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张影芳 陆潇
“以前的学校又旧又破,办学条件落后。学区制管理改革后,我们投入700多万元建成了新教学楼,里面有标准的实验、美术等功能室,还美化了校园,学校变得很漂亮。”万秀区第二实验学区副学区长、富民分校校长姚芳说。
万秀区工厂学区五坊分校副校长许丽杏则有另一番感受:“仅仅两年时间,散沙似的老师团结起来了,充满干劲;胆小害羞的学生也变得自信开朗了,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变化,源于万秀区推进的学区制管理改革。2014年7月,万秀区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的考核评审,成为我区9个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之一;同年8月,万秀区正式启动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万秀区教育发展格局为之一新,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捆绑”发展,形成集合优势
“学区内学校进行捆绑发展,让农村学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说起学区制管理改革,万秀区工厂学区夏郢镇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麦金新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有条件的家庭都把子女送到市区学校就读,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一年少于一年。学区制管理改革后,农村学校与市区学校捆绑、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捆绑,好学校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理念,优质师资和成功经验,不断向村校、弱校输送,大大提高了村校、弱校的办学水平。
“现在,学校变漂亮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我们就放心让小孩回来读了,而且爷爷奶奶在家里也方便照顾。”夏郢镇中心小学家长罗柱雄说。
市区学校“校园窄、班额大、择校热”,农村学校“布点多、装备缺、质量弱”;校际间、城乡间的教师素质、管理水平、装备配置、教育质量等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一系列问题长期制约着万秀区教育的发展。学区制管理改革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形成“一校拥有,众校获益”的集合优势。具体来说,万秀区以地理位置相近、利于教育资源整合为原则,采用“1+X+Y”模式把辖区内46所中小学划分为7个学区。1是指1所较优质学校,即龙头校;X是指1至3所市区学校,与龙头校实行紧密型、一体化管理;Y是指3至5所农村学校,与龙头校、市区学校以“互动帮扶”的方式,加强交流、学习。
“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和优秀师资等得以更合理地分配,村校、弱校与优质校间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使区域教育向合理化、规范化、系统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万秀区教育局局长钟毅平如是说。
随着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推开,一些管理问题摆在了万秀区面前:分校在学区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各校之间应该如何规范管理?各校的资源应该如何合理分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万秀区教育局制定出台了《万秀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考核细则》《万秀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学区长工作考核细则》《万秀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细则》等文件,从组织机构、保障措施、交流共享、教育质量、评价激励5方面整体部署学区的管理工作。
万秀区实行学区长负责、学区长会议和视导员督导3项工作机制。每学区公开竞聘1名学区长和若干名副学区长,主要负责学区内人事、编制以及教师交流、资源分配等工作;学区长会议是学区最高的决策机构,主要是定期召开学区长会议,商议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组织、协调和督促学区内的各项工作,做好上传下达;每学区设视导员1名,由教育局领导或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对学区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
教育局与学区捆绑、学区与分校捆绑、分校与分校捆绑,形成了一张“金字塔型”学区管理网,不仅保障了学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还有利于教育综合改革。2015年秋季学期,万秀区首次采用“学区制”形式进行招生。首先由教育局组织各学区对适龄儿童人数进行摸底,按“相对就近”原则分配,并向社会公布;然后进行电脑分班,任课教师抽签决定任教班级。这一新举措有效缓解了“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
“以前,大家都想尽办法地把小孩送到好学校。现在不一样了,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我们就选择了离家近的中山学区大东分校,既方便接送又放心。”万秀区中山学区大东分校学生曾庆朗的妈妈告诉记者。采访中,多位家长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心声。
联动研训,优化师资结构
5月5日上午,万秀区第二实验学区举办了一次学区集体大教研活动。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做手工纸花好不好?学会后,可以在母亲节或教师节的时候,亲手做几朵送给妈妈、老师哦。”话音刚落,授课教师便做起了示范,不一会儿,一朵鲜红的纸花就做好了。学生们也纷纷动起手来,制作了许多形状各异的纸花,有的形如月饼,有的状似圆锥,有的大如海碗,有的又小如拇指……“学区制管理改革后,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所有校长、老师集中在一起,听课评课,分享经验,智慧的火花就这样碰撞出来了。”授课教师黎江樱说。
事实上,这不只是一次学区教研活动,还是万秀区“‘同行学区长研训动车组”项目的启动仪式,该项目旨在构建“学区长→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的层级培训体系,以学区长为“火车头”带动各层级教师加速前行,形成“动车效应”。据介绍,“动车组”的培训是以学区工作核心问题为对象,采取“流动工作室”的形式,开展“展示—点评—建议—研究”行动研究,充分发挥学区间“自主+互助”的集合效应,解决学区教研缺乏系统性、实效性的问题。从5月到6月,短短一个月时间,该城区就组织了3次这样的活动,参与人数达200多人次。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将是一句空话。这两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还不断创新方式和思路,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需求、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钟毅平局长说。除了打造教师“动车组”,万秀区还深入实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构建教师多元互动平台。
“交流出去,见识和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视野才会越来越开阔。”万秀区民主学区民主分校体育教师甘永鹏感慨道。2015年10月,他交流到本学区的城东镇思扶分校,那时整个城东镇没有一个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常常流于形式。甘永鹏的到来犹如给城东镇的体育教学打了一针“兴奋剂”。在他的带领下,该镇体育学科的集体研训、示范课、观摩课、赛课等教研活动逐渐开展了起来。他不仅带出了一批优秀“徒弟”,更激活了当地师生对体育的热情。
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后,万秀区组织校长、教师开展了蹲点、轮岗、挂点、送教等形式的交流活动,其中仅2015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人数就累计达1 117人次,占全城区教师总数的82%。该城区还建立了35个QQ群、微信群,成立了24个“集备组”“质监组”,不断拓宽教师、学校、学区间的沟通交流面。
广泛而深入的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对农村教师成长的帮助是巨大的,万秀区工厂学区夏郢镇里秀分校教师麦莹说:“这次到工厂分校挂职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灵活有效的管理模式,让我耳目一新;他们生动活泼的课堂,让我豁然开朗。”
此外,万秀区教育局还推行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实施“火车头”锻造计划,坚持校长“一年两训”、副校长“一月一训”;实施“精英培训”计划,与广西教育学院培训团队合作开展“万秀名师培养工程”项目;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坊、城乡资源共享名师工作坊共11个,并从各校抽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特约教研员”队伍,负责协助各学区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培训、进行教学评价……据统计,2014年参训人数累计达12 082人次,2015年参训人数累计达9 515人次。
“过去,我们学校办学特色一直定不下来,整个工作都没什么思路,大家像无头苍蝇一样。经过这两年的培训和交流,我校老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特色文化越来越成体系了。”五坊分校许丽杏副校长高兴地说。
特色发展,激发学校活力
学区统一管理之后,学校的特性如何体现?会不会造成新的“千校一面”的局面?该如何在求同中存异?刚开始时,万秀区的不少校长都有这样的疑惑。但很快,万秀区用实际行动消除了校长们的疑虑。
这个实际行动,就是启动特色办学(SDP)项目。据万秀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影芳介绍,所谓SDP项目就是通过“一校一项目”实现“一校一品”的目标,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一批品牌学校,推动城区教育的品牌化、均衡化。在具体工作中,万秀区按“统筹规划,典型示范,分批推进,常态目标”的思路,通过“先建龙头—引领城乡—覆盖全体”三步,打造“同生共长”的学区文化和“特色辉映”的学校文化。目前,万秀区以振兴小学、工厂路小学、第一实验小学等7所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为项目学校,启动了“一学区(镇)一特色”的建设,并在龙头校的辐射引领下,各分校自主研究、挖掘自身特色,形成特色发展思路。
“学区层面,我们确定了‘七彩学园,出彩童年的学区精神。各分校根据学情、生情等实际,敲定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各项工作既有统一又有区分,既突出了各分校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又规范了学区的管理。”万秀区第二实验学区学区长黄卉告诉记者。目前,该学区有7所分校,每所分校都确定了不同的特色文化,如第二实验分校的“书香蝶韵”文化、富民分校的“养正”文化、文化分校的“中正和谐”文化、高旺分校的“球·乐”文化等,这共同构成了“七彩学园”学区文化。此外,该学区还研发了《明礼》学区课程,各分校统一教学步调、统一评价标准,在学区范围内形成了学礼仪、讲文明的风气。
如同第二实验学区一样,万秀区的其他学区也都逐渐走上了特色发展的道路。如工厂学区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领,确定了工厂分校“赏识教育”、文澜分校“生活教育”和五坊分校“五和文化”的特色理念,并成为我区第一个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区;民主学区则以“圣心教育”为学区特色,带动所辖的城东镇5所分校开展学生体验、家庭教育等特色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同生共长的学区文化和‘特色辉映的学校文化,以文化之力推动改革的持续开展。同时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不断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加大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合力,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钟毅平局长信心满满地说。
(责编 莫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