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金牌观

2016-10-17 23:09综文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银牌李宁奖牌

综文

8月22日,为期16天的里约奥运会圆满结束。中国体育代表团获26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三,排在美国与英国之后,这也是中国16年来首次跌出奖牌榜前两名。虽然中国金牌数比往届减少,但国内观众却比之前大度宽容:许多观众并没有指责、批评参赛运动员,而是由“崇拜金牌”到渐趋理性看待金牌。如今,人们更加享受奥运所带来的乐趣,更加愿意感受体育所体现的精神。

奥运金牌情结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处于新中国建设的初期阶段,竞技体育基础弱、设施差。在社会物资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我国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体育发展形势,为迅速提高我国体育的竞技水平,便在体育业采取了“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下文称“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国家相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努力提高我国经济体育的发展水平。

“举国体制”的模式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可喜的成绩: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用了25年时间,完成了从体育“第三世界”跻身奥运大国的行列。“举国体制”改变了我国体育弱国的形象,奥运金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到今天稳居金牌榜前三的大国地位,极大振奋了国民的民族热情。在金牌面前,普通民众乃至政府高层强调的是金牌之外的“附加符号”:代表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代表国家展现出的综合实力;代表中国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和形象。

但是,金牌欲望难免催生扭曲的体育价值观——运动员得了银牌、铜牌大家就不高兴了,若未获奖牌,大家更是群情激愤。想当年,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银牌后接受记者的采访,脱口而出的竟是“对不起国家”。未获奖牌的运动员,受到的指责更是委屈难述: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被寄予夺冠厚望的“体操王子”李宁在比赛中发挥失常,在吊环比赛中脚挂在了吊环中,在跳马比赛中,落地时直接重重地坐在地上……没有获得冠军的李宁,成为了“国家罪人”。回国后的他,收到了无数观众寄来的责骂信件,甚至还收到了刀片。2000年中央电视台体育人物纪录片《百年传奇》中《洛杉矶奥运冠军—李宁》一片中,记录了李宁结束了汉城奥运会回国后的一个细节:“回到北京后的李宁,因为害怕别人的责骂,甚至连银行都不敢去。”

对“金牌至上”的追求,弱化了社会与民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金牌至上”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几乎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大赛中拿金牌上,而忽视了全民体育的提升;体育管理部门认同的金牌观又掩盖了这种政绩观的不足和短视……如此恶性循环,不断损害着中国全民体育的基础。

理性看待金牌

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比赛第一天的多个优势夺金项目上意外失利,没有斩获“首金”。该情况若出现在前几届奥运会,难免会影响士气,可这次国内观众似乎并不在意首金的“迟到”。从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的情绪是平静与克制的,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内观众开始成熟起来。

人民日报8月8日发表了题为《金牌诚可贵,银牌价亦高》的评论;新华网8月9日发表了题为《傅园慧获铜牌 游泳界段子手使出“洪荒之力”》的报道……这些都在证明,国力的强盛、体育成绩的积累和年轻一代网民的成长,让本届奥运会的舆情为之改变,充满了温暖的正能量。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用“勇夺亚军”“斩获银牌”“喜获铜牌”等词汇来报道比赛;而国内的观众,不约而同的为收获银牌的杜丽、摘取铜牌的易思玲鼓掌;包容宁泽涛的失利,自发在网上为其名誉辩护;欣赏傅园慧享受比赛的轻松心态和幽默采访语录;鼓励无缘100米决赛的宁泽涛在50米自由泳时再接再厉;而中国乒乓球队在赛场上的霸气表情则成为网友们制作表情包的素材源……本届奥运会,电视机与电脑屏幕前的观众有了更为平稳的心态,他们看重奖牌,但更看重奖牌背后的体育精神与竞技乐趣。不知不觉间,观众们“放松心态,享受比赛”的观念悄然形成,也对挑战自我、自强不息的奥运精神有了更深认识。

广州体育学院的陈琦教授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人对金牌的精神需求开始下降,根本原因是中国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改革,走向国富民强,民族自信心增强;一些项目的奖牌几乎被中国人垄断,让人觉得少了些许超越的刺激;金牌多而国民基础体育弱的反差成为社会不满情绪宣泄的理想靶子。”金牌在当下固然还有激励人心的作用,但目前中国并不再迫切需要用它来证实自己的力量,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过分依赖金牌来鼓舞士气和树立民族自信心。

可以说,中国观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更为全面,运动员的闪光人格比胸前金灿灿的奖牌更吸引人的注意力。随着运动员逐渐被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民众对各类体育赛事已经喜闻乐见,逐渐超越了金牌之争。国内观众在往届比赛中对李宁、刘翔的责难,与本届里约奥运会对傅园慧、宁泽涛、何雯娜等并未摘得金牌的运动员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国人意识的进步。

享受体育赛事

奥运会是世界大家庭中各个成员用运动来交流文化、切磋技能、展示国力的大好机会,其目的主要是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增进各国运动员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体育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更以其强烈的拼搏精神催人奋进。参加竞技体育运动,自然要分出胜负。胜负的决出,除了实力较量,还有天时地利人和与心理素质等因素起作用。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为失败者鼓掌的坦然,不仅是网络舆论场逐渐成熟的表现,更是国人自信的表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第3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所指出的那样:“在奥运会这样高水平的竞争场合,争第一、拿金牌奖牌很不容易,拿到金牌奖牌的,值得尊敬和表扬。同时,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金牌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

国人为所有参赛队员鼓掌加油的坦然心态,向世界展示了大国民众应有的姿态与心胸,这远比金牌本身更有价值。运动场上的中国运动健儿积极拼搏,场下的观众为选手们热情鼓掌,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用包容和自信帮助运动员卸载压力,唤醒“满血”的竞技状态。场上场下,人们沉醉于比赛的力与美,享受参与的激情与乐趣。

希望,在往后的各种体育赛事中,媒体的拍摄镜头不应仅仅给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凡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运动员,同样应得到尊重,同样应得到在屏幕上亮相的机会;另外,媒体应该使用理性、平和的报道文字,多一些“斩获银牌”“喜获铜牌”,少一些“痛失金牌”“无缘金牌”之类的字眼,注重报道情感的引导。

学校与家庭,应引导孩子快乐地欣赏体育赛事,惬意地享受校内外的体育活动,理性看待得失与输赢。金牌诚可贵,银牌价亦高。为国去拼搏,无牌也英豪!老师应告诉孩子,在无国界的体育赛事中,在学会欣赏运动员精彩表现的同时,要学会睁眼看世界,汲取世界文明的正能量。父母在看奥运比赛的时候,也要告诉身边的孩子,奥运之美,远不止这块看得见的金牌。体育如此,学业如此,人生亦然。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银牌李宁奖牌
奖牌
手工奖牌
首枚奖牌!
回望祖山图
冬奥颁奖仪式
Progress in quantum well and quantum cascade infrared photodetectors in SITP∗
平昌冬奥会沈阳体育学院运动员为中国代表团勇夺两枚银牌
一枚特殊的奖牌
跌宕起伏“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