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
【摘 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最常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它是时代发展、历史进步下的产物,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着很多关于民族及宗教的文化知识及民俗等,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形式。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及民间文化的发展,东北秧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欢迎,怎样将秧歌与现在的社会文化相结合进行发展,是东北秧歌目前遇到的最重要问题。
【关键词】东北秧歌;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64-02
东北秧歌主要流转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其主要特点是以比较火爆的舞蹈以及逗趣的表情和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表达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民族意识的尊重。东北秧歌将各种情怀融入表演的动作中,采用比较夸张、独特的风格将黑土地上的民族风情及人情文化展现了出来,集幽默诙谐、泼辣文静于一身,体现出了东北人的热情淳朴以及刚毅的性格特点。
一、东北秧歌的起源与表演形式
(一)东北秧歌起源。关于东北秧歌的起源比较成熟的观点有两个:1.在东北的插秧时节,农民们在劳作时经常会一边劳作一边唱着小曲,渐渐地,就演变成了有歌曲有舞蹈的形式,人们将这种表演形式称之为秧歌;2.依据对出土文物的考察研究发现,东北秧歌经历的时间已长达上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据陕北地区记载,人们在进行二十四星宿的祭祀中经常会采用舞蹈的形式,很多学者认为秧歌的起源主要是祭祀时的舞蹈。
(二)东北秧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在表演时经常会被分为很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地秧歌、高跷秧歌、寸跷秧歌。这三种秧歌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表演起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地秧歌是东北秧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学习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典型姿势以十字步为主,前踢脚、后踢步,走起路来一定是十字步,再加上腰与臂的有力结合,共同形成了地秧歌的表现形式。
寸跷秧歌在东北秧歌中又称为“低跷”,主要是因为其在表演时会在脚下绑上大约五寸高的木板制的小脚,通常称之为“寸跷”,还有很多地方叫做“踩寸子”,这种秧歌的表演形式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在很多地方经常会见到。
高跷秧歌是东北秧歌中具有一点点难度的表演,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会在脚上绑比较长的木跷,高跷秧歌也是因此而得名。因为表演者在表演时站的会比一般人高很多,所以高跷秧歌的表演流动性比较大,且在舞台上不受人约束,所以很多秧歌爱好者都比较喜欢这种形式。在高跷秧歌中,高跷的长度不固定,比较长的高跷一般会达到2米左右,掌握起来可能会花费一些功夫。
二、东北秧歌的审美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韵律、节奏。东北秧歌在表演时具有比较明显的节奏感,其表现的节奏及内容可以充分反映出东北人的火辣以及热情的性情。表演中,动作既浮夸又俏丽,并且能将东北人眼中的“浪”表现得比较稳,并且稳中有浪,能够刚柔并进。秧歌的韵律主要表现在步伐方面,就算是比较单一的踢步也能表现出多种变化形式,并且出脚时比较用力且速度较快,收脚时步伐非常稳,这种一快一慢的表现形式,加上身体的扭动就逐渐表现出了东北秧歌的既稳又浪。东北秧歌的扭法也非常的丰富,比如单臂花、双臂花或是交替花等,其中完成动作的主要体现就是手巾的使用,将手巾摆动起来,并与步伐紧密结合,就形成了东北秧歌中最基本的表现。在东北秧歌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手巾花、踢步以及打鼓,东北秧歌中打鼓及各种动作节奏都是跟随着鼓声来完成的。
(二)东北秧歌的表演技巧。东北秧歌在表演上主要需要掌握的技巧有五点:“媚、逗、浪、良、俏”。在表演风格及技巧上既要有比较活泼的形态以及火爆的表演形式,还要有幽默及沉稳的特点,扭动的技巧既要浪又要翘,并且是稳中有浪,表演时最忌讳的就是扭扭捏捏、瘫软无力。东北人的性格比较豪爽,所以秧歌表演也是如此。扭秧歌时要全身似火,安静时静若处子,站似一棵松,跑的时候也要身轻如燕,这才是学习东北秧歌时应掌握的技巧。在音乐旋律中,东北秧歌非常注重节奏,各种手巾花的摆动以及身体灵活的扭动,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展现出很好的状态。东北秧歌中的五个特点,其中“媚”指的是表演要俊美,要灵活幽默俏皮;“逗”指的是热情,这也是东北人为人处世的特点;“浪”指的是在扭秧歌时身体一定要灵活,东北秧歌表演的主要原则或技巧就是“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
(三)东北秧歌的服饰、道具。东北秧歌作为东北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会在逢年过节期间进行表演,其中,服饰与道具是其民族风情最重要的体现。东北秧歌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抒发,更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的盛行为东北的文化增添了非常强烈的地域风格以及民族风格,其中的服饰还为秧歌的表演营造了强烈的艺术范围以及情景设置。东北秧歌的服饰与平时人们所见的服饰不同,它的设计更加鲜明,颜色更加靓丽,并且会有很多的配饰,有超强的艺术展现。秧歌表演中,人们穿着鲜亮,并且载歌载舞,尽力地摆动服饰使之发出铃铛撞击的声音,这些都为秧歌的表现增添了浓烈的节日气氛。
在秧歌的表演中,秧歌的服饰从整体看主要特点就是颜色鲜明。除了队伍中的文生带头巾、披斗篷拿折扇之外,其他的表演者服饰都比较整齐并且搭配统一。女士的上装主要是镶着彩边的夹袄,下衣主要是褶裙,一般长度都是到脚踝附近。比较明显的是女士头上的装饰,大多是镶着珠子或边花的凤冠,这在秧歌表演中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在女士衣服的肩部还会配上精美的项链或漂亮的手卷披肩,使服饰更加光鲜亮丽,在人群中也非常的明显。男装相对于女装来讲比较简单,大多是一些镶边的夹袄以及镶边的裤装,还有很多是佩戴着坎肩,并且经常会系紧裤边,这样在表演时比较方便。男士的头上主要是比较鲜艳的帽子,毡帽类型。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秧歌,它的服饰大都是差不多的,秧歌演员身上的图案很多都是绣着吉祥的龙凤或是美丽的花朵等,演员们经常会浓妆艳抹,这样才能增添秧歌的喜庆之气以及节日中的欢乐气氛。
道具方面比较常用的就是表演者腰间的绸带以及手中的折扇,还有花边的手绢。彩绸以红色为主,或是鲜艳的绿色,将彩绸系在表演者的腰上,一头偏向于腰的两侧,这样不仅美观并且利于表演者使用,有利于凸显表演者的舞姿,以及身体的灵活与飘逸。还有很多表演者将彩绸拿在手中直接当道具使用,彩绸随着表演者的扭动不断飞舞,非常美丽。扇子与手绢是秧歌中最常见的道具,也是扭秧歌必备的物品,很多时候都是左手执手绢右手执扇这种表演形式,这也是秧歌中最基本的表演形式。当然,扇子的颜色也分很多种,其中以黄色、红色居多。
三、东北秧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北秧歌是东北民族文化的体现,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以及岁月的冲刷产生的民族文艺,是黑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寄托,更是黑土地上的艺术瑰宝。对秧歌的传承及发展是必然趋势,政府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以及对秧歌的重视,要经常组织一些秧歌表演,让人们熟知东北秧歌。还需要结合现代艺术发展的形势,对东北秧歌进行及时的创新及改善,积极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表现方式,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提升。
总之,民族文化是我国最重要的艺术瑰宝,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进行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建华,敖祖辉.东北秧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运动,2011,(05):148-149.
[2]董宇,赵培禹,石晶,孙毅红,李尚滨.黑龙江省东北秧歌健身群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2):136-139.
[3]孟楠.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J].大舞台,2011,(05):160-161.
作者简介:
曾 涛,女,汉族,贵州贵阳人,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