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
假期有机会来到宝岛台湾,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台湾的国学教育,感慨颇多。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曾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冷遇,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甚至引发了国学热。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中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比如台湾国学教育坚持与时俱进,让国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另外,台湾在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渗入灵魂的国学教育
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带有浓郁的应试色彩,从一定意义上说,台湾学生学习国学,也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应付升学考试。与此同时,国学教育还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风尚的使命。
在国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台湾地区将国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放在了首要位置。
台湾高中语文教材《高中国文》可供高中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教材中有83篇范文,其中文言文60篇,占比高达72.3%,后来这个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保留了45%—65%的比例,并且这个数字不包括古诗词文章在内。《高中国文》中选录的文言文有的和内地相同,如《师说》《六国论》《陈情表》《烛之武退秦师》;有的文章内地没有选录,如欧阳修的《纵囚记》,曾巩的《墨池记》,顾炎武的《廉耻》等。台湾高中国文有两套教材,分别是《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要》,这两套教材的选文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四书》和《四库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可见,台湾对文言文的教学非常重视,且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选录的文言文题材来看,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风尚的文章居多,其次是有关政治和个人修身养性的文章。台湾的国学教育提倡成就自己,旨在让学生“修炼有成”,自主自立,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找到生命的价值。这对学生的德行产生了一定的濡化功能。据台湾同行介绍,他们的国学教育不只是停留在说文解字上,更多的是以文字为载体,诠释隐藏于其中的有价值的思想文化理念,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国学教材《论语》为例,教材是这样编制的:先设“论道德”,再设“论刚毅”,最后设置“问题与讨论”环节。在“问题与讨论”环节设置的问题是:(1)虽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向执行中遇到了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2)试举出三位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品格的历史人物。这样的国学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刚毅”的品格。
《鸿门宴》一文有对虚心纳谏和巧妙进谏的借鉴,也有对刘邦集团精诚合作的取胜之道的总结;《赤壁赋》一文有对苏轼乐天知命、豁达乐观的人格的吸纳;《陈情表》一文有对孝道的传承和发扬……这些题材的国学文章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教师在教学时善于“去粗取精”,有所舍弃,越过“说文解字”式的讲解,触及文章的思想和灵魂,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使学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成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其实,内地与台湾的国学教育都承载着升学应试的任务,但就内地而言,国学教育虽然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但由于应试功能较为突出,导致国学教育成为了陪衬。
“全景”展示的国学教育
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的特点是“全景式展示”,即整体呈现。例如,台北市中山女子高级中学在国学教育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该校高一年级学生在上、下两个学期分别选修《论语》《孟子》,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选取《论语》《孟子》里的一篇或几篇文章进行讲解,也没有对《论语》《孟子》进行删减,而是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另外,台湾国学教育有着完整的教学计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并要求学生掌握国学发展的历史。相比之下,内地在国学教育方面,很多时候都是挑选国学经典里的一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有时甚至只要求学生阅读某一篇文章里的其中一个段落,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断章取义,对文章一知半解,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可见,国学教育必须改变“片段化”的教学方式。
在内地,有的语文教师关注的是国学教育的应试性和工具性,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词句内涵的理解上,重视讲解语法,缺少全局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地了解国学内涵。与内地“说文解字”式的教学不同,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更注重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把握国学内涵,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教学时,教师不会对国学经典进行“切割”,也不会要求学生背诵单个的字或词,更不会进行“架空式”的语法分析,而是带领学生走进国学文本,穿越时空与先哲进行对话,使学生真正悟其要义,得其精髓。例如,台湾一位青年教师开设《论语》课程,教学时他抛弃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等教学环节,而是高屋建瓴,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做了精辟的分析和阐述。虽然内地的国学教育也会在文学常识这个板块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介绍,如作者的生卒、籍贯、主要成就、代表作品等,但言简“意”不“赅”,无法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产生完整的印象。
记得一位台湾教师在讲授一篇古文时,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对作者进行介绍,材料之翔实,素材之丰富,可见他在课前做足了功课,而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和趣事的补充也令人钦佩。为了让学生对整部著作有完整的认识,该教师在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后,并不急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而是带领学生翻阅著作的目录,这样一来,学生对整部国学著作的目录、章节、内容也有了整体的印象。
不拘一格的国学教育
在台湾,教师拥有较多的专业自主权,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基本框架一致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处理教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展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个性化地处理国学教材。因此,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在教材编写、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更具个性。
例如,《醉翁亭记》一文可以归纳整理出字词、语法、修辞、写法等教学内容,也可以侧重阐释文中蕴含的乐享自然、乐享人生、与人同乐等思想,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一位教师在教学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时,别出心裁地引入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的同名画作,这样学生不仅对诗歌有了直观的认知,而且对宫廷画也有所了解,既开阔了视野,又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有的教师在教学《赤壁赋》一文时,介绍苏轼的生平和逸闻趣事时旁征博引,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苏轼的人品和品格,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总之,在国学教育方面,台湾教师不再满足于“教书匠”的角色,而是力图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创造者,他们乐于互动,勇于尝试和创新,使国学教育变得令人耳目一新。台湾教师在教学中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对国学精髓的理解和运用更加广泛而深入,这些个性化的教学只有差异,没有优劣,因为每一种教学选择都值得被尊重。这与内地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同课异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某种“先进”教学模式垄断课堂教学的尝试,使教学更具个性化。
耳目一新的国学教育
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阅读文本,还鼓励学生模仿和创作,使“古为今用”变成现实。例如,学习了国学原著之后,教师会精选美文供学生鉴赏,引导学生体会古典文学之美,然后确定写作主题,鼓励学生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组织学生写作的方法是,先延伸语句,然后穿插白话文增加故事情节,再辅以合理想象。显然,这种学习方式和创作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提高写作能力。
另外,台湾地区的古诗词教学也颇具特色,教师通常采取“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赏析、创作、传唱。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教学步骤,如“赏析”这个教学环节就包括出声诵读、解读意象、活动设计和成果报告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诗歌描绘的景象中。写作教学是台湾国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方面,教师们也狠下了一番功夫,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通过写部落格的方式,鼓励学生写作。班级部落格是师生写作互动的平台,下图基本上概括了师生写作活动的流程。
这种教学方法类似于学生学习社团,但又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学生写部落格能够激发学习动机,达到额外的学习效果,而通过分组反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在台湾,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创设国学教育情境,比如许多学校建立了国学教学网,包含国学素材、国学学习心得、国学研究成果等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国学教学网上了解最新的国学教育资讯,并依据这些资讯制订学习计划。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