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工作规律性认识深化和发展

2016-10-14 12:11朱平
求知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性学习精准扶贫

朱平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当前党和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论和实践工作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提出“精准扶贫”是对我国扶贫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9

一、主题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但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是世界奇迹、人类壮举。但到2014年,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按照年收入2800元的贫困线标准,2015年年底我国仍有7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每人每天的购买力只在7.7元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提出在5年内使中国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十三五”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主题研究情况综述

贫困是世界性的共同现象,反贫困也是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扶贫工作也是一项长期以来存在于生活中的社会历史现象。自1840年以来到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长期处于战火与灾难中,积弱积贫,损伤了发展经济的根基与元气,整个中国广泛处于贫困状态之中。到1978年,我国仍有2.7亿农村人口处于未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占农村总人口的3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过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个成绩,既得益于专门设计的各项扶贫政策和项目,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也得益于长期的、广泛的、全面的宏观经济增长。在农村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增长为贫困地区劳动力带来了非农就业的机会。政府通过先后制定和出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通过采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形式,实施产业支持、贫困劳动力转移与培训、以工代赈、扶贫贴息贷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造等具体扶贫措施,经过大规模贫困区域开发、整村推进和到户扶贫等几个历史阶段,在扶贫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乡村“空心化”、社会“原子化”问题严重,村中缺乏年富力强的建设者,“开发式扶贫”的项目组织难度逐渐加大。从总体看,减贫效益递减凸显,减贫幅度从2010的26.1%下降到2014年的14.9%。要在2020年前如期实现“十三五”减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扶贫工作,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而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底数不清、具体情况不明、措施针对性模糊、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相关政策落地到农村后变形走样、打折扣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方式粗放,方法草率。因此,“精准扶贫”应运而生。

(1)“精准扶贫”的内涵。“精准扶贫”是对当前扶贫事业的统称,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扶贫方式,“是扶贫战略的深化发展和补充”。(葛志军等)识别贫困对象并非简单的越精确越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实现区域精准与个体精准的有机统一”。(黄承伟等)

(2)“精准扶贫”措施的制定。扶贫措施要依据扶贫目标和贫困对象来制订,切忌“一刀切”,要消除贫富差距;应充分发挥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实施“造血式”扶贫,有效地帮助贫困对象彻底摆脱贫困;转变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由大水“漫灌”向“滴灌”转变,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度。(刘思铁等 )

(3)“精准扶贫”的政策。“精准扶贫是回应我国当前扶贫工作困境的必要之举”。(陈少强等)“粗放式扶贫中扶贫措施同质化造成政府资源大量浪费”、扶贫资金“撒胡椒粉式”效益大降低。(张笑芸等)

(4)效益分析。“从边际理论来讲,扶贫资源是边际效益递减的”。(郑瑞强等)扶贫工作面临的都是遗留下来的难啃的“硬骨头”难题。革命老区、边远山区以及民族地区等特殊困难地区,脱贫工作投入大,见效慢,脱贫与返贫现象并存,使得扶贫工作出现反复性。

三、研究型学习的成果

“精准扶贫”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其产生、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顺应改革和发展潮流、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特征现实状况提出的。无论是从旧扶贫制度本身的缺陷,还是从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来看,解决扶贫工作的粗放问题、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对我国扶贫工作实现良性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山寨村落,扶贫是主要或重要的考察内容。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要运用科学有效程序、方法和资源,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2015年6月,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主要领导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明确了“六个精准”,即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2015年10月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至此,精准扶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扶贫工作体系。

“精准扶贫”思想是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贫困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流。十八大会议强调了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偏离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就不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 “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效应”,是“扶真贫,真扶贫”。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根据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精细化的扶贫工作取代“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工作模式,是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思路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设想

(1)存在的问题。学界业界对“精准扶贫”的现有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精准扶贫”理论内涵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缺乏系统性研究。“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研究“精准扶贫”理论背景和内涵意蕴,还要研究机制体系、制度安排与措施落实等。

第二,缺乏实证性研究。已有文献提供了一些地方实践一般性经验总结,如广东“双到”模式、贵州“统筹”方法等,但少有全国或区域范围的实证调查分析。

第三,政策研究滞后于扶贫工作的实际现状等。如实际操作上,扶贫资源资金只限用于建档立卡户,凸显了“精准扶贫”政策原则性与灵活性未能统一问题;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突击式短期行为,重输血“急救”,轻造血“自救”,政策缺少活力作用等。

(2)研究设想。第一,“精准扶贫”关键在“人”的问题研究。扶贫必须强调一种思想:物质扶贫一时,思想扶贫一世。真正的扶贫应从思想上扶贫,既要真金白银,更要有思想理念,寻找根本解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认识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研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指导思想、扶贫原则、主要任务、工作重点、重大举措等方面,完整体现“精准扶贫”的思路。

第二,扶贫精准到社会联动工作研究。发挥全社会的扶贫合力作用,在发挥政府“精准扶贫”政策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拓宽“精准扶贫”开发的渠道,推动具体的“精准扶贫”开发实践的落地行动。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需要认真学习领会,达成思想和行动共识。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就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为打赢这场攻坚战,党和政府已在高位推动、顶层设计,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形成强大合力。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精准发力的手段和通过狠抓落实来检验行动。

“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培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精准扶贫”内力;要培育团结奋斗精神,凝聚精准扶贫合力;要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增强“精准扶贫”活力;要培育明理尚德精神,提升“精准扶贫”引力。扶贫工作需要“四力”牵引,社会主义每一项建设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每个个体每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始终贯穿这样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曾 伟.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001-25854660.html.

[2]葛志军,刑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西广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3]黄承伟.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131-136.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性学习精准扶贫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