
2.模型检验与修正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极有可能不平稳,在对其回归之前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间是否可以进行回归。以总体就业模型为例,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上述变量均满足一阶单整,故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之后,检验残差的平稳性,表3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说明残差平稳,Youth和各变量具有协整关系,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故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初步回归结果中由于截距项不显著,表明回归线很可能经过原点,从而将模型修改为:
Youthit=β1Oldit+β2Controljit+εit
(3)
在对行业数据进行回归时采取相同的过程和步骤进行模型检验与修正,在此不做赘述。
(一)老年人对青年人就业的总体影响及性别差异
总体而言,老年人就业比例在较高的显著性水平下对青年人就业具有负的影响,老年人就业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青年人就业比例会下降0.417个百分点。表4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延迟退休对于青年人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替代。一方面,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供新的岗位和就业机会,就业岗位范围是持续扩大的;另一方面,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岗位并不是完全竞争和替代的,存在一定互补性。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值显著性水平(%)T值P值Youth-3.011510-4.00-3.10-2.690.058Old-3.281510-4.20-3.18-2.730.042C1-2.691510-4.00-3.10-2.680.100C2-3.091510-4.00-3.10-2.690.050C3-4.001510-4.12-3.14-2.710.012Log(C4)-2.9151510-4.00-3.10-2.690.069
表2残差单位根检验
t-StatisticProb.*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statistic-2.9149700.0686Testcriticalvalues: 1%level5%level10%level-4.004425-3.098896-2.690439
表3总体回归结果
变量总体男性女性X-0.417▲-0.320△-0.783▲C1-0.378△-0.372△-0.532△LOG(C3)1.482△1.408△2.541▲C40.119▲0.124▲0.070*C90.091△0.081△0.106△R20.8760.8650.900
注:▲、△和*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1的水平下显著,下同。
相较而言,女性职工老年人对青年人的就业影响更大,老年人就业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青年人就业比例下降0.783个百分点,约为男性职工的2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下,鉴于女性职工自身的生理问题等原因,女性职工相较于男性职工就业更为困难,就业岗位的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未婚育青年女性职工,目前我国已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在延迟退休和放开二胎双管齐下的政策下,极有可能对青年女性职工的就业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在其他控制变量中,第三产业比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实际工资指数等对青年就业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对于促进青年就业具有积极作用。需要注意到,第三产业比例对于青年就业不具拉动作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率的上升没有促进就业,反而会降低青年就业比率,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三产业中所需要的高学历高素质人员年龄集中于25~34岁,16~24岁青年就业者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者均低于25~34岁从业者,主要从事非第三产业工作,因而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印证了16~24岁青年就业者属于就业弱势群体。
(二)老年人对青年人就业的行业影响及性别差异
老年人优势行业包括农业、制造业、科研、水利、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需要具备一定体力、经验、资历的行业。根据表5可以看出,中观层面,老年人对青年人的就业影响在各个行业具有显著差异。
首先,对大部分行业而言老年人就业比例提升会降低青年就业比例,但是某些行业反而会促进青年就业,也有部分行业并无显著影响。农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从业劳动力较多,并且老年人具有较大就业优势(尤其是农业),老年人就业比例每提升1个百分点,青年人就业比例下降远远大于1个百分点,具有较高的就业排挤效应;电力、建筑、批发、教育、文化等行业,老年人就业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青年人就业比例下降小于1个百分点;在交通仓储、金融、房地产业等行业,老年人就业比例的提升反而促进青年就业者比例,这些行业的特征表现为行业分工较多,行业层级较多,青年就业者和老年就业者的就业冲突比较小,甚至完全没有冲突;在信息传输业、科研、居民服务业等行业,老年人对青年人就业布局显著影响。
其次,尽管整体上男性老年人对男性青年人就业的排挤效应小于女性,但具体到各行业仍有所有所不同。男性老年人在交通、金融、房地产、卫生业对青年就业并无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就业比例提升或下降并不会显著影响青年人就业比例,工资增长率是主要的共同影响因素。男女性影响差异最大的行业分别为:电力业、制造业、教育业,而农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差异比较小。卫生业和教育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女性就业者竞争较为激烈,尤其是行业的分工层次较低,行业技能和需求较为固定,老年人和青年人就业差异不大,替代较大。还要注意到,在公共管理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组织业,女性不仅就业比例低,而且老年人就业对青年人就业比例也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女性就业者政治参与度、社会管理参与度均比较低。
最后,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也具有较大行业差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交付使用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工资增长率在各行业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行业角度的变量,行业增加值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16~24岁青年人就业具有消极作用,行业平均工资则推动青年人就业。
表4分行业回归结果
行业分类变量老年人就业比例X第三产业比例C1生产总值指数C2社会固定资产C3固定资产使用率C4进出口差额C5进出口总额C6工资增长率C7消费价格指数C8行业增加值I1行业平均工资I2固定资产投资I3农业制造业电力建筑批发交通住宿金融房地产租赁业教育文化总体-1.60▲0.39▲-0.46▲18.29△0.25▲0.62▲-15.98▲男性-1.49▲-0.41▲15.63▲0.58▲-0.24△-13.51▲女性-2.23▲19.63▲0.98▲-5.12△总体-9.88▲-1.14*94.27▲1.60▲-79.52▲-35.51▲男性-3.36▲50.13▲0.32*9.97△-83.55▲女性-20.52△-4.32△78.09*3.03△-1.79△-113.31△56.98*总体-0.48▲0.58▲-1.83△男性-0.21△-0.37▲7.67▲-0.67▲-7.02▲-5.53▲女性-3.52*1.56△-1.56*-0.43*1.73△-1.0414.89*-8.36△总体-0.76*1.180.38-0.36△4.65△男性-1.45▲-2.67△10.53▲女性-1.33*-2.61▲-24.34▲-7.12△62.38▲总体-0.85△-0.82▲-0.28△12.08▲-4.85▲男性-0.69△-0.14*-0.30△8.82△-4.11△女性-1.92▲18.67▲3.51△-0.42▲-14.54▲总体0.51▲-0.04▲0.12▲8.97▲0.32▲男性-0.13▲-2.31▲0.19▲4.75▲女性3.28▲0.84▲-0.79▲-5.19*-4.43△总体-4.55△0.41△0.93▲-0.78△3.94*男性-6.27△-62.22△1.89▲1.73△-24.22△110.56△女性-7.80▲48.65▲1.44▲0.71△-4.02△-66.96▲总体6.32▲1.49△1.80▲-0.52△-12.65△10.90△男性5.63▲0.35△0.77△女性1.14△1.34▲-0.96▲27.13▲7.85▲0.87▲12.41▲-29.11▲-15.45▲总体0.76▲0.74▲男性-0.865.70*0.63-0.71女性2.83▲1.29△0.220.77△总体-1.58▲-0.92▲0.26▲-0.51▲1.32▲男性-0.94▲0.31▲女性0.19▲总体-0.93▲-0.05△0.32▲-5.45△男性-0.38▲4.22△0.19▲-5.98△女性-1.69▲-0.65△-5.45△0.51▲4.03*7.02△总体-0.67▲54.60▲0.79▲-54.17▲-33.30▲4.91△男性-0.94▲0.31▲女性0.19▲
(一)结论与建议
延迟退休政策会增加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但也会对青年人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延迟退休导致老年人就业比例提高,会对青年人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一方面,女性老年人对青年人的总体就业挤出效应大于男性;再者,根据行业特征的不同,男性和女性职工的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对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和执行过程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注重引导青年人创业。在推进退休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关注政策实施对弱势青年就业者的排挤效应,积极扩大就业范围,采取优惠就业政策大力鼓励青年就业者创业,引导青年就业者提升就业与创业技能,以缓解延迟退休带来的青年就业压力。
第二,推动各行业制定相应政策配合延迟退休政策实施与执行。由于各行业对于老年人就业比例提升带来的影响并不相同,应配合制定适应本行业特征的养老、社保、就业等辅助政策,推动退休年龄平稳过渡。例如,在排挤影响较大的农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搭建和完善青年就业信息平台,引导青年就业转移向交通、仓储、房地产等正向影响效果的行业。
第三,进一步维护女性就业者权益。女性就业者老年就业比例提升产生较大的青年就业排挤,在各类就业保障政策中应充分关注女性就业者权益,推动青年女性就业者从竞争激烈、排挤效应较大的行业转出,并且关注女性参与公共管理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等,以提升女性职工社会参与度,进而提升社会地位。
(二)思考与延伸
在本文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主题尚有较多问题值得继续思考和深入探究。首先,基于性别平等的视域,必须将延迟退休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结合考虑。目前,我国在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也在逐步推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两个政策的同时执行,极有可能会对女性职工和女性就业者产生更为不利的就业影响。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下,由于家庭抚养负担增加,对于延迟退休的意愿会增强,进一步研究延迟退休、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就业综合影响,以及性别差异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关注弱势青年就业群体基础上,延迟退休对高学历初始就业者的影响也值得探究。本文仅将16~24岁就业人员划分为青年组,然而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普遍提升,就业者的起始就业年龄已经大大延迟,例如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平均初始就业年龄会大于24岁。16~24岁就业人员并不能完全代表初次就业人员总体,并且16~24岁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显著较低。25~29岁从业人员中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大幅度提高,可以进一步扩大青年组的年龄范围,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最后,延迟退休关乎所有就业个体,从微观角度基于充分分析。本文主要使用统计年鉴中的宏观数据,经过汇总之后的宏观数据不但减少了样本量,且有可能与微观数据背离,不能完全反映微观个体的实质变化和内在规律。因此,借鉴OECD国家构建详实的微观就业者个体数据,从微观数据层面研究延迟退休问题更符合实际。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② 资料来源于《中国劳动年鉴2014》。
③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④ 资料来源:http://www.bjzq.com.cn/hyzq/ShowArticle.asp?ArticleID=530579。
〔1〕 李沂靖,唐斌尧.论男女平等的理论基础[J].东岳论丛,2014(11):128-132.
〔2〕 沈国琴.性别平等理论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4-59.
〔3〕 和建花,李亚妮.男女同龄退休,路有多远?——“性别平等的退休政策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9(2):79-82.
〔4〕 谭琳,杨慧.推动男女同龄退休政策的必要性——基于实际退休年龄及性别差异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2(6):34-39.
〔5〕 所静,肖凤翔,罗曦.女性高层次人才男女同龄退休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文化部门的调研数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9-114.
〔6〕 张再生,李祥飞.女性公务员个体因素对同龄退休支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1(5):27-33.
〔7〕 郑春荣,刘慧倩.我国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设计——基于美国相关制度的实践[J].人口学刊,2011(3):61-69.
〔8〕 顾国爱.构建我国弹性退休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2(10):108-112.
〔9〕 刘莉.退休政策弹性化的国际探索与中国观照[J].社会科学战线,2015(7):191-199.
〔10〕 井文豪,谢春玲.女性延迟退休:养老与平等的双重目标[J].现代经济探讨,2010(7):52-56.
〔11〕 刘妮娜,刘诚.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分析——基于我国29个省份、18个行业的数据分析[J].南方人口,2014(2):27-35.
〔12〕 余桔云.延迟退休与养老金财富关系的定量考察[J].人口与经济,2014(4):74-81.
〔13〕 李亚帆.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65-70.
〔14〕 李付俊,孟续铎,张超.延迟退休的影响效果分析[J].西北人口,2014(2):17-20.
(责任编辑周吉光)
The Effects of Delay Retirement on the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Equality
YUE Li, LIU Yuan-qiu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Progressive delay retirement policy is ente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employment impact of delayed retirement is different.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employment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workers is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the retirement system problem.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delay retirement will be harmful to youth employment, but not for all th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it may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Employment impact of male workers and female workers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population aging; delay retirement; gender equality; crowd difference; employment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10
2016-03-10
岳立(1969—),女,满族,新疆哈密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低碳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
F241.4
A
1007-6875(2016)02-0060-07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10.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