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

2016-10-19 10:20陈治国辛冲冲李成友刘向晖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耦合度城镇城镇化

陈治国,李 红,辛冲冲,李成友,刘向晖

(1.新疆农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山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3.新疆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

陈治国1,李红1,辛冲冲1,李成友2,刘向晖3

(1.新疆农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山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3.新疆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论文通过构建新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1994年至2013年的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新疆农村农村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值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耦合度波动幅度不显著,整体徘徊在0.49左右;而耦合协调度却变化显著;同时发现以2003年为分段点,2003年之前新疆长时期属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003年以后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型,表明新疆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匹配化程度偏低,甚至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互抑制作用。

农村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西部欠发达地区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该问题不能仅用经济发展必须要承担后果的借口来掩盖,而是应认真看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城镇化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城镇化[1],这不仅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目标,也应该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原则,因为生态环境非完全可逆的特征势必会带来更高的社会成本,以城镇化推进为目的的幼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会产生高额的治理成本,而且会严重降低居民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因此,解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是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建设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之举。

新疆作为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强有力的驱动下,农村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3.8%上升到了2013年的44.5%,虽然低于全国的53.7%和西部44.8%的平均水平,但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实属不易。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了新疆产业支撑能力,拓宽了新疆对外开放的窗口功能,为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挥核心区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却给新疆本身就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成为新疆新型农村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鉴于此,分析新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探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找出调和双方耦合协调关系的创新路径,对推进新疆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在农村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生态环境研究已进入到广泛研究阶段,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被理论界和实践界高度重视,且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问题最先受到国外学者关注。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将人类生活地的综合生态环境研究列为重点项目后,城镇生态系统就成为国际学术界和NGO组织(非政府组织)激烈讨论的重点,中野尊正等日本学者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系统阐述,并认为交通和通讯系统对城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者间的关系影响显著[2];Wlter研究指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是确保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长远和谐发展的关键[3];Yanitsky从技术、生产力、身心健康、生态学原理等层面出发,提出了最优化的生态城镇模式[4];Register以城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为参照,认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开展十项计划[5],且在2001年又根据世界不同地方生态城镇建设的最优理念、模式具体案例,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全新思路与方法[6];最近Melissa等又提出通过城镇生态系统框架建立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构想,认为该理论对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7]。

国内学者对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也较为颇丰,且研究存在多视角化,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一是从系统论角度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系统关系。马世骏认为城镇可以通过经济、社会、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且各亚系统下的子系统互为系统,其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城镇生态学观念[8];接着宗跃光[9]和李锋[10]在马世骏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只有通过城镇生态复合型系统来看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陈军飞和王慧敏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预警探讨,提出预警措施用于治理生态环境确保城镇化健康发展[11];黄志启以城市生态系统的脆性生成机理为突破口,指出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2]。二是生态环境内嵌于城镇化形成的城镇生态环境模式研究。邓清华把城镇的空间结构划分为不同的模式,认为生态环境模式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13];刘耀彬和宋学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五种模式,认为耦合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能够确保城镇化健康推进[14];王新杰和薛东前构建出多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指出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可通过内嵌的生态环境模式来划分,进而可以生态环境为基准有效改善新型城镇化发展轨迹[15]。三是运用不同数量方法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研究。刘耀彬和宋学锋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函数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值进行了测定与估计[16];罗能生等运用IPAT模型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估计发现两种呈非对称U型关系[17];张荣天和焦华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演化规律进行了细致分析[18]。

虽然不同学者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从多角度开展了研究,研究的深度也逐步增强。但纵览现有文献,关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仍然缺乏科学性和区域代表性,且评价模型有待进一步改进优化。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新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选用改进的熵值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有效估计,以期准确把脉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探析出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优化创新路径,为新疆新型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的政策含义。

二、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综合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设定

1.改进的熵值法

本研究选取运用标准化变换的改进熵值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权。应用改进熵值法对农村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运算步骤为:

(4)测算熵值ej,运算公式为:

(5)进一步测算指标差异性系数γj,运算公式为:γj=1-Ej,其中,指标Xij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与指标差异性系数γj存在正相关关系,即γj愈大,表明指标Xij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愈强。

(6)测算指标权重wj,运算公式为:

(7)计算年份i时指标的综合评价值Vi,运算公式为:

2.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设定

耦合度模型取自于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它能够有效计算出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进而明确各系统的耦合关系及整体协同效应。为了能够有效探析出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整体协同效应,本研究在以上改进熵值法运算的基础上,继续构建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模型。耦合度模型运算公式为:

cn=[(V1×V2×…Vn)/∏(Vi+Vj)]1/n

由此可以构建起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模型:

C=[(V1×V2)/(V1+V2)(V1+V2)]1/2

耦合度模型只能估计出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耦合程度,却难以有效诠释两者间存在的协调发展程度,得出的结论与实际偏差较大。比如,当农村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都处于低水平阶段时,但两者的协调度却仍然较高。鉴于此,本文引入协调度构建出耦合协调度模型,用以克服单独凭借耦合度模型分析时所存在的缺陷,耦合度和协调度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真实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因此构建农村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模型构建如下:

G=(C×S)1/2,其中S=αV1+βV2

式中,G表示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S表示农村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综合协调指数反映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贡献;α和β为待定参数,分别代表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贡献系数,由于农村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存在相互作用力,两者地位同等,因此本研究把α和β均设定为0.5。

3.耦合协调度等级类型划分

要想清楚知道农村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需设定科学有效的评判标准划分出耦合协调度等级类型,为此本文以耦合协调等级为切入点,将耦合协调度在[0,1]区间内划分为10个等级类型,每个等级类型相应代表每类协调状态,形成连续有序的阶梯,从而能够更为直观有效地观察到农村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本文耦合协调度等级类型划分标准见表1所示。

表1耦合协调度等级类型划分

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等级区间等级类型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等级区间等级类型10.0000~0.0900极度失调60.5000~0.5900勉强协调20.1000~0.1900高度失调70.6000~0.6900低度协调30.2000~0.2900中度失调80.7000~0.7900中度协调40.3000~0.3900低度失调90.8000~0.9900高度协调50.4000~0.4900濒临失调100.9000~1.0000极度协调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估计农村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基于农村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遵循系统性、综合性、重点性、代表性、可比性等多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本文将两个抽象系统分别分解为若干能够量化操作的子系统,实现全面、多角度地探析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农村城镇化是步向现代化轨道的必选理路,是破解“三农”经济发展问题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农村城镇化不单是农村人口向城镇区域动态迁移的过程,而是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硬件条件等多方面向城镇形态的变迁过程。通过从经济、社会、居民生活方式、配套设施建设等层面建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农村城镇化进行考察,从而本文通过建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城镇建设水平指标及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等4项一级指标构建起农村城镇化水平的要素层,来综合反映农村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其中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下属6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居民生活水平下属6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城镇建设水平下属5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社会发展水平下属5项二级指标,农村城镇化水平共有22项二级指标。同时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水平来自于城镇化的压力越趋于明显,城镇化的胁迫压力给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为催生了生态环境的抗压能力,这种抗压能力可以通过生态环境水平和生态环境抗逆水平来反映。鉴于此,为了全面有效地洞悉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从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水平和生态环境抗逆水平等3个方面为基准构建起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3项一级指标,且一级指标生态环境水平下属5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生态环境压力水平下属10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生态环境抗逆水平下属7项二级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共有22项二级指标。农村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具体如表2所示。

2.数据来源

本文指标数据区间设定为1994年—2013年。其中,新疆农村城镇化22项二级指标数据取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新疆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涉及的22项二级指标的数据取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部分数据取自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根据改进熵值法的运算思路,本文计算出新疆农村城镇化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值V1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值V2;根据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的运算思路,计算出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C与耦合协调度G,计算结果展示在图1上。

(一)农村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变化特征

从图1可见,新疆农村城镇化综合评价函数值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自1994年的0.302 1上升至2013年的0.842 8,增长趋势比较明显,样本考察期内新疆农村城镇化综合评价函数值呈现出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的两阶段特征,即1994年—2003年呈“缓慢增长”态势,其中2001年和2002年出现2个低值,自2003年后呈“快速增长”态势,且2013年农村城镇化综合评价函数值最高,达到0.842 8。自1994年以来,在开发性金融政策的驱动下,中国已步入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快速发展”轨道[19-20],而新疆农村城镇化却在1994年—2003年仍然处于缓慢增长阶段,探究其原因,新疆区域环境特点和禀赋劣势成为制约农村城镇化有序推进的主要原因,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新疆遥远的空间距离、分散的绿洲布局及极低的人口密度使得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步子始终迈不开,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在2003年以前始终得不到规模化推动,传统依赖单一化农业要素流动的发展惯性仍然抑制着农村城镇化发展,城镇分布的散状化造成各城镇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所需的要素受制于禀赋条件劣势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供应,城镇建设材料严重依赖于外部供给,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严重阻滞了工业化发展,进而难以实现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从图1也可以看出,1998年后的1999年和2000年,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速度较1994年—2003年整个阶段提高,这主要在于中国为了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而提出来了“城镇化”发展战略,使得1999年和2000年的城镇化推进较为顺利,但刺激政策与新疆当时的区位环境和禀赋条件不匹配,结果2001年和2002年的农村城镇化水平有所降低,只到2003年新疆农村城镇化在国家利好政策和自身禀赋提升的基础上才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从2003年—2013年,新疆农村城镇从经济、社会、硬件建设、居民生活等方面都得较大提升,城镇非农居民人数、居民消费、民生设施、教育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图1新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水平及耦合协调度
表2农村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目标层要素层权重指标层权重方向农村城镇化水平X经济发展水平(X1)0.3342X11人均GDP(元)0.0575+X1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0625+X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0.0471+X14非农就业比重(%)0.0531+X15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0.0492+X16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公斤标准煤)0.0648+居民生活水平(X2)0.3061X21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0.0716-X22教育支出占GDP比重(%)0.0563+X23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0.0529+X24城镇天然气普及率(%)0.0389+X25城镇自来水普及率(%)0.0483+X26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辆)0.0381+城镇建设水平(X3)0.1935X31公路网密度(千米/万平方千米)0.0327+X32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0.0441+X33城镇供热面积(万平方米)0.0555+X34城镇绿化面积(公顷)0.0277+X35城镇自来水年供水量(万立方米)0.0335+社会发展水平(X4)0.1662X4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0.0461+X42万人拥有医生数(人)0.0304+X43万人大学生数(人)0.0238+X44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0.0337-X45城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0.0322+生态环境发展水平Y生态环境水平(Y1)0.2714Y11人均造林面积(公顷/人)0.0589+Y12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0.0717+Y13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0.0337+Y14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0.0497+Y15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万吨/公顷)0.0574+生态环境压力水平(Y2)0.4353Y21人均废水排放量(吨/人)0.0471-Y22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吨/人)0.0395-Y23人均烟尘排放量(吨/人)0.0404-Y2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0.0396-Y25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0.0618-Y26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吨)0.0273-Y27农用柴油使用量(万吨)0.0365-Y28农药使用量(吨)0.0361-Y29农用化肥使用量(万吨)0.0517-Y210草地退化面积(千公顷)0.0553-生态环境抗逆水平(Y3)0.2933Y3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0.0269+Y3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0.0326+Y33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0.0267+Y34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0.0399+Y35水土流失治理率(%)0.0448+Y36城镇绿化面积(公顷)0.0693+Y37当年新增种草面积(千公顷)0.0531+

(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变化特征

从图1可见,新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值在1994年—2005年在基本上保持着缓慢增长的态势,但在2006年和2007年却出现了迅速下降,结果2005年—2009年新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值呈现了“U”形增长结构,从2010年以后才开始超过2005年的综合评价函数值,表明新疆生态环境水平在2005年以前逐年有所改善但改善力度不大,而2006年和2007年的生态环境水平出现了明显下滑,只到2008年开始才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后的生态环境水平改善力度显著加大,且2010年后的生态环境水平超过了以往时段的生态环境水平。探究评价结果的原因,尽管新疆2005年以前滞后的工业化没有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多的消极作用,但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天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农民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牧民不加节制的超载放牧、滥垦草原行为给新疆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政府增加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也只能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微弱的促进作用。而在2006年和2007年,新疆虽然在改善农业耕作方式、化解草原“公地悲剧”、治理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多方面努力,但在已经得到明显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下,新疆生态环境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且在2008年新疆受到了严重干旱影响,生态环境水平恢复受到较大挑战,直到2011年开始才恢复超过2006年以前的生态环境水平,不过2011年以后的生态环境水平改善明显,说明新疆近年来虽然受到了多方压力,但为生态环境改善而做出的努力得到了有效回报。

(三)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

从图1可以看出,1994年—2013年的耦合度总体上保持在0.49左右,20年间的耦合度波动不明显,只是在2006年—2008年三年的耦合度较低,且最低值在2007年为0.442 3。2007年的低值在于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严重脱钩,落后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能够有效抵消农村城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整体耦合度的评价结果来看,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新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且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重点和强度存在时间差异性。

同时,从评价的耦合协调度来看,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的0.393 9上升到了2013年的0.609 2,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等级也由低度失调调整到了2013年的低度协调阶段,且在期间长时段的经历了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两个阶段,不过从整体上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1994年—2009年的失调阶段和2010年—2013年的协调阶段,说明农村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2009年以后才呈现出显著的影响效应,两大系统在2009年之前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主要在于2009年的暴力恐怖事件后,国家对新疆的政策倾斜力度明显,加上新疆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地位,内外部诸多有利条件的驱使下,新疆城镇化走上了真正的快速发展轨道,城镇建设得到了全方位的有效推进。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非农人口增多,城镇居民素质明显提高,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进,城镇环境治理机制取得显著改善,城镇文明上升到了较高层次,农村城镇化虽然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但农村城镇化为生态环境催生的环境抗压能力更多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农村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近年来走上了相互促进相互驱动的良好局面。不过2013年两者的耦合协调类型才开始步入低度协调阶段,离中度协调还有一定距离,要实现高度协调、极度协调的目标还需更多努力和付出,需要通过更多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确保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能够处于帕累托改进轨迹,且通过帕累托改进轨迹不断趋于帕累托最优目标。

(四)耦合协调度类型

通过比较分析农村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可以将新疆1994年—2013年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型(V1V2),该种类型特点是农村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驱动力大于生态环境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图1可见,新疆在1994年—2003年的V1V2,此段时期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型。由此可见,新疆在2003年之前的农村城镇化推进水平要比同期的生态环境水平低;2003年之后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超过了同时期的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表明新疆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匹配化程度低,甚至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即2003年以前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没有有效环境保护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发展会受到相应限制;在国家出台《关于做好2003年西部开发工作的通知》以后,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在2003年出现较大转折,农村城镇化在2003年以后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农村城镇化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而当农村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上后,农村城镇化却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压力,城镇工业废气废水、城镇生活垃圾、城镇交通车辆的尾气排放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新疆不仅要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要在质量上把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关,建立起人文关怀的农村城镇化,通过农村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让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共同迈向更高水平,进而树立新疆城镇新面貌,也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新疆城市新形象的必然要求,这样的城镇化才能是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选之路,而生态环境有效治理下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更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是破解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是确保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有效解决路径。本文通过构建新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1994年—2013年的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1)新疆的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步伐不断加快,其综合函数评价值由1994年的0.302 1上升到2013年的0.842 8,上升幅度明显;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值虽然在2005年—2009年呈现了“U”形增长结构,但整体上也呈现出了不断趋好的局面,其综合函数评价值由1994年的0.318 6上升到2013年的0.653 7;(2)20年时期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波动幅度不显著,整体徘徊在0.49左右。而耦合协调度却变化明显,由2003年的0.393 9变为2013年的0.609 2,但耦合协调类型直到2010年才由之前的失调调整到协调,且在2013年才转为低度协调阶段,离中度协调还有一定距离,与高度协调、极度协调差距较大,同时以2003年为分段点可以把新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两种类型,2003年之前长时期属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003年以后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型。表明新疆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匹配化程度偏低,甚至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即2003年以前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没有有效环境保护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发展会受到相应限制。不过农村城镇化在2003年以后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农村城镇化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而当农村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上后,农村城镇化却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压力,城镇工业废气废水、城镇生活垃圾、城镇交通车辆的尾气排放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根据以上实证研究结论,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建立起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型城镇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建立生态环境动态治理跟踪机制。科学规划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大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协同新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设施,增强城镇处理废气废水、垃圾废物等污染物的能力,有效消除农村城镇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农村城镇化的契机动态化持久性地增强生态环境的抗逆水平,实现农村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互进。二是做好对城镇企业整个生产链条的环境管理。严格把控企业的环保设施和排污标准,建立起对企业的环保条件进行实时监控的监督机制,针对企业污染产生的不可耗竭外部性和可耗竭的外部性,政府应制定明晰的差别化惩罚机制,有效降低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侥幸心理。同时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创新环保技术,让环境问题得到标本兼治。三是加强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教育作用。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效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切实通过多方力量的自发意识让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最终改变生态环境滞后的不利局面,真正建立起具有人文关怀的农村城镇化。

〔1〕 白永秀,吴丰华.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文关怀及其设想[J].改革,2010(7):111-115.

〔2〕 中野尊正,等.城市生态学[M].孟得新,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 WALTER A ROSENBAUM. Environment politics and policy[C].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Zinc,Wanshington,1980:87-92.

〔4〕 YANITSKY O.Social problem of man's environment[J].TheCityandEcology,1987,1:174.

〔5〕 REGISTER R.Eco-cityberkely:buildingcitiesforahealthyfuture[M].Berley:North Atlantic Books,1990.

〔6〕 REGISTER R.Ecocities:buildingcitiesinbalancewithnature[M].Berkeley Hills Books,2001.

〔7〕 MELISSA R,STEWARD T,OLGA B.The new global urban realm:complex,connected,diffuse and divers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OpenAccessJournal,2015,7(5):5211-5240.

〔8〕 马世骏.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

〔9〕 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价值的边际效用分析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4):52-54.

〔10〕 李锋.中国西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特点与生态调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72-74.

〔11〕 陈军飞,王慧敏.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体系研究[J].城市问题,2005(6):5-10.

〔12〕 黄志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脆性发生机理与预防[J].生态经济,2014(8):44-49.

〔13〕 邓清华.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热带地理,2003(3):280-284.

〔14〕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4):408-413.

〔15〕 王新杰,薛东前.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演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8):408-413.

〔16〕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 (1):91-96.

〔17〕 罗能生,等.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53-60.

〔18〕 张荣天,焦华富.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7):12-17.

〔19〕 郭濂.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3-12-18.

〔20〕 杨慧,倪鹏飞.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1-12.

(责任编辑周吉光)

Research on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between Rur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Western Underdeveloped Region

CHEN Zhi-guo1, LI Hong1, XIN Chong-chong1, LI Cheng-you2, LIU Xiang-hui1

(1.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2.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Jinan, Shandong 250014)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research on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between rur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western underdeveloped region, which is the effective solution path to ensur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Based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model, and by using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this paper empirically researches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between rur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b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the rur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Xinjiang from 1994 to 2013. The empirically research results fi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unctional value of rur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generally presents an upward trend in Xinjiang. Besides, the fluctuation range of coupling degree is not significant, and which is overall hovering around 0.49. Whil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changes significantly. Meanwhile, the research results find that this paper takes 2003 as the dividing line, the rur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eco-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before 2003, and then the eco-environment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rural urbanization after 2003, which show: the matching degree of rural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lower, and they are even mutually inhibitory in some degree.

rural urbanization;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western underdeveloped region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06

2016-01-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1562033);新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干旱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XJEDU030114Y02);新疆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JGRI2015085)。

陈治国(1984—),男,陕西西安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F291.1

A

1007-6875(2016)02-0033-0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06.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015:30

猜你喜欢
耦合度城镇城镇化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文化边城镇远
家乡的城镇化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