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君,林翠生,蔡晨沁
(1.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福建福州350003;2.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系,福建宁德352100;3.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基于迪尔凯姆情感团结理论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研究
——以福建永定洪坑土楼群为例
王雅君1,林翠生2,蔡晨沁3
(1.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福建福州350003;2.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系,福建宁德352100;3.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一直是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居民和旅游者一直被作为两个独立的主体分别进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普遍被认为是分离的或者仅仅简化为经济关系.文章基于迪尔凯姆的情感团结理论,采用定性的焦点团体访谈法,把居民与旅游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福建永定洪坑土楼群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居民对旅游者的感受、居民与旅游者的共同信念、共同行为和互动情况,探索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以及两者之间的情感团结程度,分析居民和旅游者情感团结的形成机制,为国内居民和旅游者的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居民态度;情感团结;永定洪坑土楼群
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一直都是旅游研究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旅游研究普遍认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分离的,特别是“自己和他人”这种二分法的形式(Kohn 1997)[1].在许多旅游文献中,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被消极化、对立化,并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冲突的一个因素.迪尔凯姆的情感团结理论指出人与人之间存在情感团结关系,揭示人们之间存在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具有很强的理论说服力,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家庭研究和老年学等领域,并得到了国外学者的佐证[2].研究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情感团结,对于促进旅游目的地两大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保护本土文化、消除刻板印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满意度、加强居民社区参与、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乃至推动整个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情感团结理论来自社会学,首先源于19世纪之交迪尔凯姆的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3].Ham⁃marstrom(2005)认为情感团结是人与人之间所体验到的情感结合,以感知到的亲密度和接触程度为特征[4].事实上,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迪尔凯姆的作品较少在旅游的文献中被使用.因此,旅游背景下的迪尔凯姆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居民和旅游者关系的全新方式.笔者将迪尔凯姆的情感团结理论引入旅游领域,为更好地理解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基于迪尔凯姆(1915/1995)提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行为、互动程度能预测他们之间的情感团结程度(见图1).
图1 居民与旅游者情感团结的形成机制Fig.1Formation mechanism of emotional solidarity between residents tourists
1.1情感团结形成机制
1.1.1共同的信念
由于社区居民与来到目的地游览的大多数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区域,在社会人口经济学特征、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文化区差跨度越大,这种差异也就越大.同时,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使居民与旅游者对彼此有“另类感”,造成思想观念上的较大隔阂.然而,这些差异、偏见和隔阂并不意味着居民和旅游者完全没有可能在信念上存在一致性[5].在一个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共同信念通常包含:身份认同、美学认可、文化尊重、保护观念、旅游影响、感恩意识等6个方面.
1.1.2共同的行为
居民与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共同的行为一般包括:参与节事活动、宗教祭祀活动、户外娱乐活动、餐饮和购物活动、休闲游览活动等.参与节事活动是将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宗教祭祀活动通常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成为旅游发展强劲的带动力.旅游目的地娱乐场所和设施供居民与游客共享,进行户外娱乐活动也成为居民与游客共同进行的行为.餐饮和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商店和餐馆成很多旅游目的地许多居民和游客共同惠顾的地方.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依托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共享休闲和游览的空间.
1.1.3互动
观念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指导着行为的实施.行为上的互通,能够使居民和旅游者交流思想,消除刻板印象,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和好感,培养出一种亲切感和友好意识,随着交往频率的增加,居民和旅游者情感上形成了团结.居民与旅游者的互动主要集中在经济交易、聊天、旅游解说、朝圣等过程中.
1.2情感团结构成原理
1.2.1共同的信念促成行为的自觉性和合理性
居民和旅游者对彼此的定位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景观、文化、环境、旅游影响所达成的相似的信念,有助于引导居民和旅游者相互尊重,重视当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自觉落实保护行动,对旅游发展持支持的态度,和谐共处,维持旅游目的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1.2.2共同的行为消除信念上的偏差和隔阂
居民和旅游者共同的行为使二者紧密融合在旅游目的地的生活中,在共享的活动空间进行共同的行为,促使居民和旅游者的边界逐渐模糊,陌生感、另类感和排他感逐渐消失,接触的机会增多,情感团结的共同基础增强.
1.2.3互动促进信念和行为的融合贯通
互动是情感团结形成最主要的环节.互动将居民与旅游者的共同信念和共同行为转化为可感知到的感觉,随着互动频率的增加,亲密关系逐渐形成.良性的互动建立在公平自愿、理解信任、行为相投的基础上,需要在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有序地开展.否则,互动容易演化为矛盾冲突,不仅不利于情感团结的形成,还会对居民和旅游者两大利益群体都造成伤害.
1.2.4逗留时间是形成情感团结的必要条件
旅游者的逗留时间也是情感团结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逗留时间长短影响情感团结形成的进度和强度.对于在目的地定居或是逗留时间较长的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机会多,能逐步融入社区的生活,建立社区归属感,使情感团结更容易形成,也更稳定.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永定土楼最具有典型性,旅游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永定洪坑土楼群始建于13世纪,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景区内土楼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庄严的“府第式土楼”五凤楼,经典福裕楼、宛如布达拉宫的宫殿式建筑奎聚楼、“袖珍圆楼”如升楼以及天后宫、土楼博物馆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是浓缩的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世代聚居在土楼里的闽西客家人仍然保留着古朴的中原遗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为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存在情感团结创造了契机.
本研究采用焦点团体(见表1)访谈法,2013年10月1日—10月3日在福建永定洪坑土楼群内,采用标准抽样方案,按适当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比例,选取由18岁以上的永久居民组成的3个焦点团体,Morgan(1988)建议最佳的团体规模在8~12人之间[6],因此,每个团体设定10人.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式,围绕着四个开放性问题进行:
1)你对社区内的旅游者有什么感觉?
2)你觉得你和旅游者有哪些共同的观念?
3)你觉得你们与旅游者在社区内有什么活动是共同进行的?
4)你和旅游者有什么程度的互动?
每个焦点团体访谈至少2h.由调查人员主持,将事先准备好的访谈大纲放入每个焦点团体进行充分讨论,让受访者充分阐述观点,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抄写,提取关键字用于进一步分析.
4.1居民对旅游者的感觉
4.1.1积极情绪
1)自豪感.旅游的发展将旅游目的地优秀的自然、文化遗产对外展示,扩大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使居民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一位务农的居民兴奋地谈到:“现在我的家是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我为自己是永定土楼人感觉很骄傲,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看看我们最美的家”.
土楼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很多人才回流,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为土楼的发展添砖加瓦.一位大学毕业,回乡工作的男士如此说道:“每当出门远行看到车站口的永定土楼宣传画,我感到无比自豪!”
表1 受访谈居民社会人口学特征Tab.1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viewed residents
依托土楼这个平台,充分利用旅游发展的契机,很多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一位从事导游讲解工作的大妈谈到:“每次迎来一批客人,我很迫切想把所有的土楼故事告诉客人,就好像把我家的喜事跟别人一起分享.
2)亲切感.客家人素来有着热情好客的传统.龙岩山区的客家人,由于交通的闭塞和长期的聚族而居,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对旅游者表现出一种随和与友好.一位从事茶叶生意的年轻小伙子谈到:“我做茶叶生意,天天跟很多客人泡茶聊天,我们就像朋友一样,不会去计较本地人还是旅游者”.而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家很开心地说:“我在门口晒太阳时,经常有旅游者过来跟我一起拍照,我觉得他们很亲切”.
3)感恩心.旅游的发展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贡献是显著的,随着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到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促进了就业,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许多居民对旅游者带来的福利心存感激.一位从事土特产销售的居民表示:“原本村里很穷,现在旅游者来到这里,给我们带来了收入,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另一位嫁入本村的居民认为:“政府几年前把我们的房子装修了一下,还给安装了水电,客人越来越多,外面的路越修越好,买东西很方便,外出的车辆也多了”.
4)信任感.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的基础.在旅游者和居民之中,信任意味着居民不会用另类的眼光、怀疑的态度和防备的心理看待旅游者,是二者能够形成情感团结的重要因素.一位退休在家的居民提到了“禁止上楼”的标签:“我相信,旅游者都是懂规矩的,他们一般看到了就不会上去,这点我相信他们”.在提到旅游者是否会随意拍照,随意窥看居民的生活隐私时,一位中年居民这样认为:“来这里的旅游者都很有素质,我们基本不担心这些.他们想进屋看看,也会先打招呼,这时我们也会同意”.
5)喜爱感.部分经常接触旅游者的居民对旅游者有一种喜爱感.一酒坊老板说:“客人经常跟我聊天,有的客人会留下我的联系方式,下次过来还找我,这样的客人就跟朋友一样”.一位在土楼长大的学生这样认为:“我喜欢把土楼美好的东西发上微博,很多来过土楼的旅游者跟我互粉,成了我的网友;准备来土楼的旅游者也会主动联系我,我很喜欢这些热心又健谈的旅游者”.
6)同理心.居民和旅游者交往过程中难免产生矛盾、误解与冲突,换位思考、理解、包容是化解矛盾、和谐相处的有效办法.访谈中不少居民拥有一颗同理心.在谈到游客的喧哗对居民作息带来的打扰,一位拥有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么说道:“旅游者大老远跑来土楼玩,会比较兴奋一些,说说笑笑也是正常的,要求人家安静是说不过去的,我们习惯就好”.
4.1.2消极情绪
居民往往会把旅游的消极影响与旅游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些消极情绪通常由旅游的消极影响引起,不是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对其持容忍的态度.一位在县城务工的居民谈到:“旅游旺季,坐车都得等很久”.一位50多岁的居民提到:“从早到晚都是旅游者,很吵,而且菜价涨了好多”.旅游者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困扰.一位家庭主妇抱怨道:“个别旅游者路过我家的菜园顺手把瓜果给带走了”.还有居民因为被旅游者冒犯而感到委屈和恼怒:“说了禁止上楼,如果每个人都上楼,这么旧的木板怎么受得了.有一次有个客人非要上去,说不听,多说几句还跟我嚷嚷起来了”.访谈中,居民的这些消极情绪不是很强烈,也几乎没有与旅游者爆发过冲突.
4.2居民认为与旅游者的共同观念
4.2.1对永定土楼和客家文化的赞赏
访谈中,居民关于永定洪坑土楼群吸引物的讨论,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土楼建筑、客家文化、主人好客、自然风景、无污染的环境、世界文化遗产名声、美食、正宗山货.土楼建筑和客家文化受到居民的大加赞赏.同样,根据对旅游者的先期调查,土楼建筑和客家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永定土楼的主要吸引物.一位来自振成楼的居民谈到:“说到土楼,没有人不想起我们永定,我们是正宗的福建土楼之乡”.另一位在土楼居住了30多年的老居民对客家文化有这样的感受:“多数客人来都为了看看客家文化究竟是什么模样,我们从来不让他们失望”.
4.2.2对永定土楼生态环境的肯定
永定洪坑土楼群位于山区,山清水秀,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较少受到破坏,自然风光优美.一位长期务农的居民感叹道:“洪坑村是一块干净的地方,环境没有污染,吃的都是绿色天然的东西,很多旅游者专门到我们这里来呼吸新鲜空气”.一位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也提到:“出门在外,时常想念家乡的青山绿水,很多旅游者在网上发帖说羡慕我们生活的绿色环境”.
4.2.3对永定土楼及其文化的保护意识
永定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珍贵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极易受到破坏.可喜的是,居民和旅游者都已经重视对土楼及其文化的保护,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一位中年居民在受访中表示:“土楼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一定要好好地保护,损坏了就再也没有了”.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说道:“我们的客家文化是我们客家人的根,一定要保护,不能变质了”.居民有强烈的保护土楼及客家文化的意识,与遗产旅游所倡导的保护理念相互统一.
4.2.4对怀旧情绪和返璞归真的呼唤
永定洪坑土楼群历史悠久,居民生活朴实,这些场景能够唤起人们对旧时的回忆,渴望与都市快节奏生活截然相反的自然、本真生活.一位从事手工艺活的大妈补充说:“东西不是新的就好,我们这里的人都很恋旧,再老的家具也不舍得扔掉.旅游者也很喜欢我们这些旧东西,觉得很有感觉”.经营家庭旅馆的居民反映道:“很多旅游者看惯了水泥大楼,到我们这里住一两个晚上,觉得心情很放松”.
4.3居民认为与旅游者共同进行的行为
1)观光行为.永定洪坑土楼群及其周边环境不仅是旅游者游览的载体,同时也是居民休闲观光的空间.居民和旅游者的观光行为有重叠的部分.一位退休在家的居民说道:“每天傍晚我都会在土楼周边走走,看看景色,放松一下”.在读的这位同学则提到:“放假时我经常约上小伙伴一起逛逛土楼,爬后山,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变化,一直都觉得很有意思”.
2)惠顾行为.惠顾行为包括去餐馆吃饭喝茶,逛商店、小摊购物等,在永定洪坑土楼群内,这种行为在旅游者中很常见,而且居民之中也存在这种惠顾行为.退休的这位居民提到:“我是隔壁茶馆的常客了,去那里喝茶才热闹”.家庭主妇则谈到:“小摊上的东西新鲜又实惠,我现在可以不用大老远跑去买东西,外面摊上都可以买到”.
3)节庆活动.永定土楼内,客家的许多传统节庆活动被开发成旅游产品,由居民表演,供旅游者观赏和参与.访谈的一位居民提到:“很多旅游者对‘十番’演奏非常感兴趣,会停下来听,听完后会问我们许多问题”.另一位居民谈到了:“表演‘客家迎亲’节目的时候,旅游者会跟着我们迎亲的队伍一路到新娘家,场面很隆重”.
4)宗教活动.客家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各个宗教派系以及天、地、神、鬼、巫,都有人信仰.但是,客家地区的一些信仰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具有独特性,如被尊为客家保护神的“定光古佛”.在永定洪坑土楼群内,分布着一些神龛和小庙,平时居民供奉香火,虔诚的旅游者遇到都会拜一拜.
4.4居民与旅游者的互动程度
1)互动的时间地点.居民与旅游者互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景区开放时间内,在访谈中,居民与旅游者产生较多互动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做生意时、旅游者主动聊天时、旅游者加入当地的节庆活动时、旅游者有困难求助时以及劝导、禁止旅游者的一些错误行为时.通过总结归纳居民的意见,居民与旅游者互动的地点,由多到少依次为:路上、家里、餐馆、旅馆、商店、车上、寺庙里.
2)互动的亲密程度.多数居民认为,旅游者匆匆来去,他们与旅游者的互动很短暂,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一位从事餐馆生意的居民回忆道:“很多旅游者是有需要才来和居民交流,有的说几句话就走了.过会就忘记长什么样了、”然而,也有少数居民表示,他们与一些旅游者建立了联系甚至是友谊.从事茶叶生意的居民提到:“卖茶叶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有的成了我的朋友,经常有联系”.
3)互动的频率.居民对互动的频率没有一个很确切的数值,感知很模糊.在旅游旺季时,居民与游客互动的频率较高,淡季反之.从事旅游相关职业的居民与旅游者互动的频率较高,非旅游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员很少有机会跟旅游者互动.
5.1居民总体上对旅游者持有好感
居民对造访社区的旅游者普遍持有好感.一方面,作为文化遗产地的成员,居民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这种自豪的情绪使他们渴望旅游者了解、欣赏自己的社区,并尊敬来到社区参观的旅游者.另一方面,客家热情好客的风尚影响着一代代的客家人,居民善良淳朴,待客友善,知足常乐,懂得感恩,以宽容的心,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旅游者,必然会得到良好的回应,形成和谐的主客关系.尽管存在着交通拥堵、物价上涨、噪音污染等旅游消极影响,以及个别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但是仅仅是一些柔和的矛盾,居民对这些消极情绪的感知并不强烈,积极的情绪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5.2居民与旅游者有共同行为但互动少
居民与旅游者虽然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实质上却是独立进行,缺少交流和互动.因此,组织和策划针对居民和旅游者的活动,尤其是发展节事活动,鼓励旅游者参与进来,对提升二者之间的团结关系十分必要.
扩大共同活动的空间,也是延伸居民和旅游者共同行为的有效途径.空间的共享,不管这个空间是用来作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休息区(Sherlock 2001)[7],或者用于作购物区(Snepenger,Murphy,O’Connell,and Gregg 2003)[8]或是用于举办节事活动(Derrett 2003)[9],都能将居民与游客很好地连结在一起.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在景区周边开发相应的文化公园、生态园、休闲度假区、商业中心等,将居民与旅游者的共同行为从洪坑土楼群的小范围引入景区周边——县城,留住旅游者,为居民和旅游者创造更多的互动、融合和情感团结的机会.
5.3居民与旅游者互动的时间受限
逗留时间长短影响居民与旅游者情感团结的进度和强度.旅游者的逗留时间越长,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机会就越多,与居民间的情感团结更容易形成.多数旅游者仅仅在土楼一日游.停留时间的短暂,行程的紧凑使居民与旅游者的互动时间大大压缩,难以深入了解对方,形成亲密的情感.因此,亟待旅游空间的扩展与旅游产品的丰富,依托土楼周边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宁静的氛围、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健康的饮食,将土楼打造成一个集观光-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花费更长的时间来观光度假.
5.4居民与旅游者处于浅层次的互动
居民与旅游者的互动处于低水平,浅层次的初级阶段,互动的频率低,且经济交易带来的互动占了很大部分.居民与旅游者的日常互动具有短暂性、即时性的特点,多基于买卖双方的交易,一旦交易完成,互动也就停止了.这样的互动缺乏情感的交流,只是需求互换.值得一提的是,经济交易也可以作为互动的契机,一些居民凭借诚信经营、热情友好的态度,赢得了旅游者的信赖与好感,在与旅游者深入了解对方、频繁互动的基础上逐渐熟悉对方,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建立起了友谊,情感团结开始出现.
5.5居民和旅游者的户外娱乐活动较缺乏
户外娱乐活动是居民与旅游者共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9].户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娱乐性强,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最容易产生互动,产生情感上的亲密性.永定洪坑土楼群周边娱乐设施缺乏,距离县城较远,娱乐活动滞后,既不能满足居民和旅游者的娱乐需求,也不能为双方的互动创造条件.在核心景区外围设置适当的娱乐项目很有必要,可以设置爬山、划船、垂钓、秋千、排球、野营、野炊、唱山歌等农家乐项目,将健身、休闲与娱乐相结合,延伸土楼景区的旅游内涵,丰富居民和旅游者的体验.
5.6居民与游客之间存在情感团结的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与旅游者关于土楼建筑、客家文化、生态环境、环境和文化保护、怀旧情绪、亲近自然等方面存在共同的理念,在土楼景区内进行观光、惠顾、节庆、宗教等共同的行为,实现了浅层次的互动,已经具备了情感团结的共同基础.居民普遍对旅游者持有好感甚至是喜爱之情,情感上的交流替代了经济上的交换,居民对旅游者存在初步的情感团结.
5.7情感团结研究的重点是居民
居民与旅游者是旅游目的地两大主要的利益群体,居民作为东道主,对待旅游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者的体验和社区的旅游发展,而情感团结的另一个主体,旅游者则是变换的.因此,巩固、深化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情感团结,居民是决定性因素,研究的重点应该倾向于社区居民.
本研究是基于迪尔凯姆情感团结理论研究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情感关系,由于情感团结理论应用于旅游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尚不成熟,本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用定性方法研究二者之间的情感团结还不够全面,需要数据进一步佐证.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借鉴Woosnam(2011)的居民与旅游者情感团结的模型,对比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情感团结程度,并对模型做适当的修正和完善.
[1]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M].张广瑞,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5-145.
[2]汪侠,郎贤萍.旅游主客交往研究进展及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4(11):19-29.
[3]Durkheim E.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M].New York:Free Press,1915/1995.
[4]Hammarstrom G.The Construct of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in a Lineage Perspective:A Discussion on Underlying Theoretical Assumptions[J].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05, 19(1):33-51.
[5]Morgan D L.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bury Park,CA:Sage,1988.
[6]Sherlock K.Revisiting the Concept of Hosts and Guests[J]. Tourist Studies,2001,1(3):271-95.
[7]Snepenger D J,Reiman S,Johnson J,et al.Is Downtown Mainly for Tourist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36 (3):5-12.
[8]Derrett R.Making Sense of How Festivals Demonstrate a Community’s Sense of Place[J].Event Management,2003,8 (1):49-58.
[9]Kyle M Woodsman,William C.Norman and Tianyu Ying.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motional Solidari⁃ty between Residents and Tourist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9,48(2):245-258.
责任编辑:黄澜
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 Tourists Based on the Solidarity Theory of Durkheim—A Case Study of Hongkeng Tulou Cluster in Yongding,Fujian
WANG Yajun1,LIN Cuisheng2,CAI Chenqin3
(1.Department of Applied Language,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uzhou 350003,China;2.Department of Tourism,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352100,China;3.Colleage of Tour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and tourists is the focus in the field of tourism.For a long time,residents and tourists have been studied independently,being isolated from one another.Generally speaking,they’re either regarded as be⁃ing disconnected or being associated only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By adopting the qualitative method of focus group interview,based on Durkheim’s Emotional Solidarity Theory,we take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Hongkeng Tulou Cluster of Yongding as a case to study the residents and tourists.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we regarded these two as a whole.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residents’feeling toward tourists,their common beliefs,behaviors and interaction,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s tourists and the degree of their emotional solidarity,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ch unity,providingsome new perspectives for relative researches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residents’attitudes;emotional solidarity;HongkengTulou Cluster in Yongding
F590
A
1674-4942(2016)01-0083-06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