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晓燕
对于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许多教师喜欢把注意力放在课外,课前查找大量图片或视频材料,课后让学生搜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这样的安排无疑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开发和利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若能把那些非预设性的动态生成资源灵活、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将可能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目标。对如何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笔者以案例解读的方式,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质疑问难时生成的资源
“学贵有疑”,疑问是生成的“启发剂”。在教学《爬天都峰》时,有一位学生提到,这篇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一改,“爬”字太土了,能不能改成《登天都峰》?这个问题在教案中并没有预设,笔者略一思忖后对这位学生说:“你说得有道理,用“登天都峰”作题目也可以,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用‘爬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这一问题激发出来。经过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依据,说明了因为山又高又陡,要上山十分困难,需要手脚并用,所以“爬”比“登”好;有的同学直接找到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描写“我”爬山的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作为依据,说明课题中用“爬”比“登”更准确;还有的同学说,课文中登山的“我”是个孩子,还有一位老爷爷,这一老一小登山很不容易,就只好爬了……通过探究,学生发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不是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新的思维,这些想法往往有别于教师的课前预设,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舍得改变自己的预设,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此案例中学生们提出质疑,然后通过自读自悟、相互交流,在群体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由此可见,在生生、师生、生本之间交流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被合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会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二、学习错误处生成的资源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认识等方面的欠缺,时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往往不是老师可以全部预测到的,它需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真实展开之后才会逐渐暴露。在教学《花的勇气》一课时,学生朗读“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勇气”这句时,多次把“怦然一震”读成了“怦然一动”,笔者发现问题后,并未立即纠正学生错误,而是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比较“怦然一动”和“怦然一震”两个词的意思和区别,讨论在文中到底用哪个词更合适。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研读后发现,文中的的小花看似弱小,但它们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气魄,不仅仅让作者为之一动,更令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从小花的身上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通过这一对比,学生的错误从根源上得到了纠正,对文章的主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节外生枝时生成的资源
课堂是一个充满无数不确定因素的动态环境,很容易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些节外生枝总会在不经意间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来体会小男孩捡鱼扔鱼的过程。学生们离开座位高兴地做着捡鱼、扔鱼的动作。没一会儿,大部分学生开始喊累。教师看着这些喊累的学生,正想进入下一步预设好的教学环节,突然一个男孩手舞足蹈地喊道:“我很开心,一点都不累。”教室里顿时一片欢呼。老师镇定地走到男孩身边鼓励道:“你说到课文中小男孩的心坎里去了。”并对全班同学说道:“课文中的小男孩要捡那么多条鱼,到底累不累?但他又为什么开心呢?我们再读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有的说:“我刚刚就捡了一会儿,都觉得很累,浅水洼里有成千上万条小鱼,小男孩要捡起这么多的鱼,当然很累。”有的说:“我也觉得小男孩很累,但是他救了那么多小鱼,他会觉得很开心。”这时,先前说不累的男孩也举手说:“其实,我和那个男孩一样,因为能帮助小鱼,所以不觉得累。”
案例中的男孩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可能是出于顽皮想引起他人注意,也可能是内心感受的自然表露,像这样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实际上也是学生因生命智慧的绽放而生成的鲜活资源。面对这些资源,教师应当做及时的设计变更,或作出新的设计,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使课堂绽放出异彩。
语文课堂教学中,蕴藏着许多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用心去体验、发现、把握课堂教学中传递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因势利导,使随机动态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