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班级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2016-10-14 13:43邵伟德邵天逸李启迪
体育教学 2016年5期

邵伟德 邵天逸 李启迪

摘要:班级授课制是我国早期以来且需长期存在的学校学科教学基本形式,教学班级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学生:体育学习优秀生、体育学习中等生与体育学习困难生,其中体育学习中等生占有绝对的比例,这也是我们实施常规教学的基础与依据:对于体育学习优秀生,体育教师要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管理与指导中去:对于体育学习困难生,体育教师不能忽视和放弃他们,而是要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采用巧妙的方法手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只有把班级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都提升了,体育课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全员学生;掌握学习;体育课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5-0013-04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内含的道理似乎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要让理念付之于现实,谈何容易!这里面包含了大多的内容与难题(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努力、灵活多变的教法等等),以至于大多的教师都习惯于避难就易,混个大概便是了:加之,体育学科因是学校教育的副科,常被边缘化,缺失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缺乏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从而导致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

要做到“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学理念”,其次才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但这个理念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个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如何使得班级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一个与体育课教学质量有关的选题,因为“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不是提高班级部分或某些学生的教学质量,而是班级全员学生的教学质量。

一、布鲁姆“新学习观”与“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EA)的创始人之一。对于布鲁姆的了解,我们大多集中于他的目标分类学,而对于他的“新学习观”与“掌握学习”理论却相对陌生。其实,他的“新学习观”与“掌握学习”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布鲁姆认为:“教育家们长期以来坚持这种学校成绩的稳定论,其目的在于说明,某些学生和其他人比起来,天生就是优秀的学习料子。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的学生是那些有学习天才的人,他们的天才必须得到培养和鼓励。在班级底层的人,‘是被认为不可救药的。结果,‘通过一个不太仁慈的忽视过程,落在了后面。”

布魯姆反对这种体系。他说:“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结果。”在所有传统上用来解释遗传、抚养、运气这些差异的原因中,布鲁姆发现家庭与学校环境是决定儿童学习优劣的主要因素。因此,他认为改变环境可以缩小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布鲁姆认为:“对于这两者之间约百分之九十的学习者来说,能力倾向预测了学习的速度。因此,我们的看法是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百分之五的优等生加上百分之九十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达到高水平的掌握。换句话说,我们相信,如果A等代表了掌握一门学科,那么在相当的条件下,班内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可以得到A等。”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学习条件不利的话,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与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差异会变得更大。”

布鲁姆说:“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当然,对此还应加以限制,某些感情与身体上有缺陷的个体(也许占群体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可能是这种概括的例外。”

根据美国教育家卡罗尔的学习达成度公式,即学习达成度=实际学习时间/必要学习时间=允许用于学习的时间×恒力/能力倾向×教学质量×教学理解力。布鲁姆详细分析和总结了卡罗尔假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莫里森的矫正理论、斯金纳的程序化教学设计理论等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取众家之长,认真地加以提炼和改造,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则和规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他认为大多数学生(90%以上)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而学生之间只有学得快和慢的差异,对于学得慢的学生可以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增加个别辅导的方法使他们赶上学得快的学生,一起达到掌握的目标。

“掌握学习”是布鲁姆不满意大多数国家只针对少数优秀人才而提出的,即通过“掌握学习”模式大面积提高学习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教育对象扩大到每一个学生,关心所有的学生的身心发展,让所有学生都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按布鲁姆解释,“掌握学习”应包含两个意思。首先,掌握学习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的理论。实际上,这一理论主张任何教师都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很好地学习,教师能帮助“笨”学生像“聪明”的学生那样学习,能帮助“学得慢”的学生像“学得快”的学生那样学习,能帮助“智力落后”的学生像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

“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用经常性的反馈以及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作为群体教学的补充。群体教学与教师现在进行的常规教学是一样的,反馈通常采用简短的、诊断性的、形成性的测验形式,它们指明每个学生已学会了什么,还需学习什么才能掌握学习任务。这些测验在每周或每两周教学之后进行。提供个别化帮助能使每个学生学会未掌握的要点。这种帮助可由助手、其他学生、家庭提供,也可以让学生学习适当的教学材料。如果帮助工作做好了的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每项学习任务。”

综上,布鲁姆提出的“新学习观”与“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在于:在班级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学生人人平等的理念,破除班级中存在“优等生与落后生”“聪明生与愚笨生”的观念,并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消除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普遍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树立学生体育教育“人人平等”的观念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及其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为教育平等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平等权包括教育内容的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平等。其中,教育内容平等权指公民有权接受相同内容的教育,不得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教育内容的平等是相对的,但是义务教育或者初级教育阶段是必須平等的。“机会均等”,顾名思义,是指享有教育平等权的个人都应享有各自应当享有的均等的机会,而不被不合理地分类并据此受到歧视性的对待。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在校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应该是“机会均等”,那么,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也应人人平等。然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学习优秀生总是受到了优等的待遇,而那些体育学习落后生却常常被冷落与置之不理,有的体育教师甚至不让体育学习落后生上课(观摩课、评优课等),这就是班级教学中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同龄学生之间存在着身体、智力、心理上的差异性,这是客观的、不可否认的事实,特别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我们深入学生,研究学情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前提下,在观念上要正确树立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要偏袒体育学习优秀生、轻视忽略体育学习困难生,使得班级学生人人都得到发展的机会,促进班级全员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得到健康地发展。

(二)确立符合班级大部分中等学生的体育课教学目标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学校学科教学基本形式,尽管当下大力提倡小班化教学、个别化指导等教学形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师资资源有限的社会背景,班级授课在我国依然具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目前大多数体育课教学主要采用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形式(高中阶段由于实施了选项教学,行政班的概念可能延伸为“走班制”),因此,深入研究班级学生的情况(学情分析)是我们研制体育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体育学科教学更有必要进行课前的学情分析,做好真正了解学生身体状况、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运动兴趣等,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与产生厌学现象。

一般而言,同一年龄层次的班级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如身高体重、智力水平、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等,而且在班级中具有共性的学生人数占有较高的比例,而一些超常水平学生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小。因此,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共性是我们实施常规教学的基础与依据,缺失了这个前提,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变得杂乱无章。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中等学生是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的主要对象,具体目标内容要求如下:

1.以班级大部分学生运动技能基础为基准,研制体育课运动技能核心目标

从体育课程四大目标角度分析,运动技能目标是核心目标,这是符合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的,其中有关体育知识与原理的认知目标与某项具体的运动技能是紧密相连的;体能目标中的体能也是某项具体的运动技能对学生需要的体能:发展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目标更需要结合某项具体的运动技能而展开。因此,研制体育课运动技能目标是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内容。

在研制体育课运动技能目标过程中,我们还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运动技能单元学时与当下课次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单元教学不同课次,其教学目标与策略、手段与方法等各不相同,了解与研判前一次课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制定当下课次的运动技能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目前缺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导致了每课教学质量不能保障的结果,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研究学情过程中需要改进与完善的。二是,明确班级大部分中等学生运动技能前期学习结果。前后课次运动技术教学必然要体现一定的连续性与持续性,如果两者之间毫无逻辑,那么这节课等同于放羊,一个单元下来学生学会运动技能的很少,这是低水平重复教学的主要成因。三是,明确体育课运动技能目标中的“学会运动技能”的真正含义。“学会运动技能”是我们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体育课中的“学会”并非仅仅指向完整的运动技能,因为一节课是学不会一个较难的运动技能的,那么“学会”的含义就直接指向了运动技术中的某些环节技术,因此我们在研制体育课运动技能目标过程中,不要泛泛而谈,而是要深入运动技术细节,在了解学生前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符合实际的、单元课次的、细化的运动技术学习目标。

2.以运动技术教学为媒介,通过个别化教育路径达成班级全体学生的育人目标

运动技能目标是体现体育学科特点的核心内容,然而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传习学科知识与技能之外,一个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对学生进行育人,这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体育学科也不能例外,我们在实施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势必要对学生进行育人。与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同的是,体育学科的育人需要紧密结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育人不是纯粹的思想教育,而是结合运动竞赛各种规则的“为人教育”,如在运动竞赛过程中,某些学生为了获胜而违反了竞赛规则,那么,此时必须实施教育,否则学生就会养成违背体育道德的自私自利习惯。二是,针对小部分学生的“为人教育”是为了更多学生的育人。一般而言,一些不遵守课堂常规、违反竞赛规则的学生总是少数,我们也是针对少数现象实施“为人教育”的,但对少数学生的育人过程需要公开化,这将有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育人效果。

3.以足量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为指标,实现班级大部分学生的体能目标

发展学生的体能目标是体育课教学的又一特殊目标,为什么要发展学生体能?这个问题已是不言自明了:有效解决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现象。那么发展体能的依据是什么?发展什么体能?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的基层教师可能回答不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们认为,体育教师的平时观察、单元体能测试、学期体能测试、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可为学生的体能发展提供较为可靠的主客观依据。其中“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则是更为可行的定量方式: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分析某班级大部分学生体能的平均水平、优秀学生的体能水平、体育落后学生体能的薄弱环节等,为进一步确定某班级大部分学生某学期、某阶段、每节课发展体能目标提供依据。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发展体能,这就涉及了发展体能的方法、手段、形式、监控等,其中当下大力提倡的“课课练”就是一种有效弥补体育课体能发展不足的形式,而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则是发展体能的两个定量化检测与调节指标,如可以提高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强度,加大运动对人体的刺激量,以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4.以课后评价为保障,检查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后评价包含的内容众多,主要有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实施情况、课堂气氛调节情况、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效果等,其中课后目标评价是关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的重要指标。由于体育课教学目标是反映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我们探讨体育课后目标评价直接关乎体育课教学质量,应该认真重视与严格对待。

因体育课后目标评价的主要实施者是体育教师自己(每天的常规教学),那么,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课后目标评价的理念与习惯,其次要养成课后正确反思、详细记录的习惯。并认真分析课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基本达成,说明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到位,也为下一课研制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如达成情况较差,就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导致目标偏差的因素,总结经验,调整单元教学各课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并为研制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参考,这才不失为一个认真负责的、有责任心的、灵活变通的体育教师。

(三)充分利用班級体育特长生优势资源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班级中有一些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这些特长生是我们可利用的有效资源,他们可以协助体育教师管理与指导学生,因为面对众多的学生,一个体育教师难以应对,如果能得到这部分体育特长生的帮助,势必事半功倍。当然,体育特长生也有自己的体育需求,体育教师要正确处理满足体育特长生自身需求与要求他们协助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与指导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体育特长生对于教师实施的常规教学基本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为体育特长生设置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身体练习,以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同时还要动员他们主动承担管理与指导能力较差、学习较慢的学生,这样就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当然我们不能强制他们,否则必将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外做好体育特长生的工作,让他们自觉自愿、心甘情愿地参与到体育课教学管理与指导中来。

(四)特别关注与有效帮助班级教学中的体育学习困难生

同龄层次的班级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特征,这也为我们实施常规教学提供了基础,但同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男女生性别差异、身体发展的不均衡差异、运动能力差异、身体素质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在一般的学科教学中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这些差异性导致了班级学生中必然存在少部分学生体育学习困难的现象。对于“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表述各有不同,如“体育差生”“体育落后生”“体育困难生”等,基于“人人平等”的视角,我们认为,采用“体育困难生”一词较为合适。其含义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处于暂时相对困难的状态,这种状态虽不可避免,但也只是暂时的现象,这不是因学生智力上有问题,而是由于学习的不适应、教师的教法有问题、身体条件的限制等等因素造成的。对于这些学生,体育教师只要方法得当、手段有效,那么,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克服暂时的困难并最终能完成教学目标的。

对于一些学习困难更大的学生,我们也不能鄙视、唾弃、放弃他们,体育教师要树立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努力寻找解决适宜那些学习困难较大学生的策略:一是,经常关注他们并不断地给予身体练习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遭遇了什么困难、困难多大、能否克服等问题。二是,降低他们身体练习的要求与难度,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感与快乐,从而建立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三是,进行个别化的帮助与指导。体育教师不仅要在课内关注体育困难生,给他们提供个别化的指导方式,在课外还要布置一些身体素质练习,这些练习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运动技术。四是,循序渐进安排身体练习。在降低难度的身体练习基础上,体育教师可以逐渐提高难度,循序渐进地达到中等学生的身体练习水平,不至于让他们产生自卑感,远离班级群体。

我们相信,只要体育教师在思想上尊重他们,在态度上关心他们,在行动上指导他们,这些体育学习困难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体育课教学基本目标的。

三、结语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班级授课制度,“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含义在于体育教师应树立“学生人人平等地接受体育教育机会”的观念,以班级大部分学生的运动基础与学习条件为基准,调动班级优秀学生参与管理与指导的积极性,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帮助体育学习困难生,从而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而要把这些理想落到实处,还需要广大的体育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职业道德标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责任心、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