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激趣”,点亮诗词课堂

2016-10-17 19:43李玉民
江西教育C 2016年8期
关键词:切入点词句诗词

李玉民

摘 要:质疑、激趣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高中语文诗词课堂上质疑、激趣的方法有四点:一是找到矛盾点,能促使学生探究诗词构意;二是抓住切入点,能促使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三是分析关键点,能指导学生剖析诗歌词句;四是寻找共鸣点,能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主旨。

关键词:质疑 激趣 诗词教学

质疑、激趣的方法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可以找到诗词中的某些“点”,以此入手提出问题,用质疑作为突破口,将学生引入到品读诗词的最好情境之中,起到激发阅读兴趣的效果。质疑、激趣的方法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只要找到诗词中的关键点,就能挖掘出核心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品读诗词。

一、找矛盾点,探究构意

诗词的构意是学生品读诗词的关键,但由于诗词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遥远,所以学生很难在委婉的词句中找到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这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索诗词中的矛盾点,找到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以此作为突破口,探究诗词的独特意味。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学生在阅读这首词的时候产生了疑问,不理解为什么在三国有那么多英雄人物,但苏轼却偏偏怀念周瑜?找到了质疑的矛盾点,便能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深入思考,感受诗人的独特情怀,此时可以让学生诵读这首词,分析这首词的结构和思想脉络。在诵读诗词并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很快便明白了这些所谓的“矛盾点”其实并不矛盾。当时苏轼仕途不顺,47岁依然不能有所作为,这让他很容易联想到年仅36岁就病死在攻打刘璋路上的周瑜,因此产生了共鸣,所以才会选择周瑜作为这首词的主人公,并选择了赤壁之战这个最能展现周瑜才华的场景。而最后的感慨也不能说是消极,不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而且在表面的低落情绪之下蕴含了作者不甘人后的现世情怀。

很多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往往会追寻不平凡的意境,这就使得他们所创作的诗词有晦涩难懂之处,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找到矛盾点,对诗词进行必要的质疑,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探究诗歌的意境。

二、抓切入点,把握情感

诗词往往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情感作为切入点来感悟诗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和诗词进行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或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引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

比如在学习《琵琶行》这首诗时,关键之处要抓住诗人的情感,揣摩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让学生聆听和《琵琶行》有相似风格的琵琶乐曲,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意境,用音乐导入,用情景感染,找到切入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感知文本的情感。由于“琵琶曲”是《琵琶行》这首诗的情感凝聚点,所以可以将其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分析诗人如何感受琵琶曲,是否能够从琵琶曲的旋律中听出琵琶女的人生轨迹,作者又因何对琵琶女产生共鸣?这样的提问使得学生能够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切入点,通过分析可以了解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分成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前奏曲,展现对昔日生活的回忆;第二乐章是欢乐曲,表现了醉酒欢歌的生活;第三乐章是沉思曲,表达了琵琶女的沉思;第四乐章是悲愤曲,表达了对不幸命运的控诉,正是这一点和诗人的人生经历重合了起来,使得诗人和琵琶女产生共鸣。诗人通过对音乐曲调的描述展现了演奏者的内心变化,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和演奏者的情感共鸣,即“我闻琵琶已叹息”。而学生抓住了诗人的情感点,因此也能感受到诗歌之情。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促使他们找到作者倾注情感的切入点,从而和诗歌进行情感共鸣。

三、析关键点,剖析词句

诗词往往言简意赅,一些看似简单的词句却往往是关键所在,能起到突出形象、深化诗歌主旨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词句,作为分析诗词的关键点,针对这些词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质疑中尝试解答疑惑,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把握整首诗词的丰富内涵。

《蜀道难》是李白创作的精彩诗歌,在这首诗歌中有几句反复出现的句子,可以说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点,而这些句子也奠定了诗歌的主旋律。在学生诵读诗歌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句子找出来,并着重进行分析。诗人通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样的句子展现诗歌的主旋律,体现了一唱三叹的感觉。让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并尝试带着情感诵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可以围绕这些关键词句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进一步剖析。如提问:“作者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他又是通过哪些句子来描写这一点的呢?这里的‘难,主要指的是哪方面的难?”“作者再三言说‘蜀道难,他指的难道仅仅只是山势的险要和高耸吗?又或者诗人还有什么言外之意,他的‘难到底指什么?”在品味词句之后,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之所以会“侧身西望长咨嗟”,除了要感叹山势的险要之“难”外,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既表达“仕途之难”,又表达了对当时各方割据势力的担忧,对时局的担心,所展现的是“时局之难”。

一首诗歌的关键词句往往是学生容易产生质疑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部分,鼓励学生在质疑中解疑,在剖析中深入感悟。

四、寻共鸣点,体会主旨

在指导学生理解诗词主旨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到共鸣点,这样可以有效激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感悟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内容进行激趣,促使学生和文本共鸣。

例如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用典和表情达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品味词中的典故,进行激趣,促使学生感受作者报国的情怀,并和作者产生共鸣,增强自己的时代责任感。为了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辛弃疾的经历,主要讲述辛弃疾率领义军骑兵突袭过江,回归大宋的传奇故事,引发学生对辛弃疾的敬重。紧接着可以将词中各个典故摘录下来,将其所代表的历史人物的事迹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了解文章中各个典故的意义和出处。随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辛弃疾用这些典故的意图,分析辛弃疾的创作情感。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得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表达了轻敌误国带来的严重后果,目的是为了告诫韩侂胄不可太过轻率,表达了作者的战略思想和爱国情怀。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创作,写下自己熟悉了解的历史事件,并阐述自己对此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可以用诗词的形式来撰写,也可以写成白话文,只要能够清楚地阐明主旨即可。

把握住诗词阅读的共鸣点,有助于促进学生以点带面地进行阅读,对诗词形成立体化的感知,促进学生感受诗词主旨,不断增强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质疑和激趣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质疑能够促进学生激趣,而通过激趣则可以鼓励学生再次质疑,在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探究文本的奥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时候,要找准诗文中有助于质疑激趣的点,促进学生寻找矛盾点,抓住情感切入点,分析关键点,寻找共鸣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猜你喜欢
切入点词句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