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是国产IP电影的井喷之年,对于当下影视圈来说,IP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一时间众多新兴互联网电影公司扎堆进来抢占IP。本文以国产IP电影为研究主体,对IP电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国产IP电影的优势,以期为国产IP电影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IP电影;现状;问题
作者简介:马晓虎(1984-),男,宁夏彭阳人,硕士,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副教授,影视戏剧系主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负责人,2014年陕西省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14058)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西部电影,电影历史及理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IP改编(Intellectual property)作为目前最抢手的资源,一度有“无IP不电影”的说法。而作为常被提起的“IP”的含义,已逐步衍生为“内容”,从更广泛意义上指被受众所熟知、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国内的IP电影仅从2013年开始作为一种现象 “扎堆”出现,随后经过被称为“IP电影井喷之年”的2015年,发展至今逐渐开始形成了初步的商业体系模式,虽然还有很多亟待改进和开发、完善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从商业还是文化角度看,IP电影已成为国产影片中最不可忽视的重要分子。
IP电影的发展也走过了三年多的历程,发展趋势非常迅猛,一些电影也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但还存在这一些乱象,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国产IP电影,将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
1. IP电影市场竞争激烈
对当下电影圈来说,IP成为了热门词汇,关于这方面的争夺非常激烈,运营成功的作品不断受到青睐,导致各大影视公司争抢IP资源。2015年,根据热门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如《小时代》系列、《左耳》、《何以笙箫默》等片,都是根植于“IP”的项目开发,IP资源十分丰富,延伸到影视剧当中的IP其实是品牌的意思。只有这个IP成为品牌,才是影视公司所需要的优质IP,那么这个IP才有存在的价值。而我们所说的IP的范畴不单是电影自身,还有通过电影衍生出来的产品。
2.票房收入具有预见性
IP电影票房的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原IP的粉丝,IP电影通过吸收和依赖IP所积累的读者群、粉丝群构成电影的基本市场,在影视制作之前,通过市场调查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判断IP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依次可以对影视受众基数做出一个大概的预估,IP电影通过对受众基数的基本判断,大致可以预估基础票房,对于影视投资商和制作者来说,当然希望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优势是传统院线电影所不具备的。
3.简化了电影宣传途径
优质IP自身积累了大量的读者群或者粉丝群,这些群体除了可以直接构成影视的基本受众之外,还在影视的宣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电影《匆匆那年》,影视改编自九夜茴的原著,原著被称做“80后恋爱圣经”,由于已经经过市场的检验,所以在影视《匆匆那年》的宣布上,就省下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有好的市场推广和铺垫,这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传统院线电影来说,它就不存在这种优势,所以在影视宣传上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4.更加容易拉投资,谈合作
IP电影在拉投资谈合作的时候,带过去的不仅仅是剧本,还可以是大数据分析调查以后的图表文件,预估收益等等,在谈合作时更具说服力。比如在今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影《三体》,2014年,张番番将《三体》的全版权开发权益卖给游族影业,自己成为《三体》的导演。对游族影业来讲,拥有了这个炙手可热的IP,使得这家新成立的电影公司迅速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资本争相追逐的谈判对象。
5.剧本开发周期较短
IP电影的剧本大多数是根据小说故事为原型,这类IP电影的剧本改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已经存在故事,电影编剧可以参照小说中故事原型,适当对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进行拓展,丰富故事情节,刻画电影人物,所以这种IP电影的剧本开发周期较短,节省了筹备期间消耗的时间。传统院线电影在前期剧本创作上往往要消耗大量时间,周期很长。
6. IP电影商业价值背后具有隐忧
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IP电影是一个可供开发的大金矿,一首歌曲,一部小说等好的作品商业价值不断被挖掘,成为票房的保证,大大降低了投资的风险,特别是在对观众消费习惯还不了解的情况下,一个固有的观影群体为票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这种保障还是持续的,一个领域的成功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的反应,降低了投资风险,这样所待带来的投资回报无法估量。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个成功的电影评价的标准不仅只是看票房成绩,单纯地依靠IP暴露了我们创造力的弱点,比如优秀剧本的稀缺,优秀电影人才的缺少,文化产业投资面狭窄等,这都是值得我们在IP电影大热中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国聪. “互联网+”时代国产电影IP热潮的冷思考[J]. 声屏世界, 2015(11):19-21.
[2]杨怡馨.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IP电影[J]. 艺术科技, 2016(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