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西区医院(528400)吕冰 刘新安 梁欢容
重症肺炎在小儿疾病中常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严重的并发症,其主要特点为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等,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患儿死亡[1]。对于该病,临床上主要以改善通气、纠正缺氧为主要治疗手段,避免发生呼吸衰竭病症出现,从而降低患儿的病死率。机械通气是改善缺氧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救治呼吸衰竭患者时是十分重要的[2][3]。
本文讨论分析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时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儿科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该类呼吸衰竭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因重症肺炎导致患儿呼吸衰竭的病例112例,男64例,女48例,年龄从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1)岁。所有患儿病程2~10天,平均病程为(5.1±0.9)天。排出标准:①排除有心脏病患儿;②排除存在休克史、面部畸形、消化道出血的患儿;③排除合并有心、脑、肾等严重疾病的患儿。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上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经鼻或者口行气管插管及多参数检测。同时给予患儿相关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方法:首先应行有创通气,设置模式为A/C,后改为ALMV+PSV模式,各参数设置情况如下:呼吸频率设定为12~20次/min,氧浓度设定为30%~40%,潮气量设定为6~8ml/kg,PSV设定为12~20cmH2O。然后依据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调整以上参数指标,并逐渐减少PSV和SIMV;治疗时间一般为3~5天;待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肺部感染情况得到控制后,拔出气管插管,同时改为无创面罩机械通气继续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设定参数同观察组,在给予通气治疗的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若患儿的通气功能明显改善,能自主呼吸,神志清楚则改成PSV模式,并依据患儿通气功能恢复情况,逐渐降低压力到8cmH2O。如果患儿的病情得到控制,6h后撤机。
1.3 观察指标 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及一次拔管成功率和发生呼吸衰竭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X±S)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及1次拔管成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次拔管成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并发症及1次拔管成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比较n(%)
在临床上,机械通气是改善患者缺氧情况、纠正呼吸衰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重症肺炎患儿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选取合适的通气模式及参数,对保证机械通气成功,降低相关并发症有重要意义[4][5][6]。本文通过对观察组患儿采取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待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时,改为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我们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及1次拔管成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性有创机械通气,这一研究结果也得到闫登峰等[7]的证实。
综上所述,治疗小儿呼吸衰竭采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