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困境及应对措施

2016-10-14 06:35赵岳张文竹曹萌黄健王林军闵嘉华史伟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反思导师研究生

赵岳 张文竹 曹萌 黄健 王林军 闵嘉华 史伟民

摘要:从研究生生源、导师的指导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材料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反思;导师;培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45-03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1]。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但是,在早期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研究和积累,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发掘,使研究生未能真正掌握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而,早期的研究生主要从事科研和高校的教学工作,很少从事企业中应用技术岗位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大型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硕士研究生逐渐加入应用技术部门工作。但是,这些硕士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却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这凸显了现有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短板,也缺乏促進专业领域创新的能力,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脱节[3]。本文将以上海大学材料类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入手,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为我国材料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些思路。

一、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的问题

这几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研究生生源的质量有明显的下降。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每年新招的硕士研究生的来源复杂,除了本校保送的学生外,其他的学生大多来自内地的本科院校。此外,由于第一志愿报考材料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够,很多学生都是通过调剂进入的,导致所招的新生的本科专业很多不是材料类的。

上海大学的本科教学的特色是通识型教育以及三学期制(十二周一个学期,十周上课,两周考试)。三学期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适合于通式型教学。除了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外,学校还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全校通识课、全校选修课。此外,采用导师制以及资助本科生创新项目,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有些大学,它们还在进行精英式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模式,几十年没有大的改变。大学四年,学的内容基本都是与本专业有关的,没有科研素养的培育,学生除了获得较好的理论素养以外,对科学研究基本是门外汉。因此,新招研究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刀切”的培养显然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二)导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培养一般采用导师独立指导的方式。大多数导师会为刚入学的研究生确定培养计划以及研究方向,并让他们做一些文献调查。当完成课程教育后,导师会用学徒式的指导方法,在研究目标的确定、实验设备的熟悉、研究方案的提出及执行、实验数据的分析等方面给予指导。

有些导师习惯于自己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方案,让学生按照方案一步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能监控工作进展,而且学生容易出科研成果。但是用这种方式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后果是研究生的培养雷同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只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而不是拓宽和加深研究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独立科研的能力。另一些导师则会交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综合文献资料,提出具有新颖性的研究方案,随后与导师讨论后,确定最终的研究方案。而导师不控制学生的科研过程,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并定期了解研究进展。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了研究生独立探索和自主研究的能力,基本达到了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但是,由于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很多学生没有经过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擅长文献的检索与阅读,而具有创新性实验方案的提出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测都需要长期的文献阅读和积累,因此用这种放手式指导方法来指导这些研究生,也是不适合的,并且这种指导方法也不利于实验进程的控制,研究成果也不可预期。

(三)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

上海大学材料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偏向于对材料专业已经较全面了解的学生,没有顾及本科非材料专业的情况。整个课程设置表中,没有出现让导师可以自由选择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必修课中,也没有列出足够多的可选择的课程;而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很深奥,即便是对于材料专业的学生。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本科是材料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合的,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理论和研究领域方面有所提高和深化。但对非材料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在理论知识的课程教育结束时,专业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

目前,美国的硕士生教育分为学术型硕士生教育和专业型硕士生教育两类。学术型硕士生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某学科领域的高深知识,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具有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为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而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学生修习有职业取向的课程,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到公司就业做准备[4]。而最近几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也进行了改革,从早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到现在开始发展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证”[5]。但是目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执行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由于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在读博的资格方面,二者没有区别;而从就业形势看,也不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在学制上,学术型硕士2.5~3年,而专业型硕士只要2年,导致很多学生倾向于选择专业型硕士。其次,在很多学校中,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在培养方法上雷同或者完全相同,很多专业型硕士在企业中短期实习后,又回到导师身边做科学实验,完成毕业论文。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课题较多,在校内的学生又太少,因此专业型硕士外出做科研,不符合导师招生的初衷;其二是学生不想出去,希望在校内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并申请更高学位的学习。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国家期望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现研究生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招生规模、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研究生结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落空了。

二、应对的办法

(一)研究生的应对措施

在本科毕业,研究生入学前的一段时间里,新招研究生可以提前加深对所选专业的了解,努力培养对该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同时,请教导师,确定需要提前学习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对本科非材料专业的新生非常重要。

硕士期间,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以后读博或工作的必要条件,并且尽早确立人生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硕士毕业后打算继续深造读博,那么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加深专业素养,还要培养科研能力和捕捉研究热点和创新点的能力。如果硕士毕业后计划进入企业工作,在初步选择行业后,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该行业的专业技能和了解行业的信息,在学习之余,多做一些社会性的工作,完成自我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得来说,关键还需要认真的态度,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科研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的创新和兴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科研能力。

(二)导师指导的改进措施

新生入学后,除了确定培养计划外,导师还要在课程教育期间(六个月)指导他们阅读文献的方法,并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以一个月为期限,导师布置一个研究方向给学生,让他们去检索文献,把握该领域的动态和方向,并反馈回来一个文献综述。这个文献综述,除了有该方向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该研究领域中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最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外,还要总结出当前大家对这个研究方向的共同看法和分歧,并提出有创新思想的实验计划。随后,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出该文献综述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进的办法。接着,导师又提出另一个新的方向,让学生做同样的事情,一个月以后再检查文献综述。经过六个月的循环训练,初步完成对新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导师就能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自主研究了。另外,导师要尽早安排新生进入实验室,让他们跟师兄、师姐一起做实验,学到规范的实验细节以及实验记录的填写方式和内容等,同时学习样品的处理和保存的方法。此外,让新生跟随师兄、师姐去测试和表征,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操作方法和测试原理,并学习测试数据保存和处理的方法,等等。

作为导师,要做好工作期间和业余时间的角色转换。在工作期间,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学术指导,多到实验室走走,看看学生做实验的流程是否规范,实验安排是否按时进行。有时间的时候,带着学生做一些测试,让他们学到更多的测试原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当学生在实验或数据分析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导师要多鼓励,并要他们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分析,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每两周,导师组织召开一次组会,让学生们做总结报告。这个总结汇报包括这段时间内做的实验,收集的原始数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同时明确下两周的工作计划,这样就会促使学生把实验安排得有条不紊,也方便导师跟进学生的实验进度,同时也让组内的学生知道别人在做的工作,可以相互帮忙、相互监督,有什么想法、问题也可以一起讨论。在业余时间,导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聊工作、聊生活都可以,还可以组织研究生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例如一起吃饭、打球等,既能使新同学尽快融入,培养师门情谊,又有利于实验技能的传承和延续,还能交流分享实验学习的心得,相互督促进步。此外,导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些意见和指导,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导师应该锻炼和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同时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他们学习知识的质量、品质和效率。

(三)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设置时,减少政治理论课与公共英语课。对于政治课,可以在必要时强化学习。基础英语已经学了十几年了,没必要再强化学习几个月的公共英语课。这些课时可以用来增加专业课和实践课。另外,增加基础专业课的数量,让导师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适应本科非材料专业学生的学习。同时按照研究方向,增加文献研討课的数量,使导师有机会选择自己研究方面的课程;同时,文献研讨课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综合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及撰写科技论文做准备。

随着这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毕业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硕士研究生的传统就业单位——高校和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的招收率越来越低。目前高校和研究所所招的人,大多要求学位在博士以上,硕士生进入这些单位,从事实验室和行政管理的工作,达不到以前的福利待遇,因此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进入到需要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作岗位上。但是,目前本科教育大众化,硕士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企业有很大的人才选择权,从而使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压力。其实硕士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专业能力才是企业看重的要点。大型企事业单位考察人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理论知识是否有较深的了解;二是研究方向和专业技能是否符合要求。因此,学校应改变以前重视学术研究、轻视应用的教学模式,不管是科学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只要准备到企业单位就业的,就必须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掌握实际工作的经验,提升个人竞争力[6]。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国家应该加强管理,纠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使它的教育模式回归到当初设计的方案中。同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学校、产业单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捋顺他们之间的责任和权力,培养出具有专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从而达到服务于社会的要求。

三、结语

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人员素质也在急剧降低,从而导致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这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接受应用型、专家型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优化是符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

oe_619/200407/1311.html.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

oe_838/201008/93704.html.

[3]李俊.硕士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理论前沿,2014,(20):23-26.

[4]姚加惠.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硕士生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2):61-66.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

22_zcwj/201307/154118.html.

[6]万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反思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