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域经济增长动态演变的空间分析

2016-10-17 09:37程金龙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市域区域

程金龙

(1.河南大学a.旅游学系;b.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2.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洛阳471934)

中国市域经济增长动态演变的空间分析

程金龙1a,1b,2

(1.河南大学a.旅游学系;b.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2.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洛阳471934)

区域经济增长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在区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了马尔科夫链的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中国各市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上高低交错;沿海和沿江区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域集中分布的地区,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经济增长轴雏形基本出现;中西部地区仍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分布、区域,随着时间推移,其数量在空间上明显减少;沿海发达区内部存在着不发达市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域之间也出现了不发达走廊。全国市域经济基础和增长可分为高基础高增长型、高基础低增长型、低基础高增长型、低基础低增长型,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非常小,且经济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析;俱乐部趋同;动态演变;市域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10.01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较为迅速,这种增长趋势在世界经济中都显得尤为突出[1],这一趋势到2014年逐渐放缓,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市域之间,由于区域政策、经济区位、人口因素和历史基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我国各市域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有很大差别[2]。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差不多占全国比重的51.2%,而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国比重的20%,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的GDP大约是西部地区的2.6倍,因此,对经济增长动态演变的空间分析研究,对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指导区域间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基于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趋同现象,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区域差异却呈现出来扩大趋势[5]。区域差异的逐渐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6]。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计划,这些举措有力说明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7-8]。然而,我们通常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等三大地带作为研究尺度进行对比分析[9],忽略了东部发达区也有不十分发达的区域,西部落后区域也有发展较好的地方。因此,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开展研究,明显比地带为研究尺度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优势[10-1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12]。20世纪90年代初,Lyons的一项研究发现: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还不是特别显著,但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有了不断扩大的趋势[13];Ying运用锡尔指数对我国各省份的人均GDP指标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978-1990年间,沿海省份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是缩小的,但1990年后,差距呈扩大的趋势[14]。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研究尺度多元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也不断由三大地带、省际、南北差异转向县域、乡镇级微小尺度[15];②测量方法逐渐成熟:1990年以来,大多开始采用阿特金指数(Atkinson)、基尼系数(Gini)、泰尔指数(Theil)等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模型以及经济增长模型等来测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16-17];③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分为空间格局和时间演变两个方面[18-19];④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明晰,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是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两个方面,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总量上的不同,后者注重揭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0-22]。

总体上看,国内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趋向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在尺度上由宏观区域的经济差异比较走向微观的深层次探析,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马尔可夫链的方法,对2005-2014年我国340个市域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这一演变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丰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相关理论体系框架内容,为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提供理论参考。

三、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1、2015)、各省市统计年鉴以及部分城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本文选取340个市域为研究单元,研究区域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主要研究时间段为2005-2014年。为方便分析,将海南省、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看作一个市域单元,与其他335个地级市或自治州、盟等单位共同组成340个市域研究单元。

(二)研究方法

马尔可夫链是将完整区域内的人均GDP值分散划分为k种类别的过程,通过计算不同类型的概率分布情况,得出近似的空间演变分布图。一般采用k×k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来表示各个年份城市人均GDP。具体公式为:mij=nij/ni。

其中,mij是指t年份类型i区域的元素在t+1年份变为j类型的概率;nij指不同类型转移的元素数量总和;ni指类型i区域元素的数量之和。

在t和t+1年份时候,如果区域的类型数量一样,则说明该区域转移类型较为平稳,如果类型数量增加了,则说明区域向上或者向下出现转移。

本文以中国的340个市域的2005-2014年人均GDP为研究数据,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预测市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研究中,根据全国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将340个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①高水平区域: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②中高水平区域:人均GDP属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③中低水平区域:人均GDP属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1倍;④低水平区域:人均GDP属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倍以下。由此可以计算出一阶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如表1-3所列。

表12005 -2010年全国市域人均GDP类型的马尔可夫矩阵

表22010 -2014年全国市域人均GDP类型的马尔可夫矩阵

表32005 -2014年全国市域人均GDP类型的马尔可夫矩阵

表中对角线上的元素表明市域类型的概率未发生改变,而非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不同市域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可能性。由表市域的人均GDP类型转移以下特征:

(1)对角线元素在数值上全部大于非对角元素。0.52为对角线元素的最小数值,这一现象说明,初期的时候属于类型i的城市,在之后年份仍属于该类型的可能性大于或者等于52%,表明市域经济存在增长惯性和路径依赖。

(2)非对角线上的元素不全为零。这一现象表明在连续的两个年份间,城市的经济类型具有向更高类型转变的可能性。

(3)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很小。对角线元素的最小数值为0.52,仍大于非对角线元素的最大数值0.469,说明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很小。

(4)经济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初期属于高水平的市域,在以后年份中属于此类型的可能性至少为52%,而向下转移的最大概率为27.7%,这也就表明高水平市域有趋同趋势;而初期属于低水平的市域,在接下来的年份中保持稳定状态的可能性不少于52%,其向上转移的最大概率只为42.9%,这也就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差的市域有可能陷入“贫困陷阱”。

四、中国市域经济空间演变格局及类型

(一)中国市域经济空间演变格局

2005年、2010年和2014年我国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高低交错,特征明显。

1.低水平市域数明显多于高水平市域数

图1(a)表明我国2005年各市高于全国人均GDP的数量为101个,在340个区域中仅占30%,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有239个,占比约为70%;图1(b)表明我国2010年高于全国人均GDP的数量为126个,所占比重37%,有214个区域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约为63%;由图1(c)可以看出,2014年,各市高于全国人均GDP的数量为159个,在340个区域中占比约为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占比约为53%,数量有181个。

2.高水平地级市集中于沿海、江、线、边地带

在研究过程中,将各市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划分为四个范围,比值在1.00~1.5和1.5以上的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从图1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沿边地带、沿长江地带、东部沿海地带和沿京广线地带。以2014年为例,从图1(c)可以看出:①辽中南地区,大连市、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鞍山市、锦州市、朝阳市在内的10个地级市高于全国平均值;②京津唐区,包括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环渤海区,其中天津的人均GDP平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3倍,北京的人均GDP是全国的1.64倍,唐山、石家庄的人均GDP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9倍和1.13倍;③沪宁杭区,上海的人均GDP已达到8.54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2倍,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徐州等11个地级市以及浙江省的10个地级市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省就有5个地级市达到全国平均值的2倍以上。无锡达到3.05倍;④珠江三角洲区,仅深圳的人均GDP就达12.32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1倍;⑤福建中东南区,厦门、福州等7个地级市的人均GDP都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内陆地区,沿长江地带的重庆人均GDP就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 538元,是其1.61倍。在京广线地带附近,长沙、郑州、石家庄和武汉这些地级市的人均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1.62倍、2.07倍、2.34倍。

以2014年为例,从图1(c)可以看出:①辽中南地区,抚顺、大连、沈阳等城市人均GD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京津唐区,其中天津的人均GDP平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9倍;③沪宁杭区,上海的人均GDP达到102 90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8倍;④珠江三角洲区,仅深圳的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2倍;⑤福建除了南平市,其他市的人均GDP都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3.经济沿海发达区内部存在着不发达县域

尽管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但其内部也不乏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一种是区域内部发展水平低的地级市,一种是区际之间有一定数量的发展水平地的地级市。以2014年为例,①辽中南地区阜新、铁岭、朝阳等地级市都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京津塘地区,唐山的人均GDP平均值是邢台平均水平的3.6倍;在全国经济水平中遥遥领先的沪宁杭区,宿迁、丽水等地经济发展都处于低水平;珠江三角洲,包括汕头、湛江在内的12地级市都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比重占57%;②包括朝阳市、承德市等片状区域处在辽中南和京津塘地区之间,属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山东半岛和上海。江苏有7个,福建中东南和珠江三角洲区之间也有发展水平低的地级市将其隔开。

4.发展水平较低的地级市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京广线以西的所有省份包括云南、四川在内的90%地区都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域之间也出现了不发达走廊。

(二)中国各市经济空间变化特点

1.高水平市域沿一定规律扩延

地级市作为中国区域增长体系的极点,各个极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23]。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从几个中心外延。这些增长点包括沿海地区的天津、上海等;内陆地区的武汉、郑州、长沙等,其周围地区的发展水平从2005年到2014年显然有所增加。

2.经济增长轴雏形形成

一些人均GDP绝对量增长较快的地域成轴线分布。如京广沿线增长轴,沿着京广线大致呈带状分布的一些人均GDP增长量较多的地级市。这种现象和增长极理论相吻合,也体现了增长中心理论中的扩散效应。

3.低水平市域在空间上明显减少

2005年低水平的地级市有98个,到2014年低水平的地级市已经减少到73个。

图12005 -2014年中国各市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

(三)中国地级市经济增长类型分析

本文划分了二个时间段来研究地级市级市经济增长类型,分别是2000-2009年、2010-2014年。2005-2014年人均GDP数值高于全国均值作为高基础市域,反之,则为低基础市域,人均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高增长市域,反之,则为低基础市域,这样,可以将全国340个研究单元分为四类。

1.高基础高增长型

此类型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①西北连片分布地区有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等和新疆的吐鲁番地区等,其中2005-2009年鄂尔多斯的增长速度达到31%,人均GDP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7倍;②山东半岛,包括烟台、日照等;③辽中南地区,包括沈阳、大连等;④长江三角洲区,包括南通、舟山等;⑤长江沿岸带,攀枝花、宜昌等。

2.高基础低增长型

此类型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①京津塘区,北京2005年的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9倍,而2005年到2014年之间增长速度仅为10%;②长江三角洲,上海的2005年的人均GDP高达46 718元,其增长速度仅为6%;③珠江三角洲,深圳2005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5.09倍,增长速度均为9%;2005到2014年间此类型的地级市的数量为62个,占18%。

3.低基础高增长型

此类型主要集中在中国中部地区:①冀晋鲁区,包括河北的张家口、阳泉、枣庄等;②长江沿岸带,包括德阳、广元、襄阳、安庆市等,直辖市重庆市;③湘桂粤区,包括衡阳、邵阳、湛江、桂林等;④东北区,包括齐齐哈尔、辽源、锦州等;2005-2014年符合该类型的数量为193个,占总的57%。

4.低基础低增长型

此类型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①冀晋鲁豫区,包括山西的运城、大同,河北的邢台、邯郸等,山东的临沂等,河南的濮阳、南阳等;②东北区,包括黑龙江的鸡西、齐齐哈尔,辽宁的葫芦岛等;③湘桂粤区,包括湖南的邵阳等,广东的韶关等,广西的贺州等;④西部地区,包括西藏等昌都地区,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

这四种类型呈交错分布,高基础慢增长型中存在高基础高增长型;基础比较差的类型中,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与较慢地区交织着。

五、全国市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区位

经济区位是影响中国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位置的不同影响开放时间与程度的差异,从而导致各市域经济发展的差异[24]。例如珠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水平高效、持续的发展,而西部及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发展水平较为缓慢。

(二)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经济的发展除自然资源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区域政策。我国区域之间要素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地方政策是调节手段之一。区域政策可以协调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提出的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举措,促进了深圳、广州等地区的发展;2000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抓住战略机遇。2004年提出的中部崛起计划促进了长株潭、武汉城市群、中原都市圈、江淮都市圈和太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三)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我国市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市域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一方面人口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均收入水平和扩大再生产的速度。人口增加将增加劳动者的供应,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就转变成了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影响市域经济发展的程度。

(四)历史基础

历史基础经济发展的起点,通常情况下拥有优异历史基础的地区会先成为经济增长热点,吸引生产力要素包括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向该区域聚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的高经济发展水平正体现了它的作用。例如上海2014年的人均GDP为93173元,而甘肃兰州的人均GDP仅为43 175元,可见历史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很大。

六、结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可划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高水平。中国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大体上,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大于中部、中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在拉动我国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区域内部经济差异的增大,例如沿海的海南等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低于深圳、上海。

基于市域经济分析,沿海发达区内部存在着不发达市域。2014年深圳的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1倍,而湛江仅为0.68倍。沿海内部的差异问题不可忽视。

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不发达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陕甘宁等地区。另外不发达市域还存在于地域间。

沿海和沿江区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域集中分布的地区,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经济增长轴雏形基本出现,其中沿海岸带经济增长轴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强。

全国市域经济基础和增长可分为高基础高增长型、高基础低增长型、低基础高增长型、低基础低增长型,根据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非常小,且经济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1]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9-14.

[2]李广东,方创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102-1112.

[3]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4):504-510.

[4]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20(6):487-493.

[5]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6]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31(5):705-711.

[7]洪国志,胡华颖,李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12):1548-1558.

[8]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8):924-934.

[9]孟洋,王乐.中国三大地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J].科技信息,2013(8):124-125.

[10]李莉,刘慧,刘卫东,等.基于城市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因素分解[J].地理研究,2008,27(5):1048-1058.

[11]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67(8):1085-1097.

[12]欧向军,沈正平,王荣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J].地理科学,2006,26(6):641-648

[13]周扬,李宁,吴文祥,等.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1):102-113.

[14]曹海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5]关兴良,方创琳,罗奎.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J].地理科学,2012,32(9):1055-1065.

[16]孟斌,王劲峰,张文忠,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11-18.

[17]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

[18]刘卫东.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历史过程分析(1952-1995)[J].经济地理,1997,17(2):28-32.

[19]吴殿廷.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J].地理研究,2001,20(2):238-246.

[20]陈国阶,王青.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贡献[J].地理学报,2003,58(2):172-178.

[21]张欢.从FDI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路径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07(5):57-62.

[22]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31(5):705-711.

[23]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增长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24]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7):117-125.

[责任编辑:程靖]

A Spatial Analysis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Urba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HENG Jin-long1a,1b,2
(1.a.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b.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2.Hen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Smart Tourism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Luoyang 471934,Chin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This paper,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ata and graphic data,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study area by employing the Mar⁃kov chai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lternating high and low from 2003 to 2015;The regions along the coast and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ave a high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a cer⁃tain regularity,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xis has been basically appeared in an embryonic form;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still the areas of urban distribution with a low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s time goes by,the number of areas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space;In the developed coastal areas,there are underdeveloped cities;There is also a less devel⁃oped corridor between the mor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The national urban economy base and growt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high base high growth,high base low growth,low base high growth and low basal low growth.The probability of transi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is very small,and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club convergence”in the economy. Keywords:regional economic growth;spatial analysis;club convergence;dynamic evolution;city region

F061.5;F127

A

1007-5097(2016)10-0075-05

2016-05-23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计划项目(TYETP201538);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JJO12);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2016YYZD03);河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ZZJJ20140018);河南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重点项目(14B63001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2GH022);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2YBRW002)

程金龙(1981-),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市域区域
分割区域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区域发展篇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