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光
勿将精力消耗在弥补欠缺上—读《首先,打破一切常规》有感
文/刘晓光
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近日读了盖洛普的管理经典《首先,打破一切常规》,顿感豁然开朗。该书的核心思想是人本思想和优势理论。优秀经理共有的真知灼见是,人是很难改变的,不要为弥补欠缺而枉费心机,应多发挥现有优势。与传统的“才干能够后天培养”的认识不同,优秀经理认为,一个人的天赋才干,就是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即他的精神过滤器,就像他的指纹一样持久而独特,是天生和早期形成的,很难改变。而针对才干所做的培训,作用十分有限。唯有具备所需才干并加倍努力的人,才能争创一流。传统智慧鼓励人们弥补欠缺,但优秀经理鼓励人们发挥优势。他们认为,任何人的欠缺都比他的才干多得多,且大部分欠缺是无法弥补的。如果把精力花在弥补欠缺上,发挥优势的精力自然减少,不仅达不到完美,反而失去单项夺冠的机会。
基于以上认识和判断,优秀经理人在发挥催化剂作用时也与传统智慧迥然不同。
选拔人时,他们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经验、智力或决心,这是决定因素。
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结果,而不仅是正确的步骤。这并不是说步骤不重要,而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目标明确,员工应自行找到对他们最合适的路径。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两点之间最短的途径,不是直线,而是阻力最小的线路。不同的人面临不同的阻力,所以最佳的途径也各不相同。
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优秀经理笃信优势理论,反对铁杵磨成针。他们区别对待每个员工,他们的标尺不是每个人的弱点,而是每个人独特的优势。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找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让其一味往上爬。优秀经理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在准确识别员工优势的基础上,把他安排在最适合发挥其优势的岗位。每个优秀经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但不管其风格如何,都要通过选拔才干、界定结果、发挥优势、因才施用这一途径,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将员工的才干转化为业绩。
反思在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在选人时更多地注重经验、知识和技能等通过培训和锻炼就能有很大提升的方面,而对于天赋、才干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我们应用和强调比较多的是短板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补短板上,往往事倍功半。当短板很难补或补不上的时候,我们要善于重组长板,把短板用到适合它、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
讲到优势理论,记起一个经典用人案例:用哑巴送信,即使被敌人抓住,什么也不会说;用瘸子守城,不会逃跑,只能拼死奋战;用聋子当侍卫,什么也听不到,不会泄露机密。人人都是人才,看我们能不能发现,把他用在哪儿。
盖洛普公司采访了百余万名员工,从浩如烟海的问题中,开创性地定格了12个问题,提出了一套符合人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理论和工具。这些问题中诸如:我知道对我的要求吗,我觉得我的意见受到重视吗,工作单位中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吗,有人和我谈起我的进步吗等。这些问题见人不见物,关注的是员工的思想、工作的感受、共同成长和价值体系。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并非一味地否定传统,而是在数以万计、数以亿计的人、事和数据的访谈、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理念和认识,帮助我们走出误区,开阔视野,以新的思维创造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