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品德塑造的重要阶段。当前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下简称“品德”)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小学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多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故文章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品德课堂中,并重点提出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相应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生活课堂;提高;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回过头来看过去的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只是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了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了知识的识记、再认和道德的灌输,而忽视了教学主体的发展。《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如今,我们的品德课堂是基于社会生活的教学过程。构建品德生活化的课堂,就是讓课堂生活化,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凸显新课程的生成点。
一、品德课堂教学应源于儿童的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寻找学生生活的主题。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规则有什么用》,要让学生了解规则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要求自觉遵守活动和生活规则。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用那“高大上”城市生活的事例,而是寻找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例子,更有说服力。所以,老师把教学课堂拉回生活当中,就用学生在校上课、下课和放学的生活情景。让孩子们讨论:规则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规则。人们为什么要制订这么多规则?规则到底有什么用?大家可以想象,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假如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楼梯是上下楼的必经之路,如果大家都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讲秩序和规则,楼道里就会很乱,上楼和下楼的人就会拥挤,很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而“靠右行”的规则,使上下楼梯有序、安全,学校的秩序得到了保障。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他们了解规则就在我们身边,如果忽视规则,我们将无法快乐地学习、生活,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生活中不能没有规则。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孩子,让孩子从生活中受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让课堂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才有实效性。
二、品德课堂教学应贴近儿童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科教版《今天我进步了吗》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教学时老师设计了“课上讲自己的故事”的教学环节,让孩子讲“自己在成长中进步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奖励”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故事。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进步得到的奖励:在语文考试中从原来的55分提高到61分,爸爸妈妈看到孩子进步了6分,感觉孩子有进步了,奖赏给孩子一个“进步吻”,老师也给一个“大拇指”赏识卡,从而激励孩子上进,也给孩子自信。又如教学《我上学了》一课时,老师为了使孩子们熟悉新的环境,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一年级新生的实际,让孩子们畅谈上学第一天的所见、所想。有的学生告诉老师自己长大了,不要辛苦爷爷奶奶接送了;有的孩子说在老师的教导下,今天自己学会了写字;有的孩子说自己和大哥哥大姐姐在一起做游戏,可快乐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营造“生活化”课堂,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三、品德课堂教学应走进社会生活
教育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实现知行合一。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合理购物》时,课前老师设计了“合理购物亲子社会实践活动”。 在购物环节,每位学生的需求不一样,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考虑价格便宜问题,有的考虑购买经济适用的物品等。学生从社会生活课堂走进学校课堂,探讨四个话题:话题一,你购买的东西都是需要的吗?话题二,你对购买的东西都了解吗?话题三,你购买的东西都是安全的吗?话题四,怎样购物才合理?当老师提出第三个话题问“什么叫三无产品?”时,学生们能回答:无产名、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保质期,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课前,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中开展购物活动,学会了购物的基本常识,知道购物时要有节制,要精挑细选,要看清楚产品说明,认清保质期和有效期等。学生们通过走进商店,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社会实践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和安全常识,做到自觉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直观、更贴近课堂生活,我们将课堂搬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走上街道观察、体验“如何过马路才安全”。老师把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引导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孩子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杜威曾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努力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课程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品德课堂教学应从“书本化”走向“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教化式、沉闷式走向开放式、互动式,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把生活化的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执教《春天来了》一课时,是把孩子带进“书本”,还是让孩子走进大自然的“生活”中呢?根据“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教学中,我们老师把课堂搬到室外,引导孩子从书本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他们在校园里寻找春天、感悟春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真正欣赏到春天的美,感受到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当孩子走出教室,他们的心已经零距离接触到大自然的气息,并与春天一起玩、一起乐。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回归到生活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中,才能得到教育的本真。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意义重大,是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