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北的风雨人生

2016-10-17 03:54林曙朝
文史月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能源

林曙朝

印度尼西亚女归侨陈中北,又名陈萱,退休前是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她生长在动荡时代,人生经历充满了风雨坎坷和曲折磨难,但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且一次次“柳暗花明”。她给自己规定了20个字的人生格言:“逆境磨难,不改革命初衷;顺境春风,不乱奋进情怀。”回国近70年,她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

随父母颠沛流离

陈中北祖籍福建省永春县介福乡,1931年4月6日出生在新加坡。1939年底,陈中北全家搬到印尼万隆生活。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伴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排华事件也时有发生。1946年初的一天,几个共和军士兵闯进陈中北的家,看见家里有个防弹室,里面放了一台小收音机,于是一口咬定说他们是“间谍”,不由分辩,就把她和父亲、二哥还有一个印尼保姆,都扣捕起来关进拘留所。把家里的东西基本上抢光了,抢不走的就砸坏,连桌子都要踢翻。陈中北他们只剩下身上穿的一身衣服,被整整关了5天。

同年底,印尼发生了“文登惨案”,在万隆郊区文登,有1000多名华侨一夜之间被残酷杀害。接着,又发生了一场“万隆大火”,有600多间华侨商铺被焚毁,陈中北家也有损失。

不久,全家就商量着今后去向问题。父亲觉得中国毕竟是自己的祖国,还是回去好;孩子们也坚决要回国,觉得印尼这个地方无可留恋;母亲反对回国,说国内很苦,不想回去继续受罪。最后还是回国的意见占上了风。因为那时候盛传印尼独立后要求华侨必须加入印尼籍,而陈中北全家坚决不当印尼人。父亲陈式皋在当地曾经参加一个业余社团,是华侨中的一个进步组织。父亲参加活动以后,带回来两本书,一本是陈嘉庚的《南侨回忆录》,另一本是斯诺的《西行漫记》。这两本书对孩子们印象深刻,从此对中国共产党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也是促使他们决意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中北

1947年4月,陈中北全家回到祖国。父亲带着全家从原籍永春县的介福乡移居到五里街镇。这里离县城5华里,是繁华的商业街。父亲在这里创办了一家瓷器加工企业“津泉瓷彩社”,把家乡出产的半成品瓷器,进行彩绘加工,再推销到泉州一带,解决了一家生计,也为故里乡亲增加了就业机会。

临解放投笔从戎

回国后陈中北考上了永春中学高中。家庭命运多舛,家乡贫穷落后,地方治安不佳。从小就“不安分”的陈中北做梦也想改变这一切,她希望通过上大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母亲坚决不同意,一定要把她嫁出去。后来二哥陈中西说:“咱们出去干革命吧,以后再去念书也不晚。”于是兄妹就到南安县诗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浙赣游击纵队。在报名填表时,陈中北为自己起了个新名字“陈萱”。在游击队里,陈中北和其他几个游击队中的高中生“文化人”被分配去做新区群众的宣传工作,陈中北有通晓闽南语的优势。除了对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妇女工作以外,还给首长和南下干部当方言翻译,并获得上级配发的一把小手枪。

那时候福建省许多地方的政权尚未回到人民手中,游击纵队的处境还相当困难,所有行动都充满危险。一次,陈中北和战友押运军粮船只从南安沿晋江顺流而下抵达泉州,在停泊休息期间,海水突然猛涨涌入晋江,陈中北所在的那艘运输船受挤压倾覆沉没。危急之际,机灵的二哥将妹妹一把推到安全地带,避免她遭溺水之灾,接着潜水至沉船处,打捞出她的小手枪。1949年底,陈中北和其他两名学生出身的干部奉命到县城参加培训班。这个消息被土匪刺探得知,布置人马到他们必经之路拦截,准备将他们就地活埋,只因他们行程有所调整才免遭劫难。在她受训期间,她的工作单位——南安县六区公所和前来增援的五区公所领导干部,都遭到土匪有计划有预谋的伏击,一批干部英勇牺牲。陈中北带领解放军大部队回来清剿,一路上过于紧张、劳累,又受风寒,没彻底痊愈的疟疾又复发,在地下党组织成员的精心护理下,她才转危为安。

上大学喜获新生

1951年7月,陈中北不顾母亲反对,跟随高中同学陈重福等一行人,从家乡步行到福州参加大学招生考试,她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录取。当年哈工大在闽招生20余人,陈中北是唯一的女生。9月9日,陈中北和众多新生抵达目的地哈尔滨。当大家得知她缺少御寒衣物时,纷纷伸出友爱之手,有的送棉被,有的送棉垫。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她深深地意识到:这才是她走上新生的温暖之家!

上大学报效祖国,是陈中北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她生活道路的转折点。从此她的生活、她的事业都揭开了新的篇章。

在哈工大学习期间,她成绩优异,曾被选为班长。6年后大学毕业,刚好“反右”运动开始。但学校领导还是非常器重她,把她留在学校教书。

“大跃进”期间,学校搞“猛攻尖端”。陈中北一天24小时带着学生干,没有办法正常睡觉、吃饭,又饿又累,最后得了肺结核。1959年1月,她住进了疗养院。到了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她除了患肺结核,又得了哮喘病。生性倔强的她仍咬牙坚持。 1963年,陈中北在哈工大的元老、教务长李家宝先生的关心、支持下,由哈尔滨转到北京,进入北京机械学院任教。换了工作环境,她的健康状况也大为改善。她体会到,一个华侨回到祖国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是受到的关心照顾也无所不在。

文化大革命前夕,陈中北在北京机械学院带最后一届毕业生(1965届)。当年北京将全市各高校的优秀毕业设计集中起来办了一个展览会,陈中北指导的这一届毕业设计,是北京机械学院唯一的参展项目。

陈中北(中)在欧洲考察

在山西大展拳脚

陈中北为了与家人团聚,1976年2月从北京调回山西省科技局情报研究所工作。

从事科技情报工作又苦又累,陈中北却觉得特别有趣。她没日没夜地工作,出差时就把孩子寄放在别人家里。她常说:“被‘文革’耽误的东西太多了,一定要争分夺秒,加倍努力,把‘文革’的损失给夺回来!”到情报研究所以后,原来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用不上了,她就根据山西的实际情况及需要,主动钻研能源,凡是跟能源沾边的东西她都感兴趣。天天坐在资料室里,搜集各个国家关于能源行业的资料。她说:“只要是国家需要,事业需要,我拼死拼活也要去钻研!”刚到单位不久,领导派她参加工作队,到武乡县下乡。她觉得去农村下乡,可以增进对山西的了解。于是积极响应,果然了解到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思想受到很大触动。

有一次,领导派她参加全国电力工作会议,并说“你要在大会上给我们争脸。”她二话没说立即着手准备。她没见过火电站,不了解火力发电,于是就去火电厂参观调研;同时搜集整理了很多相关材料,加班加点,中午也不休息。结果参会非常成功,递交的材料很有分量,发言很受欢迎。会议结束以后,领导让她带头给情报所的人举办讲座,讲如何把情报工作搞上去。她给全所举行了一次电力工业的科普讲座。从此大家都说:“陈中北,行!”

还有一次,陈中北和所长参加1979年召开的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研讨会。陈中北在会上做了发言,很多北京来的专家一看就说:你这个材料很好呀!都要求与山西建立情报交流关系。这是她通过大量社会调研和情报调研的结果:为了搞能源,她走遍了山西70多个县。每得到一个信息,就要到当地去了解生产情况,并且与国外、省外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后来,有关能源的会议领导都让陈中北参加。“国务院能源规划办”准备在1987年制订一个能源基地的发展战略,召开重要会议进行研究。陈中北应邀参加,并上交了论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能源基地建设的论证会在中南海召开。山西省政府派出11人的代表团参会,由时任副省长阎武宏担任团长,陈中北是成员之一。

1983年陈中北荣获“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此后,她曾兼任“中国能源基地研究会”理事,“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陈中北夫妇与归侨朋友

1982年5月,“欧共体”召开“国家能源计划和管理国际研讨会”。我国派国家计委、煤炭部、电力部、国家科委能源研究会和山西煤炭能源基地共5人组成代表团参会。经省科委领导批准,陈中北代表山西煤炭能源基地赴会。研讨会之后,参会人员又参观了5个国家的能源设施。在意大利,他们参观了北部的都灵、米兰、比萨等。在比萨参观一个地热发电站;在都灵参观了沼气发电,是个饲养场,也很现代化;后来到西西里岛参观太阳能发电站,这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太阳能发电站。然后到法国巴黎,参观电力电网现代化等。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部世界,这对陈中北日后的工作拓宽了视野。 1987年,陈中北到了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直到1991年退休。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她连续接了几个有关省内及黄河流域能源发展战略的大课题,带动年轻人进行深入实际的调研工作。

在工作和科研的实践中,陈中北发表了许多调研报告和论文。其中,1983年至1986年,有15篇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技情报二、三等奖,另有一篇获省科协论文奖。自1988年至1996年,陈中北结合国家建设急需,对省内70余个县市及省外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煤炭能源及其加工转化的状况进行调研,发表各类作品94万字。其中有21篇获国家科委、国务院能源规划办、山西省政府、省科协的优秀论文奖、情报成果奖、科技进步奖。

陈中北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遭受了不少坎坷,她说:“能为祖国效劳,我很欣慰,也为此感到幸福。现在感到遗憾的是我老了,很多事情我不能再做了。”

2006年秋天,75岁的陈中北完成了一件酝酿多时的事情:将自己在改革开放初期发表的论文选编出书——《地方经济振兴的科学发展方向探索》。

猜你喜欢
能源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能源问题
绿色清洁能源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2017年2月商品及能源市场数据
丰富的能源
2016年7月商品及能源市场数据
2016年2月商品及能源市场数据
脚底下的能源——地热
能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